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与人生】什么时候该放下(六)

 

“什么时候该放下?”我们在前几个讲次里面,已经跟大家提到了三种修行的层次,我们说用朝山来作一个比喻。  第...



“什么时候该放下?”我们在前几个讲次里面,已经跟大家提到了三种修行的层次,我们说用朝山来作一个比喻。

第一个阶段是所谓的要起信。也就是要相信,相信自己可以作到,而且相信确实有佛法可以指导我们学习如何去放下,所以第一个阶段我们叫起信。第二个阶段,我们叫作准备储备,这个部分就是等于说要储备自己的力量,准备像接下来真的要入佛门来修行了。第三个阶段就是爬山,就我们准备好自己之后,接下来之后就开始爬山,所以就是比喻成开始进到佛门来修行。这三个阶段里面,不知道大家还记不记得我们在起信这个阶段,给大家举了一个最简单的例子,讲的就是我们可以自己去练习。比方说手上拿了一个沉重的东西,然后一直拿著、保持同一个姿势不放,然后去体会那个时候身心所受到的苦恼,简单来说就是手的酸痛。然后接下来我们就直接的把手中的东西放下来,然后在那个放下的刹那去体会放下的时候,我们所感受到的这个由手部而来的身心的轻松舒畅。从这样子一个练习,我们就可以把这个练习所得的经验,把它用在许多日常生活的比较粗重的烦恼上面。

我们上次说,凡是这个烦恼跟我们之间的界限愈清楚的话,我们就愈能够洒脱的把它给放下。这个部分当然就是说,这个是我们认为是修行的所谓的起信的阶段。讲到这里,就不妨让大家来自己来思索看看,我们常常听到有人说:“我们作人处事应该要面对一些事情的时候,要面对它、处理它、放下它。”这个里面当然也有“放下”这两个字,不过请各位来思考看看:“面对它、处理它、然后放下它”,请问各位菩萨,这个到底是不是我们现在来讲的起信的这个阶段呢?其实它应该是非常明显的,处理它之后能够洒脱地把它给放下,那应该就是我们讲的第一个阶段,也就是说我们跟事物之间,就像你所处理的事情之间,界限可以定得很清楚,所以放下也就相对很容易。问题就是你懂不懂得要这样放下,以及你相不相信自己能这样放下?这个都算是起信的阶段。所以面对处理跟放下这一连串的过程,虽然说可以在我们处理世间的事情上面,发挥了很多的功效,可是我们仍然要说,“面对它、处理它、放下它”还只是我们要起而修行、要去朝山这个阶段的第一阶段,叫作起信的阶段。

接下来第二个阶段是基于日常生活中无常的观行。第三个阶段入门的修行,我们说佛教入门的修行,一定不会离开两大主轴,也就是五蕴空跟因缘法;这两项主要的内容,其实也是解脱道主要的内涵。我们上次有跟大家说,我们说整个学佛的过程,如果学佛依字面的意义来说,我们就是将来要成佛,所以其实每一个人学佛,到最后最终就是要成佛的。那也就是说,每一个人学的都是佛菩提道,所以任何的佛法其实都函盖在佛菩提道里面,只是说因为后头教法上面有所谓的二乘的教法跟大乘的教法。乃至于到了今天,有许多人往往动不动就把二乘就是声闻缘觉的学习解脱道的方法,把它说成是次等的教法,把它说成是…甚至有人说是“焦芽败种”,其实这个是非常错误的一个名词,因为原先佛引用“焦芽败种”指的是说,当阿罗汉自己习得了一身的本领之后,可是却不愿意继续留在世间,继续帮助更多的众生能够得到解脱,而一心执意要入涅槃,一旦他入了无余涅槃之后,那么这个三界世间,当然就再也找不到他的痕迹了。这样子他学了一身佛法的本领,只成就了他一个人的解脱,而且是小小的解脱,那这样子实在是枉费了佛陀一番的教导。所以对于那些执意没有管其他的众生,执意要入无余涅槃的阿罗汉而言,当然叫作“焦芽败种”。

因为从他入了无余涅槃之后,再也没有任何的芽,任何佛法的芽、任何佛法的种能够从他那里生起了,除非他将来在许多许多不可数的劫之后,他突然因为修学曾经听闻过佛菩提道的关系,有一念心动再出了无余涅槃,否则在这个无量的劫里面,这个阿罗汉他将永远,他都将一直待在无余涅槃的境界里面。所以这样子当然就没有芽也没有种,这叫“焦芽败种”。可是我们却不应该把这四个字用来形容学习二乘解脱道的人,因为我们必须要认清楚一个事实就是,虽然全部的佛法都函盖在佛菩提道里面,可是要进修佛菩提道的基础,却是要把解脱的基础给打好;这个就是我们跟各位谈的修行像朝山一样的修行的时候,我们说第三个阶段,上山的时候主要修行的内涵,就是以解脱道的两大主轴,也就是五蕴空跟因缘法,当作修行的主轴。等到这个第三个阶段,修行差不多之后,接下来就是到第四个阶段。

