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代教育的拉锯战:等孩子真做了父母,两代人之间就真的互相理解了么?

 

隔代爱,还是隔代害?...





本文由家长进化论(微信ID:parentsup)授权小花生网发布

家宴之上,姐姐家5岁的小侄子机灵动人。

可就是最好的天气预报,也预测不了娃娃脸上的晴雨表,前一秒还拱手作揖笑嘻嘻的问我讨红包,后一秒就因为我姐不让他喝可乐在那里闹脾气。

反倒是做了外婆的阿姨在那里劝我姐,“就喝一点不要紧的,反正过年。”边说着,便要拿起瓶子往侄子杯子里倒,结果硬生生被我姐瞪回去了。

小侄子眼见煮熟的鸭子飞了,顿时心情落到了谷底,在偌大的酒店包间里,他竟兀自哭了起来。

这可能是我吃过的最尴尬的一次家宴了,最后如何收场我已经记不太清了,只记得我姐从阿姨手里把孩子接过来的时候,嘟哝了一句。

大意大致是:小时候,你也不让我喝,你说等你做了父母,你就理解我们的良苦用心了,可是真的等到我做了父母,你怎么就变了呢?

所以,等孩子真做了父母,两代人之间就真的互相理解了么?

其实,这句“等你做了父母,你就…”,也许更多时候只是个搪塞一时的谎言,而真正的问题,则会在隔代教育和隔代亲问题面前全面爆发。

隔代亲,为何亲?

作为阿姨女儿的姐姐,尚且已经明白了初为人母的良苦用心,可是阿姨为什么就变了呢?

我们可以用生命的抛物线去解释其中的变化。

每个人一生的智力和心理水平的轨迹,就像向下开口的抛物线。出生的时候在抛物线的最底端,这时候通过学习和家人的陪伴,有着一个不断成长的过程,此时抛物线是向上的,并且在人达到壮年的时候达到顶峰。

然而人过壮年,智力和心理水平就会逐渐跌落甚至童稚化,从而开始走下坡路,此时就处于抛物线的右侧部分。

而“421家庭”(即“四个老人、两个大人、一个孩子”)中出现隔代亲现象的时候,两个大人,也就是孩子的父母都是在人生抛物线的顶峰(或顶峰附近的位置)成家立业,而新生的孩子则处于抛物线的上升部分。

此时,孩子和父母有着较大的差距,而其智力和心理水平,却更接近已经处于下降期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

这就很好解释了为什么有的时候孩子更亲祖辈而非父母,因为他们有很多相似的地方。

另一方面,由于祖辈的年龄关系,他们比年轻的我们更注重当下,而非未来。

由于对于未来的潜力大多已经在壮年消耗殆尽,对于未来的期望大多只在寿命问题,相比之下他们更关心当下每天过的如何,也比我们更关注天气怎么样,吃饭吃什么的问题,这也就是为什么父母会经常奚落我们为图方便、乱吃快餐的原因。

在这种更注重当下的价值观之下,祖辈很容易更注重孙辈的当下,而很少是年轻父母所焦虑的未来。

所以他们更在乎的是孙辈目前过的是否高兴,活得累不累,吃得好不好,而孙子孙女对于课业重负的抱怨,就会在祖辈眼中无限放大、成为坏事,继而埋怨儿女让孙辈辛苦。

就这样,年轻父母所看重的未来,和老人所关注的当下,成为老人和年轻父母之间隔代教育冲突的焦点。

对于我们这一代父母而言,孩子现在活得累、过得苦,我们会觉得自己曾经也是这么过来的,这是对自己下一代未来的投资,苦一点累一点无妨。

可是,年幼的孩子目前还意识不到这一点,他会更欣然接受来自祖辈的袒护,从而进一步深化祖孙同盟,祖辈需要孙辈陪伴,孙辈需要祖辈庇护,从而促进了隔代亲的形成。

隔代爱,隔代害?

“隔代亲”现象由来已久,在如今越来越多的421家庭中,由于独生子女的特殊地位,隔代亲的现象愈发严重。

然而随着抚养孩子的成本越来越高,对于现在孩子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所以如果妈妈是职业女性,而爸爸常年“隐形”在外,那么很多孩子从小都会由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或者保姆阿姨一手带大,这自然就给了祖孙两辈远超亲生父母的相处时间。

不过,虽然父母工作忙碌、无暇顾家,但他们对孩子的教育可是一点也不懈怠。

他们会将自己的经济所得和社会关系投入教育中,为孩子报钢琴班、奥数课或者编程班,甚至不惜从孩子婴儿时期就大笔投入,再让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带孩子奔走上课。

如今孩子不会几个乐器,画画不好,没有几门才艺,搞不懂小学奥数,似乎还真拿不上台面。

这就让祖父母们看在眼里、疼在心上。看着孙儿为学习紧锁眉头,他们居然就忘了,自己曾经也是这么要求孩子学习和努力了。

那么,这究竟是为什么,让曾经对我们非常严厉的父母,对于孩孙却忘记原则、忘记竞争,经常替他们打抱不平、说他们压力大,变着法子帮孙辈减压呢?

