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里的规矩和做人!

 

厚德载物,爱通天下!欢迎关注中国最专业父母教练培优学习平台,【小主人英语父母学院】公众微信号:xzryyxx...

厚德载物,爱通天下!
欢迎关注中国最专业父母教练培优学习平台,
【小主人英语父母学院】公众微信号:xzryyx
大家语录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社会最基本的单位;而家教是人生的起点;家风则是传承这个家庭、维系家庭发展的最重要的因素。
陶西平
现任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国家总督学顾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协会世界联合会副主席、亚太地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协会联合会名誉主席。

曾任北京市教育局党组书记、局长,北京市市长助理,北京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委员。

陶西平:家里的规矩和做人

回归家庭教育原点
作者 ▏吴颖(父母必读编辑部主任)

在家庭教育大家谈的论坛上,教育大家陶西平陶老举重若轻地对家庭教育进行了阐释,也提出了非常具体而有效的建议。让我们从根本上理解了家庭教育是什么,新家风该如何传承与传递,到底什么样的教育会对人的一生产生深远影响。

《三字经》上说“养不教,父之过”;德国哲学家弗罗姆说:“父亲是孩子的导师之一,他指给孩子通向世界之路。父亲虽不能代表自然界,却代表着人类存在的另一极,那就是思想的世界、科学技术的世界、法律和秩序的世界、风纪的世界、阅历和冒险的世界。”

再好的母亲也无法替代父亲的角色,因为父教与母教是不同的。父亲对孩子的教育,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规则教育。与孩子交往时,母亲更多的是与孩子进行身体接触和语言交流,父亲则多是通过运动和孩子进行游戏交流。在游戏规则方面,母亲倾向于迁就孩子,而父亲则更注重“立规矩”。也就是说,孩子会从父亲这里知道什么是规则,孩子会观察爸爸怎样面对出言不逊的人,怎样面对挫折、化解危机,然后进行模仿。

第二,形成性别意识。父爱对男孩和女孩的性别化发展进程具有重要影响。男孩会模仿父亲的角色和行为,形成自己的性别特征。女孩往往从父亲身上找到未来生活的参照,青春期的女孩甚至会把父亲作为未来丈夫的标准。

现在,很多家长都担心影视娱乐节目会对孩子的性别意识造成影响,“伪娘”和“假小子”会让孩子分不清男女。美国父亲角色研究专家罗斯·派克认为,如果父亲在家中是果断的、具有支配性,男孩往往表现出高度的男性化;如果父亲在家里表现比较软弱,而母亲具有支配性,男孩会表现出更多的女性化特征。

小学阶段,是孩子性别意识形成的初期,爸爸的作用最为关键。要多带孩子到户外运动,多鼓励男孩的冒险精神和勇气。对女孩来说,爸爸的言行、待人接物的态度,都会对女孩今后的社交能力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

家庭教育,就是先立好规矩

但是,是给谁立规矩?

说起立规矩,相信大多数父母马上就在想:“确实要给孩子立规矩。”但是,陶老这次所讲的立规矩,并不是“给孩子立规矩”,而是指家庭、父母自己和孩子都要遵守的规矩,是家规。陶老强调,守家规的,首先是家长自己。

陶老所说的家规,是指既要有传承又要符合新时代核心价值观的新家规。

为什么要提倡建立新家规?

国家有不少法律规范,但国家却很难用法律去规范家庭里面的事,做具体的指导。

新家规,则可以让每个家庭成员都有具体的行为指导,守规矩本身就是家庭教育。

我们怎么做?

新家规可以是家长提出来,不用很多条,五条十条都可以,全家人一块协商,一块遵守。

建立新的家规,可以把规范跟自主,把共性跟个性统一起来。

家规还能解决实际教育中存在着的一对矛盾。这对矛盾就是,

一面是把孩子给管死了,比如孩子缺乏自主发展的空间,缺乏动力;另一面是该管的又没管住,比如我们的孩子往往没有自己的行为规范,不懂得尊重公共秩序,讲究公共卫生,维护基本的公共道德,以至于去国外旅行时,国外认为中国国民的素质不高,因为人家看的就是孩子的外在表现,就是我们该管却没管住的那一面。

如果家庭中所有人一起参与家规的设定,一起遵守,立规矩跟守规矩也就统一起来了。

家庭教育不是教育孩子,而是一种互动

有时候不知道是谁教育谁?

