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智渊:教育界的一面“铁皮鼓”  |杂志

 


【 新朋友 】 点击标题下蓝色“当代教育家”关注。

【 老朋友 】 点击右上角,转发或分享本页面内容。

相比于“魏智渊”三个字,更多人熟知的是他的网名——“铁皮鼓”。

取名灵感来自于德国作家君特·格拉斯的小说《铁皮鼓》,小说主人公不想加入成年人的世界,想让自己永远像一个孩子。这用在魏智渊的经历上有几分贴切。在陕西乾县一中成为响当当的名师时,他却不断为应试压力对师生的扭曲而痛苦。如同解决不了苦恼的孩子,只有在成人世界里自我放逐,离家出走。

从陕西老家步蜀道入川,又自川入苏,从苏州到苏北宝应,到内蒙古鄂尔多斯的乡下,再赴北京办学校,离开新教育后,与志同道合的兄弟们到河南山西等地办学,现任南明教育集团三位总校长之一、山西运城市新港实验学校校长,几乎环绕中国跑了一圈;所幸的是,辗转的经历没有让他放弃思考,他的教育著作《应试时代的教师责任》《教师阅读地图》《苏霍姆林斯基教育学》等在中小学教育界广为传播,让他的思想和精神同身体一样,走向了全国。

也有人说,“铁皮鼓”应作如此解法:铁——性格刚直,耐击打;皮——样子皮实,身材壮实,为人朴实;鼓——乐家重器,不鸣则已,鸣则惊人。
 
教育界的一面“铁皮鼓”
◎《当代教育家》特约记者  朱寅年

1教育流浪汉



老魏的网名来自于德国作家君特·格拉斯的小说《铁皮鼓》,小说主人公不想加入成年人的世界,想让自己永远像一个孩子。老魏是一个不愿意流于凡俗堕于庸众的人。中师毕业后,他被分配到一所乡村学校,为了不使自己在大环境的作用下滑向沉沦,便不断反思自己的人生,他说:“在无数寂寞的夜晚,我躲得过炎热寒冷,却躲不过对自己生活状态的拷问。”

自卑而恐惧的老魏,选择了去省城进修,在教育学院,他找到了真正的自己。之后,他到陕西乾县一中——老家县城最好的中学教语文,初次给他带来了职业的荣誉与尊严,老魏成了一名响当当的“金牌教师”。但是,应试压力对学校和师生的种种扭曲和异化,又让他痛苦而愤慨。在成人世界里,单纯而认真的人往往如同容易受伤的孩子,解决不掉自己的苦恼,便会自我放逐,离家出走。

小说《铁皮鼓》是一部流浪汉性质的传奇小说,而老魏这些年来何尝不是一个闯荡教育江湖的流浪汉,他常常自嘲是“教育吉普赛人”。

从陕西乾县一中出走,挈妇将雏,步蜀道南下入川,拜在李镇西老师门下,在富二代云集的私立学校里遇到了别样的教育挑战,最终总算捋顺了,妥帖了,在教育教学上也有了新的理解和高度。离开四川前,他完成两本“处女作”——《语文课》和《冬去春又来》,前者是他语文教学上的探索,后者则是他对自己班主任工作的记录和反思。

除了李镇西,在成都他还遇到很多对他有影响的教育朋友,特别是后来的同路人干国祥。2006年,他又自川入苏,在朱永新老师门下开始了新教育实验的探索之旅,期间的甘苦和成败言说不尽。从苏州到苏北宝应,再到内蒙古鄂尔多斯的乡下,再辗转到北京办学校,离开新教育以后,如今又与志同道合的兄弟们到河南、山西等地办学。几乎绕着中国地图转了一圈,在这生命不止折腾不息的岁月里,妻子桃夭和女儿一言也跟着他四海为家疲惫不堪,让人心疼不已。有什么办法呢,谁让“鼓”是圆的,可以满世界骨碌骨碌转呢。

2人如其名



如今想想,那时的网名不得了,不经意间起的网名,和本人的性格秉性、精神风貌往往暗通款曲,无比贴切。比如我那时的网名“村夫”,便和我迂笨、凡事使蛮力的风格非常接近。而魏智渊呢,有人说他的特点是:铁,皮,鼓。性格很刚直,耐击打;样子很皮实,身材壮实;肚皮鼓鼓的,可谓恰如其分。

这只来自陕西的大“鼓”,有着鼓的所有性格,敦实,厚重,木讷,笨笨的;样子也长得粗壮,脸方方的,典型的陕西大汉。有一次聚餐从饭店出来,饭店门口立着两个兵马俑石人,大家看了看哄然大笑,那不就是老魏站在那里嘛!

