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和木作修复故宫国宝---清乾隆紫檀嵌白玉十六罗汉像屏风

 

前段时间,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备受好评,引发了大众对文物以及修复文物的匠人的关注,揭开了以往蒙在文物修复匠人面前的神秘面纱,将他们的日常工作状态真实地呈现在我们面前。而片中未提及的古旧家具修复部分,背后一样有着精彩的故事。...




提示:点击上方"太和木作"↑订阅本微信号

原创 中国传统家具
太和木作修复故宫国宝


清乾隆紫檀嵌白玉十六罗汉像屏风
前段时间,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备受好评,引发了大众对文物以及修复文物的匠人的关注,揭开了以往蒙在文物修复匠人面前的神秘面纱,将他们的日常工作状态真实地呈现在我们面前。而片中未提及的古旧家具修复部分,背后一样有着精彩的故事。关毅先生及其团队就是在故宫妙手回春,使古旧家具复活的“文物医生”,且看他们如何一步步复活沉寂了几百年的文物——十六罗汉像屏风。


▲ 屏风背面绘花卉图像

关毅,字道远,号理成居士,清皇室满族镶黄旗后裔,文物学家、宫廷家具修复专家;现为北京世纪宣和中式古典家具技术研究院院长,故宫博物院乾隆花园古旧文物家具修复研究项目负责人。自2008年第一次进入深宫勘查开始,关毅先生和他的“太和木作”团队为故宫博物院乾隆花园古旧文物家具修复研究项目,已整整忙活了八年多时间。八年期间,关毅和他的团队对园内多处建筑的硬木装修、装饰与文物家具作了抢救性的细致修缮,其中的一套十六罗汉屏风展现了极为精湛的镶嵌、描金等工艺水平和不朽的艺术风致。那就一起来看看这件孤品的十六罗汉屏风是怎么个起死回生吧!
命运传奇,乾隆爱物尘封两百年后等待重见天日



▲ 屏风上所绘罗汉像
《十六罗汉像》,为五代时前蜀画家、诗人、书法家贯休所画,绢本已不复存在,现在存世的多为后人的摹本仿品,国内目前能见的仅是石刻本及其拓片。此画为后世图写罗汉像最著名的范本之一,历代画人仿摹不绝,乾隆皇帝更是爱不释手。




▲ 屏风正面姿态各异的罗汉像
后根据此画制作的围屏进献入宫,乾隆皇帝见后龙心大悦,将其置入宁寿宫花园(即乾隆花园)内的云光楼进行供奉。他驾崩以后,这套屏风便一直封存于楼上。原先供藏在圣因寺的贯休原画,则毁于兵燹战乱之中。屏风封存、原画毁失,“屏画两茫茫”。至此,后世览读贯休这套传奇罗汉像的机会,也遂告渺茫,引人兴叹。




▲ 屏风正面姿态各异的罗汉像
十六罗汉屏风的边框和裙板都为紫檀木制,正面屏心髹黑漆地,上面用厚达0.5厘米的和田白玉片镶嵌成贯休的十六罗汉像。各尊罗汉像的身貌神情,或丰颐蹙额,或突目大鼻,或冥想禅思,或抱膝呵笑……状貌古野,生动传神,备得贯休原画神韵。加上白玉与黑地间形成的鲜明色彩反差,看上去有似剪纸贴画的艺术效果,使画面形象更加突出,每尊罗汉像的上方还用白玉嵌了罗汉的名号及乾隆皇帝分别为他们做的赞语。背面则为描金画,绘写四时花卉,如梅兰竹菊及莲花、芭蕉等,葳蕤斗丽,雍容华贵。将全套屏风围拱排开,无论正面观看还是背面欣赏,都令人震撼,让人心驰目眩。