所以隔代爱,还是隔代害?终究是某些长辈和某些晚辈教育理念上的冲突。

虽然说最好的解决办法还是父母自己带孩子,但是根据统计数据统计,在我国城镇有近五成的孩子跟着爷爷奶奶,上海已达到88.9%,隔代教育目前已成了绕不开的话题。

关于隔代教育的矛盾,其实最后都集中在喂养、管教、早教和安全这几个问题上。

喂养方式

临床发现,由祖父母喂养的幼儿,更易出现挑食、偏食等不良习惯。

还有专门针对中国隔代教育的研究说,相比于自己带孩子的父母,由祖父母带的孩子,更容易出现肥胖。

通常情况下,老人会在儿童营养学上有很多老旧的误解,比如“胖孩子才最健康”,“孩子胖说明我照顾得好”,或者“肥胖是成年人的病,和孩子没关系”、“食物的脂肪越多,营养就越高”。

而且,他们也会由于不自知,而给孙儿买太多垃圾食品、高糖零食。同时,祖父母由于心疼孙儿,还会在过度喂养的同时,不让孩子插手家务劳动,从而更为增加孙辈的肥胖几率。

以上种种营养不良、幼年肥胖等现象,都和老人迁就孩子的饮食习惯有这莫大的关系。

然而父母更为痛恨的是,老人给孩子养成的偏食,挑食习惯一旦养成,便很难改善。

另一方面,由于缺乏婴幼儿的专业知识,对于特别年幼的孩子,老人习惯性的自己吃什么,孩子跟着吃什么,比如给不满一岁的孩子吃过量的盐(因为有些地方觉得“吃盐长力气”)。

甚至孙儿生病时期,有些老人也会习惯性地使用土方土法,而不是第一时间求医,导致特殊时期孩子营养的不均衡,甚至得病夭折。

这种饮食习惯、医疗态度上的不科学,也是很多新时代年轻妈妈们无法接受的。

因此,孩子饮食起居种种方面的观念差异,都是婆媳关系恶化的导火索之一。

管教方式

不少老人管教孩子都倾向于两种极端,过严或者过松。

前者喜欢什么事情都要督促孩子,经常检查孩子的行为。依据传统的管教方式,希望孩子按照大人所计划好的线路去成长,一切行动听指挥,从娃娃抓起,并灌输给孩子“听话才是好孩子”、“孝顺才是最重要的事情”。

在孩子犯错或者反对家长指挥的时候,他们倾向于棍棒教育,而非“同情、理解和科学说教”。

后者则是无原则地溺爱孩子,放任孩子的行为,孩子有错不指出、家长一管就翻脸。

而年轻父母大多受到现代教育的影响,会更尊重孩子,适当给予孩子自由的空间,在做人原则、道德标准和尊重他人等方面,会对孩子设立底线和相应的惩罚机制,不会让孩子无法无天、失去教养。

对于管教的度,孩子的亲生父母确实比老人把握得更准。

早教问题

在早教问题上,更多的是在“是否需要早教”,和“需要多少早教”的问题上有争议,这点我们在上文中“祖辈更关心当下”部分已经提到过了,就不再赘述。

一旦父母和祖父母达成共识,基本就可以转入父母报班,爷爷奶奶负责接送的模式。

安全问题

在安全问题上,年轻人就会比老人大胆得多。他们会主张孩子应该多接触大自然、多尝试新鲜事物,所以在孩子的随意探索过程中,只要没有什么危险,年轻父母们不太会立即阻止。

而老人则会小心得多,甚至可能会过度谨慎。他们会在意识中放大人贩子的出现几率,也会过于担心孩子的探索会造成伤害,或者弄脏衣服。

因此,当看到淘气的幼童爬上爬下、疯跑疯玩的时候,他们可能就会跟在后面阻止孙儿。

久而久之,就限制了孙辈们的正常探索,这也是年轻父母容易耿耿于怀的地方。

除了对安全方面的分歧,老人对孙辈的照料,还有一点会让年轻父母较为担心。

一方面,由于孩子活泼好动,容易在上学途中、外出游玩时做出危险举动。

另一方面,祖辈由于身体机能的退化,眼神不好容易看丢孩子,或者腿脚不灵便无法追上孩子,这两方面就会导致孩子发生危险时,老人很难及时阻止或者进行施救。

而危险一旦发生,孩子受到伤害,就会使老人很容易陷入自责,有些甚至会因此得上严重的心理疾病。

隔代教,怎么办?