他也有着陕西人的朴实和厚道,有陌生人的社交场合,总是显得憨憨的,笨笨的。给人倒酒敬酒,手经常是发抖的,说话也笨嘴拙舌的,一副没见过世面的样子。谁会想到当他讲教育教学和讲工作实务时,每每宏辩滔滔,充满对教育的深透理解和对社会细微的洞察。老魏待人厚道,对朋友对学生又实在又豪爽,在学校里有同事或学生向他求援,随手就大把钱送给人家,最后连自己都忘了。

大鼓能容。老魏是个不太把俗事放在心上的人,有时我会说几件家长里短的小事,他往往心不在焉地听着,听着听着就打起盹来。貌似粗汉,竟然还有不食人间烟火的仙风道骨!正因为这样,他总显得没什么愁事。身体好,吃嘛嘛香,因此睡眠超好,无论有什么急事要事临头,他想睡就能睡着,一副没心没肺的样子。

记得2007年暑假期间,我们在山西运城筹办新教育年会,会务繁杂,我睡不着觉,常常要熬到后半夜,嘴上起满火泡。老魏承担的任务也是不轻的,要起草文字,还要组织和主持其中半天的教师专业发展主题的会议,可他依然吃好睡好什么也不耽误,工作也高质量完成。还常常会打趣我们要好好锻炼,达到他的境界。可是,他的境界也无非是猪八戒的境界嘛。

老魏不是刻板的人,很会幽默,也很会自嘲。他把自己比喻为《西游记》取经队伍中的猪八戒,并撰文说最欣赏的人就是猪八戒。猪八戒虽然一有机会就放下钉耙呼呼大睡,或者摘人家西瓜吃,但老魏认为这才叫懂得休息。

老魏还是个嗜酒贪杯的人,遇好友常常不醉不归,有酒万事不愁,有酒才可畅谈教育。记得一次在苏州,有朋友送来醇香的名贵白酒,白天在办公室里,他边在笔记本电脑前打字,边举杯小酌,我们笑他是否还要点小菜下酒,他说有文字下酒足矣。

老魏是高度自律的人,做事有计划,执行很彻底。虽然贪杯,但从来没有误过事。偶尔喝醉回到家放挺人事不知,最头疼的只有妻子桃夭,叫天不应叫地不灵。

老魏是个随遇而安的人。无论在西部乡村还是在东部大都市,无论在京城还是在内蒙高原,走到哪儿都能很快适应。因此他虽然理解妻子女儿的不适应,但还会觉得她们该向他看齐,一起顶住。

大鼓天生倔强,也天生扛得住击打。

老魏认理,只要是有道理的事情,他都会很坚持,不会阳奉阴违,从不愿看别人脸色行事,从不考虑怎样婉转圆滑才能左右逢源不得罪谁。

这样的故事很多,但往往都不是很好讲。说几件好讲的,比如他当初被李镇西老师看中,把他挖到身边当徒弟来带,共同在一所学校教书。而在第一次公开露面的学校研讨会上,老魏就敢批评李镇西老师的部分德育观点,让下面的老师们面面相觑。好在早已大名鼎鼎的李镇西老师虚怀若谷,反而更加鼓励和赞誉有加。

再比如,他到苏州给朱永新老师做助手时,和时任苏州副市长的朱老师一起接见外面来谈合作的人,居然在交流的时候否定朱老师的看法,让朱老师身边的朋友觉得他有点目无尊长。但谁能知道,老魏其实心底是最为敬重李老师和朱老师的呢!他并非那种自以为是的人,对有思想有真知灼见的人会发自内心地佩服,而不会去理会对方是否有名望。

老魏认准的事情,往往又很坚持。

在原来新教育的团队中,他常常甘居配角,做团队的润滑剂。有思想脾气却招人恨的学术核心人物干国祥老师,常常会是被批的靶子。老魏认准了干国祥是天才式人物,就千方百计为他挡住来自各方的箭矢。

在团队内部,他耐得住批评,无论谁来“敲鼓”,老魏都不会矫饰也不会大怒,而是会认真思考,敢于否定自己,以是非为是非。因此,批他可以毫无心理负担。如果很长时间没人来“敲鼓”,他还会幽默地“造事”诱引大家来敲。

