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水斋学人丨李镓:埋头前进的娇艳之花

 

一张褪色的照片,好像带给我一点点怀念……...



一张褪色的照片
好像带给我一点点怀念
……
开篇语
继绝学之道
——写给行进在学术之路上的团队成员


最后一班公交、最后一趟地铁,都是在匆匆的脚步下;无论是跋涉中的乌坎还是重雾下的什邡,无论是“远征”下的昆明草铺镇还是深夜下的茂名、晨曦下的北京高校,甚或东明的“探病”和“诡秘”的成都金牛区,所有的所有,一幕幕在眼前掠过——已然远去而又如此清晰!令人难忘的当然还有一个个夜晚,与孤灯苦茶为伴,与先哲对话,神游冥想之中似有感悟,拍案叫绝之际又多有遗憾,每一断言更有法官断案之如履薄冰。这是团队的生活,更是学术的写照,虽不敢说“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但却是在心向往之的路上没有停歇!

民国学者傅斯年曾有论断,认为学术是不生利的,因之只要一些书院的学究用一生的精力用在这个上面就行了。虽然新闻传播学是“易碎品”,但傅斯年的观点即使到现在还是在整个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内很有道理的。一则在学术领域内要想大富大贵恐是“南柯一梦”;再则,新闻传播学界安心坐冷板凳的学者很少,而倡扬脚底板下出学术,以时间的维度对未来学术负责的则更是凤毛麟角,加之新闻传播学学术生态亦有“像雾像雨又像风”之势,对团队成员要求抱持新闻理想和学术理想则未免有些奢侈了!

但我常说,只要努力和坚持,在新闻传播学界,学术让人过上体面的生活还是不难的,况且,学术给予心理和精神上的喜悦是其他难以企及的。如果以我刚过不惑之年的阅历来看,支撑人度过漫漫人生的绝不仅在于眼前的蝇营狗苟,一定还有对于价值和理想的追求!

或许是在团队文化的浸淫和感染下,团队成员相继考取了武汉大学、暨南大学、复旦大学等学校新闻传播学科的博士生,这些年更有越来越多的成员有着学历提升的计划,我本人也大有一种“手植桢楠已成荫”的飘飘然。当然,考取了博士也并不意味着终生以学术为职志,但很显然,考取博士则一定会和学术有着很深的关联。

令人鼓舞的是,现在的新闻传播学业界发展神速,出现了许多处女地,可以说,只要心无旁骛的坚持耕耘十几年,一定会有小成!学术最怕的是三心二意、牢骚满腹,学术也最怕眼高手低。当然,学术更需要有平和的心态,因此,博士并不像世人眼中的璀璨夺目、亦不是描募图景下的卑微屑小,“虽渺小而不自贱,虽有小成而不自满”是团队构建的文化标识,亦应是学术中人该有的学术心态和学术认知吧,送给从团队走出去,在读和即将毕业的博士们,也是对我个人的一个自期吧!

——  研究生导师 • 李春雷



李 镓  (武汉大学博士研究生在读)

李镓,女,1988年7月生,江西上饶人。2010年10月加入团队,跟随李春雷教授进行跨文化传播方面的研究,围绕来华留学生的跨文化适应问题首次进行学术论文写作,后以相关论文和数据为基础,参加香港浸会大学举办的“世界舞台上的中国文化”学术会议;2012年6月,参与了由李老师组织的“新媒体与底层群体心理”相关问题的调研,硕士毕业论文写作坚持并践行了团队一以贯之的实证研究取向。2013年9月赴武汉大学攻读博士研究生,读博期间发表C刊论文数篇,博士论文以微信使用与环境风险传播中的话语互动为主题,目前已经通过毕业论文预答辩,2016年9月将赴某高校成为一名高校教师。

1



团队记忆

加入团队是因为久闻李老师的“严格”大名,很多同学害怕这种严格要求,而我恰恰敬畏这种严谨治学的教师,在后来的接触之中,更为老师的坦荡又不失情怀的人格魅力折服。由于我是跨专业考研,之前毫无任何学术训练,更遑论写作逻辑,但李老师有教无类,接纳了我成为团队一员。很快,我参加了团队核心活动——研讨——这是硕士毕业后常常会梦见的场景。那段时间,为了准备资料,为了准备发言,每每要花很多时间和精力,回头看来是多么值得。在团队里,从老师到学生,都发自内心的真诚相待。从加入团队到现在,发生了许多让我一想起来就会泪盈于睫的事情。

第一件事发生在研二时期,我始终觉得自己不入“道”,时常感觉自卑,拖了大家的后腿。有一次,老师找到我和另一位成员,说觉得很愧对我们,因为我们两个的研究方向的问题,始终没能亲自带我们去调研。当时我就忍不住掉泪了,其实是我们不够努力,愧对了团队的培养。

第二件事发生在博士复试以后,长期的压力和奔波导致身体出了问题必须要进行手术。为了考试的租房和路费,我已有些捉襟见肘但从未对人提起。老师和团队成员格外的体恤我,一定要“奖励”我考上博士,用“读博储备基金”的化解了我的经济窘境,同时照顾了我的自尊心。

这许多的点滴都是内心珍贵的回忆,在这个生活-学术共同体之中,我的的确确感受到了内心一直联结的力量,教会我坚持,教会我忍耐,支撑我走过岁月的苛责。



读研期间,与团队成员的合影

2



未来畅想

从学生到教师的身份转换过程还未完成,对未来的期待仿佛是黎明到来前的景象,扑朔的星,晨雾将起,路灯将熄。我期待自己能够再次出发,用万马齐鸣的气势去过一地鸡毛的生活,能用孩童般的纯粹去翻阅每一本书,去思考每一段话,去写著每一段文。不念过去,不畏将来,为学为人,但求无愧。



2014年,武汉大学

3



学人理念

做学问的确有天赋之差异,也有境界之高低,但不懈的坚持是自己可以掌控的唯一出路。在学术的路上,也许会被别处的风景所吸引,也许时常怀疑自己的选择,但假如你能埋着头前进,会忽然发现,原来你已经进步了这么多,原来绝望之处开出的花朵更加娇艳。



2014年,随博导赴重庆讲学

现在已经回不去
早已流逝的光阴
……


2010年,江西师范大学



2015年,重游江西师大
我又回到那老街
靠在你们身边渐行渐远
……


文:李镓

编辑:曹芝慧
联系我们|传播心理研究

微信ID:lichunleifirst

长按二维码关注微互动


    关注 传播心理研究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