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很多老师培训后,仍然难变样? 特别关注

 

2016-04-27中国教育报感谢您关注中国教育报官方微信!如果您尚未关注,请点击标题下方的“中国教育报”...



感谢您关注中国教育报官方微信!如果您尚未关注,请点击标题下方的“中国教育报”关注我们

最近一篇文章在朋友圈里受到了老师们的重视——《为什么老师培训后,依旧重复着昨天的自己?》,之前就有我们的用户在后台留言,讲到在低质量、走形式的培训中耽误了自己的休假,并且自己并没有什么收获。

各种各样的培训,相信身为老师的您一定也参加过不少吧,不知道您对此有何感想。不知道老师您,是哪种状态呢?培训后的你和培训前的你相比较,是否会有所长进呢?对于培训,老师们究竟如何看?

培训后,有多少老师仍然在重复着昨天的自己?




最近,特级教师于永正在文章《为什么老师培训后,依旧重复着昨天的自己?》中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

同样地,也有老师曾经提到了相似的观点,为什么教师培训不能对所有老师都产生良好的效果?“之前学校也让我们参加各种培训,虽然教师学历达标率不断得到提升,可是教师教学设计能力、学生管理能力、科研能力发展依然缓慢。教师吃老本到底的现象并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改变。或者说,教师培训改变了一部分的教师,没有完全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教师培训似乎对于一些老师来说,似乎没有太大的影响。一位老师在教育报后台曾经这样留言,“上个暑假,学校安排的培训打破了我原本悠闲的暑期安排,而且整个培训内容太不接地气了,专家在台上讲得口干舌燥,学员听得莫名其妙。”这样的培训,对于老师来说就是无效。

但也有不少老师表示,自己在培训中有许多收获,“下午的公开课教学,让我们开了眼界。时间不知不觉地到了四点多。两位教师的课展示得很好,课堂氛围很活跃。大家点评得也好,这引发了我不少的思考,晚上散步时还在想着这次培训我收获的内容。”

那么,老师您是怎么认为的呢?

培训效果参差不齐




有些培训质量不高、不专业

“为什么老师们不喜欢这种名目繁杂的培训?走形式、低质量恐怕是最主要的原因。”一位老师曾经这样为我们留言。“很多老师厌烦培训,其实他们厌烦的是没有高质量和不专业的培训。”江苏省无锡市的段老师也有着相似的观点。

目前各种教师培训盛行,尤其是商业型、任务型的教师培训,的确让不少教师失去了兴趣甚至反感。有研究者认为,一直以来,一些教师培训存在诸如形式单一、程序化、行政化的问题,有些培训是为了完成任务而不讲效果。

希望在教师学习方面拥有更多经费支持

也有老师反映,在经费方面希望得到更多的支持,“在窦桂梅老师的专著《我的教育视野》一文里,看到英国给每位教师发6000英镑的进行培训费,教师积极参与各种专业进修和技能提升,进修率达到了90%。而我们提升教师的学历,却是教师自己掏腰包。最近三年,人事部门才出台了学历提高的免费计划,给予一定的学费奖励。可是,不少的教师已经自费参加了学历提高计划。”

不仅培训,在阅读方面也存在着这样的问题,这位老师还提到,我国以前在曾经80年代初,也给每位教师发放过一定比例的书报费,起初是按月发放,要求每位教师必须要订阅与教育有关的杂志报刊,鼓励教师们读书。“后来,这个政策彻底消失。现在,学校教师的读书氛围差,最多是阅读点教辅教参类图书,这些通常都是学校给订阅的。”

培训也要专业化,大一统培训无效果

2012年12月至2013年5月,中国教育报刊发的“中小学教师远程培训调查组”在河北、江西、青海、辽宁、重庆和浙江等六省市进行的调研,结果显示课程“供需不对接”的矛盾严重,研修平台提供的课程前五位是:教育教学理论、教学方法及策略、现代教育技术、学校及课堂教学管理和新课标解读。而教师最期待的培训资源前五位是:教学方法及策略、学科教学、学校及课堂教学管理和班主任工作。

虽然时间过去了两年,但仍有老师反映,学校组织的培训并不能满足自己的个人学习需求。

参加培训很重要,自身格局能提高




在培训中,得到的“好箭”总得射出去——转换能力很重要

“三年中,你们听了我不少课和报告,也读了我的书,师傅的这两把‘刷子’你们都知道了,今后就看你们的了。看什么呢?看你们的‘转化’能力。看你们能不能把师傅的理念、经验转化为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于永正老师在给自己的弟子的信中写了这样一段话,在他看来,“在培训中,得到的‘好箭’总得射出去,所以老师们要练‘射箭’的本领。这种本领不可以在培训班上获得,只能在实践中练就。这种‘射箭’的本领就是‘转化’。‘转化’最重要。”要善于把先进的理念、经验转化为教学行为。