在团队处于艰难时,他会写正面文章鼓舞士气;而团队处于胜利和辉煌时刻时,他却往往会看到危机和问题,批评文章打在大家头上,让团队保持清醒。来自外人的有道理的批评,他会肯定人家甚至叫好。老魏这种角色很像船队中的哨兵,瞭望前方保证团队安全。

老魏秉性正直,但待人处事并不生硬,而是很圆融,在思想上坚持,在生活上能够给予人充分理解。即便耿直,对人却宽容不计较,因此,他的朋友总是很多很多。很多朋友最初是慕其文章而来,比如原丰台二中的王志江校长竟然就是他多年前的粉丝,他到北京办学后才知道人家是京城重点中学的掌门人。很多朋友也被他引到团队中来,比如最初的干国祥、马玲等名师。他戏称“朋友是用来利用的”。



3思考不息,轰鸣不止



大鼓乃乐家重器,不鸣则已,鸣则惊人。

老魏中师生出身,同时还曾是文学青年。他的文字敏感度极佳,文采飞扬而文中有物,观点常常不盲从随众。2002年,他是全校第一个买电脑安网线的老师,求知的欲望让他接触到了网上的汪洋大海。他形容自己如同庄子文章中的河伯,看到教育界的大千世界,认识了一批和他一样在苦闷中独行的同道。从前很少写文字的他,从此一发不可收拾。从未投过稿的他,一篇篇文章被报纸杂志拿去发表。

记得2004年,我在教育报纸任执行主编,邀他开了解读古今中外教育家的专栏,第一篇写的是孔子。一年下来,二十多篇文章的撰写迫使他只好在学校图书馆里枯坐,阅读教育家的书籍。以后每当提起这些文章,他都会很窘,悔其少作的同时,他也说这让他有机会深入地读读这些教育家的教育思想。

老魏是勤奋的,早上五点多钟就会起床读书、写作,每天都如此。老魏常会“自负”地说,如果教育干不下去了,就回家写畅销书去,名利双收。虽然是开玩笑,但大家都知道,以他的文字,当个畅销书作者绰绰有余。

十几年下来,他的文章和著作不断面世,在这其中,他也不断反思自己,否定自己,不断地打破和构筑自己。很多文章在教育界脍炙人口,特别是关于教师专业发展的著述,如《应试时代的教师责任》《教师阅读地图》《构造合宜的大脑》《苏霍姆林斯基教育学》等书,在中小学教育界广为传播,“流毒”甚多。渐渐地,这些阅读、思考和写作,不仅让他的身体走出了乾县和陕西,也让他的思想和精神走出了乾县和陕西,走向了全国。我无数次听过他讲教育教学、教师专业发展,讲阅读,讲学校管理,每次我都能看到他的进步和快速成长。

今天,在他们成立的南明教育的版图上,老魏正以校长的角色在开疆拓土。我不知道,一面佐军助阵的大鼓当了元帅能否功成名就,但无论如何,老魏成为中国教育的一面轰轰作声的“铁皮鼓”,是没有问题的。

本文原载于《当代教育家》2016年第3期,转载请联系我们授权。《魏智渊:一名教育工作者的自我训练》等更多内容欢迎订阅《当代教育家》。
《当代教育家》2016年第3期来啦!
《当代教育家》2016年第3期目录






《当代教育家》  前卫、前瞻、前沿

全国统一刊号:CN37-1488/G4,国际刊号:ISSN2095-35,邮发代号:24-262。

出版周期:月刊;定价:10元/期;全年订阅120元。

订阅渠道:

1.当代教育家微店(点击本公众号页面下方菜单栏“订阅杂志”)订阅2016年全年杂志,赠送第九届“新经典大讲坛”光盘一张。

2.您也可以到邮局订阅本刊,本刊邮发代号24-262。

3.您还可以登录“杂志铺”网页订阅。订阅全年享受75折优惠,满268元全年12期免费快递投递,避免丢失。

4.还可通过点击本公众号页面下方菜单栏“订阅杂志”-“电子版杂志”,直接订阅本刊电子版杂志,更方便、更快捷。

汇款方式

邮局汇款

地址:上海市闵行区莘福路388号1-810室

收款人:《当代教育家》

邮编:201100

(请在汇款单附言栏内填写详细地址、收件人及联系方式)
银行汇款
公司名称:上海宝铎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开户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上海闵行支行

银行账号:3100 1531 3200 5006 2832

订单和汇款发出后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电话:021-64939092;订阅QQ: 1541198487

邮箱:20120101@vip.163.com

联系人:陈老师
《当代教育家》
影响教育变革的力量



    关注 当代教育家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