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的学者风范

 

每次追怀鲁迅,都难以回避这样的问题:我们究竟为什么怀念鲁迅,身处当今社会,我们应该学习鲁迅什...



每次追怀鲁迅,都难以回避这样的问题:我们究竟为什么怀念鲁迅,身处当今社会,我们应该学习鲁迅什么?

有学者指出,要学习鲁迅的独立性、超越性,要发扬鲁迅一往无前、决不妥协的精神。这些品格和精神,的确值得我们长期思考、借鉴和学习。

但是有一点,同样是可以学而且应该学的,那就是鲁迅的学者风范。

从鲁迅一生的实践来看,从青年时代开始,他就把自己定位于一个学者,这从他早期的《拟购书目》就可以看出端倪。在教育部期间,他业余时间所从事的,主要是古籍的抄录、辑校以及对碑帖和汉画像拓片的搜集、整理和考证工作,这些都属于学术活动的范围。他的这些工作,大都体现在《鲁迅辑校古籍手稿》《鲁迅辑校石刻手稿》以及《寰宇贞石图》《俟堂专文杂集》《鲁迅藏汉画像》等著作中。

似乎可以做这样的推测,假如没有新文化运动,鲁迅很可能就是一位传统的学者,很可能走乾嘉学派的路子,成为一位文献学家或金石学家。

新文化运动把鲁迅推上了前台。可以说,从事文艺创作,参与《新青年》的编辑,鲁迅是被动而不是主动的。他的许多作品包括小说、杂感都是“听将令”的结果。但他的浓厚兴趣仍在学术。因此,他可以把《阿Q正传》草草收场,却对《嵇康集》一校再校,对《中国小说史略》也是一改再改。可以说,鲁迅对于自己的学术著作当做一件名山事业去经营。鲁迅最大的遗憾不是没有完成长篇小说《杨贵妃》,而是计划中的《中国文学史》。他在多个场合说过:假如写一部文学史,一定能说出一些别人不能说出的话来。他曾经感慨,要完成这部书,需要十年粮食,一屋图书。直到去世前,他还订购了商务印书馆陆续出版的《四部丛刊》,目的也主要是为写中国文学史做资料上的准备。

尽管我们给了鲁迅那么多的光环,但他最本质的身份还是一位学者,一位读书人,他的行为方式,他的生活情趣,都具有浓郁的文人气息。比如,他一生几乎全部用毛笔写作;比如,他基本尊奉“有信必复”的古训;比如,他喜欢精美的笺纸,喜欢传统的书画,喜欢旧书,喜欢篆刻,喜欢拓片,对于书本素有洁癖,因此干脆自称为“毛边党”……总之,他的身上,有文人的许多癖好,而这些癖好,也促进了他的学术研究。

作为学者的鲁迅,具有一种学术上的自觉。他对自己的研究和学术活动立意高远,精益求精,具体表现为勤奋、刻苦、广博、守恒、严肃、认真。他虽然只活了55岁,却留下了上千万字的成果,33卷本的《鲁迅大全集》就是一个明证。

义乌商报副刊部主编


    关注 乌伤文苑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