“第一天上午,李老师做了《对小学课堂教学的思考》,我听得很认真,也有记录。其中‘研究教材有所欠缺’‘过分注重启发、讨论、合作’等教学缺憾做了一一解剖,听后还真的有些感触。想想自己的课堂也有这样问题存在。”一位老师这样说道,但“别人的建议,只能做参考,不能照搬。一定得有自己的研究、自己的心得。这样的心得课,上起来才会得心应手,才会行云流水,才会浑然一体。这里很大一个问题是:给予自己足够研读教材的时间。要做深耕细作的功夫。过分依赖,浅尝辄止,会使我们的思想变得苍白、无力,更无效。”

其实,这位老师的思考,以及为自己制定的计划目标就是一种转换能力的体现,只有经过这个过程,才能更好的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态度决定格局,格局决定发展的高度

“我接触过一些青年教师,他们怀着强烈的成长愿望,从不以懈怠轻视的态度对待教书育人。他们以虔诚之心对待工作,以热情之心对待学生,以坚守之心对待研究,以学习之心对待同行和专家。责任紧密放在手中,随时汲取最新的教育理念成果,大胆实验,小心求证,优化教法和学法,努力改善课堂,以学生的进步为最大的喜悦。天长日久,这些教师的课堂教学发生了本质的变化,逐渐成为同行中的佼佼者,成为学校的顶梁柱和金字招牌。”一位老教师谈到一批自己身边这样的年青人,只要好学、多想、多做,就一定能够有所长进,而培训在这当中就起到了比较关键的作用。

这样办培训,培训也能“萌萌哒”




不少老师说,其实对于我们老师来说,我们的要求并不高,我们只是希望教师培训可以变一变,让我们眼前一亮。

让培训更加“接地气”——不要过于“高(jia)大(da)上(kong)”

“几堂课上下来,我们一听一品,慢慢地就感到很不对味。”张老师在暑假,参加了省青年骨干教师培训班,刚看到课表时,张老师还激动了一下——电脑、写作、现当代文学、古代汉语、新课标解读、学生心理辅导、美学讲座……,“我们都甚为欣喜,大家预计这将是一次理论与实践的交融,一次智慧的碰撞,是一道教育文化的大餐、一场知识的盛宴。”

但在实际过程中,假期培训最终成为了一场关于教育理论的恶补,让张老师大呼失望。

教师培训,光有理论可不行,我们老师更需要实操性、针对性的教学。

让培训多点人情味——刻板说教谁爱听?

“这样的课让参训教师实在是提不起兴趣,许多人干脆窝在寝室里,宁愿看电视、打扑克、侃大山也不愿意去听课,因为这样的课要听下来确实需要有相当强的忍耐力。”

看来有些时候,我们老师也像学生一样需要调动一下课堂积极性呢!

“在所有的专业性培训项目中,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的难度最大。”一位教授在论文中这样写道。作为培训老师的教授们也很苦恼:“一站高就虚空,一踏实就刻板。”

其实,我们老师也像普通学生一样,希望有一个愉快、生动的课堂。所以,各位教授、学者让课堂轻松一些吧!

让培训更有选择性——老师真正想学习

“只有给予教师充分的自主选择权,才能够有效地调动教师参加培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一位姓刘的老师说道,要让教师充分地享有培训自主选择权,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自我选择培训,实现自我培训。“跨学科的教书育人已经是一种趋势,跨地域的选择培训也已经成为教师的呼声。”

绝不能牺牲教师的选择性,而是要研究探索如何让教师的选择性体现得更充分、空间变得更大。从制度层面上讲,把选择权交给教师,在什么时间、什么地方、什么场合培训,都请教师来选择。千万不要把教师的培训固守在本县(市、区),而要让教师自主选择优质培训资源。

本文编辑:赵天骄

责任编辑:赵天骄
【每日一读】如果你家孩子是0—6岁,这两本书你必须读读
(发现0-6岁儿童内心的秘密)


1.《布谷鸟唤醒春天——发现0~6岁儿童内心的秘密》

【推荐理由】营造和谐的亲子氛围,不需要要太多花招

在这本书里,看的是浓浓的母爱,好的教育,没有花枪,没有招数,没有心机,唯有爱。通过懂得孩子的心理,营造一种和谐的亲子氛围,为孩子的成长创造最佳环境。

2、《魔法岁月:0~6岁孩子的精神世界》

(2015年中国教育新闻网评出影响教师的100本书TOP10)

【推荐理由】用专业的视角教你读懂孩子

美国儿童发展研究协会前会长鼎力推荐、影响三代妈妈的育儿圣经,畅销美国50年,被评为2015年中国教育新闻网评出影响教师的100本书的TOP10,关于自律、性教育、亲子关系的最专业解析。
点击购买



点击阅读原文,进入微书店 | 如果您觉得这篇文章不错的话,就给小编点赞吧

↓↓↓


    关注 中国教育报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