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晚,让我们穿越回一百年前的承德!

 

三百多年前,康熙、乾隆两位皇帝将承德辟建为一座新的“帝王之都”…...







写在前面

几百年前,康熙皇帝将承德辟建为一座新的“帝王之都”。从此之后,一批外国传教士、旅行家、探险家、外交家、学者、画家、建筑学家……从大洋彼岸纷至沓来,开始了他们的“文化苦旅”。

他们带着当时刚刚发明不久的相机,对热河的地理形势、风土人情、经济和物产、交通、社会交往等做了详尽的观察和记载。

今晚,看着这些记载了承德过往珍贵老照片,让我们穿越回一百年前的承德吧!



俄国蒙古学学者波兹德涅耶夫于光绪十九年(1893)访问承德时说,在承德人的概念中,只有在“九功惟叙”牌楼以内才算是府城,头牌楼与二牌楼之间是官衙区,二牌楼以东,西大街是城内商业区的精华,这里有商家124处。最富有,最漂亮的铺子多出售服饰和纺织品。这里能看到的中国货有,各种花瓶,瓷碗,木碗,吸鸦片的工具,烟斗,烟盒,串珠,手镯,巾帕,丝线,玻璃画,官吏的帽子。欧洲货最多的是玩具和怀表,座钟挂钟,白铜羹勺和碟子,各种吸墨器,照片,烟卷等。



草市码头,从大坝坝头到南菜园子的河套沿,长长的河岸上,有各种大小货船 ,还有带棚的客船,可达上百只,船夫吃住在船上,风里来,雨里去,当他们直起风帆,走起船来,纤夫拉着行绳,边拉边唱着“号子”真是热河一道好看的风景。



西大街以东的火神庙街是清代皇帝往来的必经之路,这条御街除路中央全用大青条石铺道,还有点缀与装饰街景而建的三座牌楼,牌楼重檐斗拱,四柱三间式,上部琉璃瓦顶,下部为巨型石柱。清末民初,外国学者来到御街,都对这条古朴典雅的街道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尽管昔日辉煌早已不在,但这条中心街,仍保持一派商业繁华的景象。



波兹德涅耶夫是这样记述马市街和板棚街商业状况的,“这里有城里最大的店铺,这些店铺中资金最充足的是经营日用百货的‘永聚隆’商号,而最大的商铺是金成永商号,属于一家由山西商人合伙办的商行。金成永是承德府唯一出售成批丝绸的店铺”。直至民国年间,这条商业街依然保持往日的繁华,这里有双义栈,天成发十余家京货店,专营糕点的名远斋,油磨业的大德泉,德新印刷局,染坊魁聚染,生产楠木做的桌子铺,糖房,木工厂及两家旅店等。



承德最早的理发馆位于西大街的华美轩,长盛理发馆等等。理发馆的标志就是在木柱或木框上涂红蓝白三色油漆。



过去,承德最有名的饭庄要数西大街的“振兴楼”,专门包办宴席,是达官贵人的聚会的场所。后来,承德商业中心由西大街转移到南营子,“振兴楼”掌柜张常义是有名能做燕翅席的厨师,他贷款在五条胡同口修了一座西式二层楼,当时是承德最漂亮的一幢楼房,在这里开设了“长春楼”,首次雇佣女招待。开张时在门里放着手摇式洋戏匣子,唱着老百代公司的唱片,着实火了一阵子。



最早的承德大桥。



在火神庙街开设有玉发成和兴顺永,专门售卖小五金等物品。



西大街以东从虹桥开始分成两条路,一路向左,叫板棚街,另一路向北,这条街叫牌楼街。街中有三道牌楼,街上有七八十家估衣铺,离牌楼不远有个火神庙。街道偏北有条小巷,叫火神庙街,有三四十家铺子,著名的商铺有丝绸缎店兼印染的魁聚兴,肉商德顺堂,药店同仁堂,制鞋店宝合成,粮店义盛兴,皮革长盛兴等等。



头牌楼建在水泉沟口以东的地方,是进入热河街的西大门,横额题字“光天化日”意为太平盛世。



御路上卖绣枕的姑娘。



街头耍猴的艺人和卖场的盲人。



热河铁匠炉要数二仙居广升店胡同南口的牛家义合炉技术好,质量高。



比较讲究的饭庄,既有散座,也有雅座。店内跑堂的肩托木盘,上有紫铜火锅三个。



编织品地摊。



因热河原属蒙古喀喇沁旗之地,这里尚不脱游牧遗风。而热河的杂货店大部分陈列的日用品也多为蒙族喜欢的商品。



二牌楼下的人力车夫。



集市上卖豆腐的摊贩。



卖包子的摊贩。

拓展阅读




为了保卫于热河避暑的皇帝安全, 清政府开始在热河地区长期驻扎八旗、蒙古、汉军官兵, 而关内的汉族民人由于躲避关内频繁发生的水旱灾害与土地兼并, 大批失去自己的土地而沦为流民, 移居关外热河地区, 加上每年清朝皇帝驾临热河, 进行木兰秋狝大典, 而带来大量的随驾王公、大臣、侍卫、军兵等消费人群, 使热河地区迅速由原本荒草遍野, 百里难觅人烟, 变为商贾云集、牛羊成群, 繁荣不下京师的塞外都会……点这里,阅读全文


    关注 承德新鲜事儿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