隔代教育已经成了绕不开的话题,但是这一场第三代的教育,显而易见需要两代人的共同努力,而在隔代教育上达成共识,则是解决隔代教育问题的第一步。

隔代教育舍什么,留什么?

舍溺爱,留真爱

父母应该让老人明白,迁就孩子、讨好孩子的行为,并不是真的爱孩子。而更为科学的育儿经验,需要父母自行消化之后传授给老人,和老人一同探讨育儿方式,这也是孩子对父母知识反哺的一部分。

如果面对双方分歧时,孩子父母能带着耐心,向老人讲清楚其中利弊,而不是指责在前,相信老人一定会欣然接受的。

舍旧观,留经验

老人很容易迷信,也容易相信土法。对于他们数十年的观念,完全舍弃可能不太现实,这些植根于他们价值观中的事情,很多都是舍弃不掉的。

我们做为他们的儿女、孩子的父母,对于老人的旧观念、封建意识,可以不要求完全改造,而是尽量做到不去让错误观念影响孩子,或者在某些不伤害孩子的事情上,用传统文化的观念去解释给孩子听。

比如小时候祭祖,如果小孩子在祭祖用的桌子边上玩耍,老人就会祖先的魂去唬住孩子。我们可以不去用鬼神说吓唬孩子,而是以“这是破坏仪式,破坏传统,对祖先根文化不尊重”为由,来教育孩子。

其实,老一辈的生活经验、利益习惯,以及看待世界的态度方式,甚至很多老人在孩子闲暇之余,传授给孩子的中国传统文化知识,乐器以及字画等等,都是非常好的。这对孩子对于民族认同,自我探索都有很好的帮助。

舍浮躁,留平和

隔代教出的孩子很容易和父母隔阂,有一部分原因,来自于祖辈们已经脱离那种激烈竞争的社会环境,他们的心态相对比较平和,加上老年人具有儿童似的心理,这就使得他们特别喜欢小孩子,跟孙儿建立比较融洽的关系。

而当孩子脱离爷爷奶奶后,年轻的父母们往往处在一个竞争激烈的环境,生存压力比较大,很容易将工作当中那种紧张的情绪带回家,或者将竞争的惨烈过度灌输给孩子。

这不仅会造成不太和谐的家庭氛围,也会让小时候轻松惯了的孩子很不适应,在带去过多的心理压力的同时,又导致了孩子和父母之间的隔阂。

过于轻松和过于紧张,对孩子成长都没有好处,这需要父母把控家庭氛围、调整对孩子的预期。

在隔代教育造成的矛盾中,需要孩子父母和家中老人相互理解、相互帮助。

一方面,年轻父母除了应该给老人提供科学有理的新知以外,见缝插针的陪伴孩子也是很有必要的。我们在前面不少文章中,都已经强调了孩子早期父母陪伴的重要性,这点上是爷爷奶奶无法取代的。

另一方面,爷爷奶奶、姥姥姥爷也一定要教孩子学会爱父母,强调教育孩子学会包容父母、理解父母,更不应说父母任何一方的坏话。如此一来,在脱离隔代教育之后,孩子才能更好地接受父母。

强调父母重要性有很多种方法,比如强调父母爱爷爷奶奶,让孩子推己及人,或者强调孩子某些东西出自父母之手等等,这些方法都能在潜移默化中,培养起父母在孩子心中的形象,帮助父母成为孩子的榜样。

结语

当下社会,一个孩子的教育成就,早已不再是一代人努力的结果,有时候是几代人财富、地位、资源积累的结果。

无论有什么隔阂,相信大家最终都是为了孩子好。如果大家都能基于这一点去协商,那么无论是隔代教育的质量,还是家庭关系的构建,都能使彼此之间的冲突减少、矛盾淡化。

希望以后,“等你做了父母,才能真正通过孩子感受到彼此的心”这一句话,将不再是个谎言。

本文由家长进化论(微信ID:parentsup)授权小花生网发布

相关阅读:

  • 为什么完美的童年反而会剥夺孩子成年后的幸福感?
  • 孩奴十二年:这条名校"精英"路,让我和父母都付出了太多的代价 ...
  • 一位 “成功” 家长的苦涩和反省

欢迎访问小花生网 www.xiaohuasheng.cn,
或下载“小花生”手机APP
和花粉们交流阅读和成长经验
感谢订阅 “小花生网”

和你分享世界上先进的教育方法和资源

周一:英文原版新书开团

周二:实用的教育和学习方法

周三:前卫的阅读和学习资源

周四:来自老师和家长的教育实践

周五:打开眼界的电影和纪录片

周六:美好生活画报

周日:引发争议、带来思考的文章


    关注 小花生网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