在阐释这个观点之前,陶老先讲了一个小笑话。

一位爸爸教育孩子要诚实,不说谎。结果有一天他爸爸中午要睡觉,就告诉孩子:“如果有人来找我,你就说爸爸没在家。”结果爸爸睡觉时,还真有人来找他了。这孩子就跟那个人说:“我爸爸在睡觉。但我爸爸跟我说了,如果有人来找,就说他不在家。”

这个故事有两层意思:

一是如果父母教孩子一套,做得又是另外一套,那么你再讲一大堆这个那个的道理,也并不一定能变成孩子的实际行动,或者变成他真正接受的那部分;

另一层意思是,这孩子确实不说谎话,非常诚实,那么孩子就有比我们做得还好的地方,值得父母学习。

好的教育是爱和规矩的结合,爱是带有规矩的爱,规矩是体现爱的规矩。而订立规矩的前提就是要与孩子划清界限,分清哪些是孩子的责任,哪些是父母的责任。这个过程一定是困难的,但却是必须的。

家庭教育是父母与子女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一个过程,而不是家长在教育孩子,它是一种互动。

另外,现在大家对所谓的“教育专家”有所反感,就是因为专家经常在说,出现什么问题了,应该怎样……但实际上,每个孩子都是不一样的。

所以,应该有不同的教育方式,而陶老说:“不是专家说只有哪种教育方式才科学,你的不科学。也许恰恰家长自己的方式更好,因为更适合自己的孩子。其实,我看专家在面对自己孩子的时候,教育实践也很难。有些专家说得挺好,自己的家庭教育也不怎样。”

把断裂的家风重建起来

任何教育的难点都在于转化为实际行动

家庭教育的最重要的目标,把孩子教育成什么样的人。在古代,有很多著名的家训,如《朱子家训》《颜氏家训》等,这些家训就是当时的家庭教育,要求家族世代都按照其中的标准去教育孩子,把孩子培养成那样的人。这些家训所传承的,就是一个家族的家风,非常严格,但又充满智慧,更是这个家族共同遵从和认同的价值观。

陶老认为:重视家庭教育,现在可能已经得到了普遍的认同,但是怎样强化家庭教育,可能认识并不完全一样。各位专家都有不同的角度,有法律角度;有家长责任和教育方法的角度;有教育规律的角度,都非常好。

现在的难点就在于,怎么把我们这些道理转化为实际的行动。我们也不能过多地责备现在的家长,比如说现在的家长缺乏责任感,缺乏示范作用,存在着家庭暴力等,因为很多家庭教育存在着家风断裂的问题,就是父母的家长,就没有传下来一个好的家风,所以父母也不知道传给孩子什么。

家风是世代相传的主流价值取向、行为规范和规矩。所以,我们提倡建设现代家风。


现代家风建设的具体做法



现代家风一方面要继承我们民族的优秀传统,而我们民族的家风,往往是通过家训、家规等来表述的,没有一个是政府制订的,都是民间自己创造。

另外,还要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时又能抓住“怎么对人,怎么对家庭,怎么对他人,怎么对社会”这样一些基本价值准则,这个又可以说是一种习惯,包括人的行为习惯,思维习惯和反应倾向,后者则实际就是价值观,可以预见一个人。比如看到别人需要帮助,是马上过去帮,还是事不关己地走开,这就是反应倾向,是一个人的价值观。习惯培养加上我们刚才所说的家规,就可以成为我们新家风建设的具体做法。

回归教育的原点,形成合力

向上、向善,就是“诗与远方”

最近,“生活不只有眼前的苟且,还有诗与远方”成为了流行语。其实,这也说的是,人无论在什么时候,有什么样的境况,都该保持一颗对生活与未来的希望之心,拥有一双发现美好的眼睛。

这和我们教育的本来目标真的是非常一致。如果孩子在教育中,一直保持着“向上”和“向善”,那么在他长大之后,自然就会拥有“诗与远方”。

陶老讲述了他80岁生日时经历的一件事:

去年的5月3日,我60年前教的第一个班的学生,聚在一起给我过我80岁的生日。这是一个女生班,年龄最小的现在75岁,已经有15个人去世了。她们聚在一起,一群白发苍苍老太太站成一排,原来的党支部书记给我鞠了一个躬。当时我很感动。

我们老在讲我们的教育是未来,那么,现在这些老太太很有资格谈谈教育对她的‘未来’有什么作用了,因为她们一生的大部分人生道路已经走完。

所以,陶老给她们提了一个问题:学校教育对你们到底有什么作用?在你们一生的发展,觉得影响最大的是什么?她们谈了很多不同的意思,但是最后归纳起来,大概是这样:

在一生中影响最大的,是时代。她们的一生经历都是非常坎坷的,有各种各样的情况。有人是教授,有人是官员,也有人就是农村妇女,家庭妇女,但是大家总结起来,大概是这样一个意思,时代的变化使得她们有了不同的境遇;

第二位的是家庭,包括家庭的变迁,家庭的问题,比如夫妻关系问题,父子关系问题,以及家庭的遭遇问题;

第三位才是学校教育,对于学校教育她们也很留恋,那天中午大家一起包饺子,说请我吃饺子,我问为什么,她们说您大概不记得了,60年前我们的一次活动就是同学们一块和面、和馅、包的饺子。

陶老又问她们,那学校教育中,你们觉得对你们一生影响最大的是什么呢?她们说了半天,归纳起来,大概就是四个字:

前两个字是“向上”,她们说全班同学,尽管遭遇不同,遇到很多困难和挫折,但是没有一个退缩的。

后两个字是“向善”,也就是做好人。所以,我想,学校教育最后能够落到孩子身上的,如果一个是向上,一个是向善,那么这个教育就是成功的。

所有的教育应该回归到教育的原点,不要把最基础的教育给复杂化。时代、社会、家庭、学校,这些形成合力,才能对孩子的发展产生更大的影响,对孩子的未来产生更大的影响。

留守儿童是家庭教育缺失群体

但不要给留守儿童贴标签!

