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Y33&DAY34(4月28日-4月29日):闲话土楼

 

三天的永定土楼之旅,虽然不能尽得精髓,但也让我们了解了不少土楼和客家的历史。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即使深藏于大山中,也有着如瑰宝般夺目的光彩,使人无法忽视,终将为世人瞩目!...





前一次推送时,我留了两个关于土楼的小题目给大家。而这两个问题也是我们在参观土楼时,当地的老妈妈问我们的。一、传说土楼之所以这么坚固,经百年风雨而不倒,是因为土楼建造材料有秘方。建土楼不仅用了泥土,而且里面还掺了糯米、蛋清和红糖。这个传说到底是真还是假?二、土楼的外墙上除了二层以上开小窗户,在二层以下一层稍高的位置还间隔的凿有一个个臂膀粗的小洞,这到底是用来做什么的?



我们在现场作答时,我猜对了一个,Brian猜对了一个。但仅限于猜,却并不知所以然,而老妈妈的解说却十分生动有趣。

关于土楼建筑材料里有食材的传说肯定是假的。因为如果这是真的话,造一座土楼需要消耗多少糯米、多少鸡蛋、多少红糖?几百年来,这里的老百姓连温饱也不一定能时时满足,又如何能拿出这么大量的食材来建造房子?所以这个传说是假的。



而土楼墙外的一圈小洞,Brian猜对了,那是土楼的烟囱。土楼最外圈一楼是作为厨房所用,所以居民们直接在墙上开洞作为排烟的通道。然而这些烟囱据老妈妈说是土楼最初被世人所知的原因所在。据说上世纪六十年代,美国卫星拍下闽西一带的地貌照片,研究后发现这里有经常冒烟的圆形建筑,疑似发射基地,遂派人深入闽西查探究竟。哪想到走进一看,才知道原来拍下的卫星照片是当地民居在烧饭时炊烟袅袅的情景。而且美国人也被土楼的独特建筑风格和成群规模所震撼,从而阴差阳错的使处于深山中的客家土楼名扬世界、声名远播。



以上两个问题的答案有同学猜对吗?^_^

说起土楼,不得不说说土楼的缔造者客家人。之前我孤陋寡闻,一直以为客家是少数民族,但其实客家人是地地道道的汉族血脉。起源于魏晋,历经南北朝、唐宋时期,由于战乱、外族入侵等原因,大量中原汉族血脉背井离乡,向东南方向、现在的赣州、闽粤等偏远的山区迁徙。由于当时户籍有“主”、“客”之分,遂这些中原移民以“客”自居、自制,逐渐形成了“客家人”的体系。



客家人说的客家语自成脉络,因客家人传统地区长期处于封闭状态,其语言的传承仅依靠口口相传,所以客家语曾一度处于濒临失传的境地。其实虽然台湾和闽南地区很多人都说客家话,但其实它和闽南语基本没有关系,但对于我们这些外乡人来说同样晦涩难懂,甚至我们一度以为这两种话是一种语言。



也是机缘巧合,因为今日是妈祖诞辰,我们住的民宿附近有个天后宫,从昨天就开始了一系列祭祀活动。早晨村里的居民都自发去天后宫祭拜,晚上则是请了传统木偶戏的戏班子在天后宫搭台演出。据我所知,每逢妈祖诞辰,台湾和福建一些地区都会以木偶戏的方式来庆典,这倒使我们有机会一睹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风采。



约晚上七点半左右,村里的一些老人和孩子都自动聚集在天后宫里,大戏开唱了,热闹非凡。其实木偶戏的剧组人员很简单,这次我们见到的只有四人,两男两女。两个负责控制木偶,两个在后台敲鼓拉弦,而四个人都会唱戏文,可以为男女不同角色配音。木偶戏的主角木偶们一个个做工精致,穿着各式戏服,身上悬挂了十几条丝线,在木偶操纵人的手中,站、坐、走、跪、甩袖、踢腿各式动作活灵活现。虽然我们完全听不懂在唱些什么,但这机会、氛围和表演也让我们好一阵兴奋。看完大戏,回到民宿,老板的妈妈问我们好看吗?我们说:“好看,但完全听不懂呢。”而阿婆也笑着说她也听不懂。这就奇了,于是我们问阿婆:“你们难道不是本地人吗?”阿婆说她们当然是本地客家人,但木偶戏唱的却是闽南语,所以听不懂。怪不得,我们这才知道客家话和闽南语并非同一语系,也算是科普了^_^



三天的永定土楼之旅,虽然不能尽得精髓,但也让我们了解了不少土楼和客家的历史。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即使深藏于大山中,也有着如瑰宝般夺目的光彩,使人无法忽视,终将为世人瞩目!

今天离开永定,我们继续回程北上200多公里,在福建三明市停歇。还记得吗?之前我们在福州时,就说过下一站要去三明。但当时由于天气关系,最终没有成行,所以这次返程途中无论如何也要弥补这个缺口,不留遗憾。

而今天我们经过三明的永安县,顺路还去看了下贡川古镇的一座明代古桥——会清桥。这是一座外观古朴、气势磅礴的廊桥,这让我们想起了好多年前去看过的泰顺廊桥。



文字Aelfa  图片Brian

更多高清照片请到Brian的以下网站欣赏
Brian 杨 http://brian520.lofter.com/
古镇 ● 古村 http://gucunguzhen.lofter.com/
信仰 ● BELIEF http://mychurchs.lofter.com/


    关注 不能停止的幸福之旅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