第四个阶段我们给大家的用朝山这个比喻来形容,就是最后我们走到最后阶段只剩下最后的山路,最陡峭最难爬的山路要走了,一旦能够爬过这段山路的话,接下来我们就能够进得了山门,去参学善知识了。所以这个最后一段最陡峭难爬的过程,其实就是我们在佛教修行里面讲到的参禅。世间上有许多人对“禅”这个字有各式各样的解释,我们今天当然没有时间跟大家详细地来分辨参禅到底如何参法,什么叫作禅?如何才能得力的去参禅?这个可能都要等到各位如果有一天有缘了,请各位到正觉同修会的禅净班来修学的时候,禅净班的课程到最后的时候,就是会教导大家关于参禅的正确的知识,让大家可以得力的去参禅。

所以在今天的节目里面,我们不打算花时间跟大家在谈参禅这个部分的内容,但是我们却要跟大家讲,最后这个阶段可以看到,我们把它列在第四个阶段。前面的第三个阶段,是五蕴空跟因缘法之类的解脱道的这个基础。所以我们要给大家讲的并且要大声疾呼的是说,要参禅的话一定得要先把解脱道的基础打好。因为现在我们看到有许多的人,看到了比方说:坊间有许多关于禅宗的公案,那看了之后,总是觉得说禅宗的公案高来高去,看起来非常的妙,所以心向往之,就想说:“我不要再学什么解脱道了,我也不要再学什么五蕴,学什么十二因缘了,我都不必了,我要直接的参禅。”而且想要说透过直接的参禅就立地成佛。好像有人也把六祖讲的,一旦见到了本心就是成佛,那个阶段也误解成说:我们只要参禅就好了,其他的东西全部都是次要的枝节。其实我们要大声的疾呼,这个观念有大大修正的必要,因为参禅,大家一定要知道参禅的目的是要作什么?参禅到最后是要找到了我们的本心跟自性。

这个本心跟自性,是很巧妙、很巧妙地隐藏在我们周遭的万法之中,等待著我们去发掘。可是我们要问的是说:“找到的本心自性,请问要作什么呢?”可能很多人会回答说:“要找到本心自性的话,那就是要因此而解脱自在。”可是这个却落入一个循环的错误里面。因为真正能够找到本心之后,能够解脱自在的话,还必须要我们能够安忍于本心跟这个自性的性质;要能够安忍于这个性质,才能够进而依著找到本心自性而有所受用。所以这里面的环节就是说,重点不是在你能不能找到而已,重点还在于说你找到了之后,能不能安忍于祂的种种的性质!这个能不能安忍,就要看你前面的解脱道的功夫作得扎不扎实。

如果前面解脱道的功夫都不作的话,那么就算参禅,就算参到了什么,猜到了什么,哪怕是说名相语言文字上面,去知道了究竟的本心自性是什么的话,请问:这样对我们有什么帮助呢?对于我们面对种种放不下的烦恼,又有何帮助呢?所以我们在这里诚心地呼吁大家,应该要把解脱道的基础打得稳稳固固的,然后再来谈参禅这件事情。这也就是说,我们用朝山这个例子来讲,讲说修行、学习如何放下的智慧的时候,我们说第三个阶段,其实就是在打下解脱道的基础。然后有了解脱道的基础之后,接下来就是要参禅,要将来希望能够透过参禅,能够明心见性;这个参禅的过程,我们给大家的比喻就是说,它是到山门前的最后一段山路,而且是陡峭的这个山路。那么当然就是说,这里面参禅的部分的话,有许多的坊间说的所谓的参禅,恐怕都大有商榷的余地。

比方说有一位大师叫作奥修,他所讲的就是说:“你什么都不用参了,你就是当下,本然的自我就在那里,那样子的话就是所谓的禅、所谓的自在。”但是我们如果仔细想想看的话,奥修所讲的“放下便是了,那就是当然本然的自在”,他的这段话形容的,请问大家:如果从起信、准备,然后上山开始修行,然后接下来参禅这个四个阶段来讲,奥修所讲的这个其实都还在起信的阶段,就是跟我们当时在跟大家讲的,手拿重物手酸了就放下就是了。所以这个部分,我们要说他其实并不知道参禅到底是什么意思的。

所以这个部分,关于如何参禅的话,坊间凡是有谈到所谓的“只要简单的放下,只要是做自己、平常心”这种事情的话,奉劝各位菩萨,可能在看到的时候,可能都要心里要先打量打量,他讲的到底是我们今天跟各位讲的四个阶段的哪一个阶段呢?您如果经过判断了之后,觉得说他如果是隶属于前面的三个阶段的话,肯定就还没到参禅的过程。参禅是有明确的方法,而且是有明确的方向可以参的,所以在这里先跟大家讲。那么我们当然就是说,参禅的实际的这个过程,我们希望大家有缘的话,到这个禅净班来修学的时候可以学到。那我们就先往下看。