谈家庭教育,留守儿童是是现在最被关注的一个群体,被称为是家庭教育的“痛点”,因为这些孩子确实存在着家庭教育缺失的问题。

但是,如何去解决这个问题,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尤其我们该如何去对待这些孩子,用什么样的方式才是真正的帮助?教育大家就是教育大家,陶老对此给家庭教育工作者们做出了重要的提醒。

留守儿童问题是家庭教育的缺失

留守儿童现在在中国有几千万,他们的父母都离开家乡了,把他们留在农村。其中部分孩子出现了在生活上、交往上、性格上,甚至于道德上的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刚才有人举了例子说,孩子在后边喊爸爸,但是爸爸头都没回就走了。听到这儿的时候,我想说,我们应该想一想他为什么没回头,那时候他的心里想的是什么,心情是什么,恐怕不单纯地他不爱孩子,恐怕他也有焦虑感,因为他要出去挣钱,养家。

所以,在城市化的进程当中,这种焦虑感在一些父母当中也会存在。我们也不要单纯地责备这些爸爸妈妈,但这确实说明了这些孩子的问题是家庭教育的一个缺失。

不要给留守儿童贴标签

现在各地都非常关注留守儿童的问题,但是我也不太赞成。因为这经常会给那些具体的孩子贴上留守儿童的标签。

我们把这作为一个问题研究,作为整个政策的关怀,无疑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当让十几个这样的孩子站在台上,我们的领导同志去给每个孩子发一个书包。孩子的心里会觉得,你看别的孩子都坐在下面,只把我们调在上面。所以当给孩子那个书包的时候,我们也要注意到他们的心理感受。

关注孩子的心理活动



把孩子喜怒哀乐放在心上,注重孩子的生理心理活动、道德情操、审美情趣的教育。与孩子沟通交流情感,弥补留守孩子亲情的缺失。心理健康问题已是留守儿童最容易出现的问题,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表现为隐性,是不容易发觉的问题,主要表现如下:

1、性格孤僻内向。留守儿童年龄幼小,离开父母尽管有的是爷爷奶奶和其他亲戚监管,但是毕竟与父母是亲疏不同的,遇到一些麻烦事情会显得柔弱无助,久而久之变得不愿与人交流,性格孤僻内向,不开朗。

2、有自卑心理情绪。儿童大都具有攀比心理,留守儿童由于自己父母不在身边,自己没有依靠和坚强的保护,因此,与父母全在身边的儿童相比,容易产生自卑的心理障碍,有的甚至自暴自弃,丧失信心,学习上降低要求,上进心不强。

3、产生反抗或逆反心理。留守儿童总感到别人在欺负他,一点小事就计较当真,与人交流时充满警惕甚至敌意。对老师、监护人、亲友的管教和批评,产生较强的逆反心理,容易激进冲动,干出一些不可理喻的事情。如:与家人顶撞,不听亲人劝告;不听老师的教导,与教师对着干。

4、产生怨恨父母心理。有少数孩子认为家里穷,父母无能耐,才会出去打工挣钱。对父母外出打工,把自己留在家里不理解,由此而产生怨恨情绪。有的孩子在父母回家后疏远父母,产生情感隔膜,甚至埋怨父母的无情
 我们老师既要做思想道路的引路人,又要做孩子学习进步的引导者,生活的保护者。因此做到“三多”、“二知”、“一沟通”。“三多”,即多与留守儿童谈心,弥补留守儿童的亲情缺失;多鼓励支持孩子参加学校的各项活动;多进行家访,了解孩子在家活动和学习情况;“二知”即知道留守儿童的个人基本情况和家庭情况;“一沟通”即定期与留守儿童父母电话交流沟通,并采取针对措施,提供必要的帮助。用关爱、亲情为留守儿童营造温馨的家园氛围。
先欣赏,再分享。如果您感觉这篇文章触动了你,
点击右上角按钮,即可“分享到朋友圈”
父母每天学习一点点
教育认知进步一点点
教育行为完善一点点
天才学子水到渠成
让我们共同进步!
超越梦想从此刻开始!
请立刻关注:百万粉丝互动平台。
【小主人英语父母学院】
点击文章标题下面日期旁边的小主人英语五个字可一键关注哦!
幼儿、小学、初高中英语培训专家!
玩着学英语,谁说不可以!
微网站:http://wap.xzryy.com
咨询电话:4000810996




    关注 小主人英语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