年少中医板凳凉——给年轻的中医学子

 



中医书友会第924期
每天一期,陪伴中医人成长
者/樊正阳

编辑/王超 ⊙ 一校/李莉 二校/阿珓I导读:李莉姐校对这篇文章只用了不到一小时,我说:“莉姐神速啊!”莉姐说:“没有啦,只是文章看了太让人心酸了!”当年的小樊医生对患者说:“看不好病,你骂我!”一个医生成了求着给患者看病的了,唉,让我也哭一会去吧~


年少中医冷板凳——给年轻的中医学子

俗话说“老医少仆”,就是说医师是年长的好,仆人是年轻的好,医师年龄大了他学识与经验都丰富,仆人年轻腿脚麻利干事快,这个在老百姓心中已经是约定俗成的见识了。曾在网上看了一篇“80后中医博士上门诊近两周无病人,发微博求患者”的帖子,深有感触,不禁想起自己年轻时的遭遇。

我大学毕业时已经20多岁了,正是干仆人活计的年岁,刚好又是学了医,当了一个人们眼中是个愣头青的小医生,还是个中医小郎中。特别是我们中医这一行,太年轻了病人一般是看不起你的,虽然自己已经学医七八年,心中觉得也有些“货”。在医院上班坐门诊,医学院毕业、外科一把刀的院长根本不放心,甚至不相信我能独当一面,就让我与一位50多岁的老医师同处一室,面对面坐诊,但愿能带教我一阵子。

这位老医师在当地有些名气,是基层赤脚医生出身,中西医都会,临床经验也很丰富,我自然得称他为老师了。每日上班我都会提前到医院,开诊室的门, 抹桌子、扫地、擦玻璃打扫卫生。老师也很喜欢我这个很勤快的年轻人,自然也会给我说些看病的学问。那时基层看中医还是很流行的,院长也知道中医的潜能,为能打开局面,扩展业务,还专门因为我的加入又打了一套新药柜。门诊病人很多,老师是本地人,名声在外,常常忙不过来,而我常常坐着冷板凳,屁股都快磨出茧子来了,一日也开不了几张处方,只得无事看书,冷静地思考该咋办!

医师看病,不可能每个患者都能正确诊断,或是有正确有效的治疗方法,特别是患者多了,马快脚步稀,哪能每个病人都有效或是能治好呢?

我就注意那些复诊的患者,细心听他们与老师的交谈,思考为啥没效或是效果不好。前车之鉴,后事之师,对那些无效或是效差的患者,我都悄悄的记下了他们的名字与症状表现,心里分析他们的病情、病机,留心看有无机会给他们看病,能想明白的,等患者走后就与老师商量,提出自己的见解与治法,合乎老师心意的他就会采纳,不合乎心意的他就不会采纳,直接把患者推与我看,试试我的把式,我当然面子上谦虚推辞,心里却狂喜笑纳了,就这样也治好了不少患者。

当时医院已经讲效益工资,我嘛,拿的钱当然是很少的,每到发工资时,心里就不是滋味,民以食为天嘛!老师有时为效益计,慢慢地他也少给我推荐患者了。有时会遇到本地熟悉老师的患者来复诊,恰巧老师休息,我就与他们闲谈,遇效果不好的,就主动提出给他们看,当然,人家是不信任我的。心中有把握能取效的,就大胆吹牛:要是看了没效,你骂我!竟然想治病到了如此地步,虽然脸厚口出狂言,心中却也万般无奈,此“让人骂”的言语竟然成了当时卫生院同行们之间的笑谈。

还好,凭着我扎实的基本功,又有经方与广读医籍的底子,用药简单,费用比较低廉,确实看好了不少老师没有看好的病人。老百姓很实诚,只要你治好了他们的头痛,他们就会介绍同样头痛的患者来找你诊治,要是看好了他们的腿痛,他们同样也会带来与他们一样腿痛的患者,人嘴嘛!是最好的广告。

当时来医院看病的还有很多电气化、铁路上的患者,多不是本地人,我就专门诊治与老师不太熟悉的单位上的外地的患者,在他们身上打主意,只要找到我看病的,就坚决下足工夫,能开10元的药绝对不开11块的,能快速起效的就不拖病人一日。看病同时,做详细记录,分析每位患者的病情,搞不请楚的就下班后查资料,翻古书,问不会说话的老师,好让病人复诊时能提高疗效。

特别是电气化有很多四川、云南、广西的小媳妇,她们在老家就很喜欢中医,老公多长期在外工作,忧郁纠结的问题很多,凭着一张师传灵活应用的逍遥散,我治好了很多妇女同志的问题,所以找我看病的漂亮小媳妇很多,医院有老大姐笑话我跟那些小媳妇有勾结,说得我很不好意思,但是病该看的还得看,该讨好患者的时候还得讨好,只是因为我不想坐冷板凳,辜负了我七八年的苦读。

有志不在年高,半年过后,我的接诊数量直线上升。在治好一位80多岁,院长不敢手术的老人阑尾脓肿与本院医生70多岁老母亲的重症肝炎后,又在多次跟院长要求下,8个月后,老师对面的独立诊室门口挂上了一个新牌子:中医科。里边放的是全新的诊断桌,桌子后边椅子上坐的就是已经小有名气的我,一位年轻的中医医师。

随着医疗市场化浪潮的冲击,到1998年,又是在我多次要求下,院长终于同意我带一名护士单独出去开中医门诊。从此,我开始了自己独立行医的生涯,历经波折,直到现在两鬓斑白。我相信我会一直坚定的走下去,干好我热爱的中医事业,走好我一个小人物的中医人生。【中医书友会(微信号zhongyishuyou)编校发表】



版权声明:本文摘自《医门锁钥——方证探要》。
尊重知识与劳动,转载请保留版权信息。本平台所发布内容的版权属于相关权利人所有,如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请随时与我们联系协商。
I 投稿:tg@linglanshuyuan.com
(欢迎广大书友进行原创投稿)



    关注 中医书友会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