我们说参禅最主要是说它是最后的一段路,然后你越过了最后一段路之后,你就进入了山门了——朝山的山门,这个就是你的目的。因为你进去里面之后,你就可以拜见善知识了。可是我们为什么打了一个比方是说,经过参禅了、明心见性之后,然后才到山门,可以参学了真正的善知识呢?那是因为我们说,佛所说的许多许多的这个妙法,它妙的地方都在于,你明心见性之后,你才能够开始体会。

有另外一个比方就是,我们如果把佛所教的这些佛法,把它比喻成一大堆的宝藏的话,那么这一堆宝藏可以说都是:我们可以打一个比方,就是这个是一个藏在山洞里面的宝藏,这个山洞里面的宝藏,你要进到这个山洞来,当然你要找到入口的地方,找到入口的地方之后,还要把那个门打开,然后你才能进去,进去之后才能看见这许许多多佛法珍贵的宝贝。

所以真正的开始起修,反而是在我们经过参禅然后明心见性之后,接下来才真正是佛教修行的开始。所以悟后,我们说开悟明心见性之后,其实这个修行,反而是有更多的地方需要努力的,所以绝对不是像一般人讲的,开悟了之后就什么事都没有了。

一般人之所以认为六祖—我们的禅宗六祖—说“开悟了,什么东西都没有了,都直接成佛了”,那都是误会了六祖的意思。六祖的意思只是说:开悟了之后,我们就开始见到了自性佛,实际上修行从那个时候,才有很多很多的内容要修,况且我们真正参禅明心见性之后,这个之后我们如果从我们跨入山门开始,往前看诸地菩萨的智慧的话,那更是不可思议的智慧,从初地、二地、三地一直到十地、等觉种种各地的佛菩萨的智慧跟功德,在佛经上面都有写出来,各位有缘的话,可以自己去翻阅请阅佛经看看,您就会知道佛菩萨的功德是何等的伟大;并且那些功德,是我们一定要透过明心见性,站在朝山的最后的山门口之后,往前看才能够看得到在我们前面,仍然有这么多的事情,等待我们一一去修学的。这个就是我们要跟大家讲的,最后的参禅为什么比喻成朝山之后,最后才能够入门的原因。

除了这个之外,当然就是说我们给大家讲这个四项的内涵,就是我们期许大家要在学习如何放下的时候,有这个四个阶段不同的智慧:起信的阶段有起信的方式,让你学习放下;储备的阶段,有用无常观行的方式,让你学习了放下;正修的阶段就是爬山的阶段,有五蕴空、因缘法的这个观行,让你学习更深入更深细的放下;到最后参禅而明心见性的阶段,更是有让你能够放下世间一切无关于本心的万缘,让你能够彻底解脱烦恼。这个四段放下的智慧,唯有这样四段的铺排,才能够完整的函盖整个放下的这个智慧。

当然我们讲到这里,不免有些菩萨会问:“刚才谈到的许多都是烦恼,可是我们在世间法上,也常常听到人家说,各人有各人的观点啊,一切都是相对的。比方说,你觉得眼前这个东西好吃,可是我觉得不好吃,那你就不能说,这个东西一定好吃,或者一定不好吃,是吧?”这个就牵涉到,到底这个世间有没有所谓的真理?这个所谓的真理的层次,就是在我们的见解上面。

所以我们也看到历史上有许多的状况,都是因为见解,甚至我们说一念之差,而产生了许多的悲剧。比方说,在人类历史上非常有名的惨剧,就是纳粹迫害了犹太人,其实这个除了政治的野心之外,其中还有一个根本性的偏见,那就是认为“那一族的族人是绝对优秀,而另外一族的族人是天生的类似像贱民的说法”,所以一定要把他们除尽以维持种族的纯净。所以因为这样见解的大大的偏差,才会导致了纳粹残害了六百万犹太人这样的恶行出来。那当然除了这个之外,我们说其他的方面,也可以看到了所谓的见解上面的影响。比方说我们现在受的科学教育,大家都知道地球是绕著太阳转的,可是我们说在几百年前的时候,人类其实是受制于教廷的关系,所以当时大家都觉得地球是宇宙的中心,太阳、这些星星全部都是绕著地球转。当时第一个发现这件事情不太对的人,是一位叫作哥白尼的科学家,但是他当时即使知道了,即使有反复的验证,知道了这个不是事实之后,他也不敢公布,因为怕这个教廷把他视为异端,一直到后来他的后继者,有一位叫作伽利略的科学家,这个伽利略就来赞成哥白尼,结果伽利略这个科学家公布了地球实际上是绕著太阳转的这个学说之后,反而后来被教廷软禁一直到他身故为止。所以像这样子,我们可以看到历史上许许多多都是拥有了这些偏见,也难怪大家都说,凡是执著著世间有所谓真理的人,可能他就会导致后来执著真理破坏别人的这个状况。所以也有人大声地疾呼说,你要真正要放下所谓的真理,才叫真正的自由。

----摘自台湾佛教正觉同修会“三乘菩提之学佛释疑”


    关注 星级管理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