▲ 屏风背面各花争奇斗艳,足见工艺精湛

清理工作耗费大半工期,配料拼补过程极其复杂
清理国宝文物,是样技术活。清洁这套屏风,可不是拿抹布简单地擦一擦就可以的,需要用医用的脱水棉,攒成小棉团,一点一点地将上面的灰尘、浮土、油污、霉菌擦拭掉,整个过程都是纯物理手工的,绝不能拿脱漆剂、双氧水、洗涤灵等化学药水去清洗。为保存屏风的木质包浆,刮除屏上的污垢,不能用金属刮刀,而是采用干磨硬亮的方法,用牛角刮刀或紫檀木刮片来刮除污渍,用玛瑙刮刀砑光,用棕刷去刷。因为要完整地清理整套十六扇屏风,主要的时间也都用在清理这道工序上了。看似简单的一项劳动,其实非常复杂,而且极其考验人的内心和意志力。


▲ 修复前的屏风背面布满皲裂纹



▲ 修复后的屏风背面重现光华
去灰除脏之后,则是重新拼接开裂的花板,进行归缝处理。先要把板拆卸开来,将嵌入板隙间的尘土、油污等清理干净,之后重新拼接板子,让它们重新咬合在一起,尽量缩小缝隙。而针对一些紫檀部件的缺失,比如屏风上的横抹,则需要选料补配,为使补配的材料跟屏上的其他紫檀部件保持相似的风格,首先要选用宫廷存放已久的一些紫檀老料,还需要对其氧化做旧。通过打磨,然后不断地加水加湿,配合光照来加速它的氧化上色,但又绝不能动用氧化剂、着色剂、染料,否则氧化的效果就会比较跳和刺眼,看上去有种“愣”的感觉,很不自然。拼接归缝、补料修配之后,还需要进行用膘、烫蜡等。


▲ 横枨缺失,需另选料补配

▲ 补配好的横枨,还需待其自然氧化

修复尺度把握精于毫厘,“一尺”是故宫级标准
整个修复作业,都需要一一遵照修复操作流程严格执行。文物的修复具有不可逆性,稍有差池,造成的损坏就是终身的,无法弥补的,所以对修复技师的要求也很高。既要求谨慎小心,能认真对待文物修复,还要求技艺高超,艺高胆大,才不会畏手畏脚,这叫“胆大心细”。关毅团队聘用的几个修复古家具的技师,大多是16岁进场,从业了40年以上的老师傅,平均年龄在56岁以上,但又不能超过65岁。这个年龄段的技师,既富有经验,技艺水平高,也还有体力干活。修复的关键步骤都由他们把控,年轻技师只能在一旁观摩学习,配合老技师帮忙递个工具、打打下手。总之,整个修复作业,都严格按工艺流程进行施工,不能急,不能躁,不需要赶工图快,需要的就是胆大心细。


▲为屏风裙板干抖上蜡
相比民间的老家具修复,宫廷的文物家具修复还很不一样,前者是要求修得像,让别人看不出来,后者虽奉行“修旧如旧”,但一定要能看得出来。当然看出来也是有距离要求的,要求在一尺之内能看出来,但一米之外又要看不出来




▲ 屏风背面绘各种花卉图像

重生后巡展海内外,惊艳世界
修复文物,要做到胆大心细,这是源于对历史文物、对国宝、对佛的敬畏之心,敬畏生清明,清明生无畏。修复好的十六罗汉屏风相继在海内外巡展,接受全世界传统家具爱好者和文物专家学者的参观欣赏,这是对修复技术水平的一个有力验证,也是对修复作业的最好验收。通过这些展览,弘扬了民族文化和手工艺,为文物家具的修复找到了一条新的发展之路。有句诗讲“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通过修复作业,“文物医生”的心能够回到两百三十多年前,跟古人相通,让他们当年的创作重生。当年创作这件东西的匠师艺人,如果能够看到这次修复也会感到很欣慰,因为这是我们的民族文化,是我们的根,“文物医生”们保留了这些优秀的作品,把它延续下去了。
文 | 黄根林     编辑丨陈丹

(本文刊载于《中国传统家具》第五期,

欢迎转发分享,君子请勿窃用。)


    关注 太和木作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