潍坊市第二批特级校长推荐参评人选治校办学经验分享  在教育更深处前行

 



我在担任校长的十几年里,走过了昌邑市所有高中学校,我的一些教育理念在教育这片热土上得到聚焦与呈现,用思想和勇气创造了教育的传奇,用睿智与责任书写了教育的神话,影响了一批又一批的师生,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尊重与赞扬。

我认为校长不是一个职位,而是一个立体的闪着光彩的人,思想与精神,已存储于内心。那种由内而外漫延而来的精神气质,会引领着学校创生文化、传承文明、滋育生命,也定会鼓励着、丰富着教师的内心世界和外在行动,也必有一些生动感人的故事让学生的生命之花灿烂绽放,这就是校长的人格魅力。

1

读书·文化——把最有分量的沉淀下来

人的全部尊严就在于思想。思想的高度,源于阅读与思考的力量。我的书橱里,密密匝匝地摆放着各类书籍,有《星·火·雪》、《沙郡年纪》、《瓦尔登湖》等自然经典名著。在对大师们的阅读中,我遇到了很多给我启迪和思索的好文章、好观点、好理念。他们代表的高度让我惊讶,让我不断地反思与总结。读书不单纯是提升个人素养的问题,更是教育诗意和教学智慧的充分迸发与涌流。只有真正保持了阅读习惯的人,才能真正进入反思和研究的状态;也只有真正提升了自身反思能力的人,才有可能成为有专业智慧和人格魅力的优秀校长。

一个校长的阅读,必然会带动一个学校的阅读。走在校园,那种浸润内心的诗意与文化静静流淌,无处不在,与这个有着60年历史的老校交相辉映,构成跃动的风景。很早以前,学校组织老师读书会。周五下午,没有课的老师到阅览室读教育教学书籍,写出读书笔记,其实就是摘抄。老师们兴趣不大,想读的书不能读,不想读的书还要写笔记。我实行“好书推荐”法,每位教师推荐一本自己喜欢的好书,学校出钱购买,好书共享,引导老师把读后感想写下来,形成了一本本有着老师们独立思想在里面的校本课程。

阅读的意义远不在此,我所企及的,是要把书读到脑子里去,消化、吸收、提升,成为有营养、有价值的东西,促动老师们思维再发展,教学再创新。我把读书与老师的专业成长结合起来,启动了“名师讲坛”、“教师成长沙龙”、“青年教师学校”,不同的组织形式有不同的活动要求,但有一点始终不变:思想碰撞,精彩重现。这必然使老师们多读书,读好书。唐玉洁老师说:“作为教师,我们需要读一些教育理论书籍,但更需要经常读大师作品、经典作品,通过读书加深自身底蕴,提高自身素养。我经过细心的观察发现,几乎所有的经验丰富的老师都有一个共同的嗜好——读书,他们充满智慧和灵气的课堂正是得益于他们广博的知识积累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校长要学会阅读,学会对话,还要学会倾听,学会感悟。对话方式有很多,就看我们会不会、去不去选择。我所做的,就是让书香擦亮学生的心灵。在我的影响下,学生中开展读书心得交流、读书卡片评比、读书专刊宣传栏评比、读书演讲比赛等,让读书成为习惯,让校园飘满书香。付瀚初同学在“让青春在读书中飞扬”演讲比赛中说:“也许,我所奔赴的天空是难以抵达的,但读书让我明白,我走过的每一段路程,我探索过的每一块空间,都是我的成功。”不仅如此,学校还举办各种讲座,如心理指导、科普知识、影视评析、戏剧编写、文学博览、礼仪知识等;充分利用影像资源,播放优秀影片、电视记录片、新闻链接及固定电视栏目,学校安排专人进行“佳片”剪辑、播放,《故宫》、《复兴之路》、《大国崛起》等优秀专题片,学生看过,写过,感受过。齐晓军同学在观看《故宫》后写道:“当《燕京八景图》出现在片中时,一种诗意的美不禁涌上我的心头,构图的舒缓与和谐,不仅仅表现的是京城平和与安定的社会动态,更能表现的是人文与环境的和谐。”

我积多年教育管理之智慧形成的《团队文化》,无疑是学校全体教职员工的核心价值观,是职教人共同遵守的道德行为准则。以文化引领教师发展方向,要求全体教师学会阳光思维、学会赏识赞美、学会敬岗爱业、学会幸福生活,树立危机意识、优秀意识、团队意识和进取意识,抛弃浮躁,立即行动,以饱满旺盛的精神状态,实现高标准的工作目标。这部分为“砺志篇、师德篇、形象篇、胸怀篇、奋斗篇”的文化咏叹,渗透着一个校长对教育的感悟和世事的洞察,字字珠玑,章章锦绣,堪称教育宝典。

潍坊市工业学校有着丰富的智力背景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这是一笔丰厚的精神财富。如何使这笔财富“活”起来发挥其更大效益,让每一个走过她的师生真切感受一所老校永久的魅力,是我一直思考的问题。把老校底蕴和办学品位上升到文化层面,让学生用文化的眼光来阅读学校的历史积淀,让他们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人文精神的熏染,岂不是一种更为博大、更为深邃的交谈?大到学校的文化长廊、大型雕塑、植物园,小到学生的餐桌、宿舍的床头,大有大文化,小有小学问。在阅读与思考下成长起来的学生,保护了他们的梦想与天性,尊重了他们内心深处的渴望与需求,他们的才华与潜力如花树初开,并随着时间的推移,更加丰茂婆娑。

“阅读与思考,是为师生的教育世界点亮的一盏明灯,不论这个世界多么浩瀚,都掩盖不了它的光辉。阅读和思考,就这样静静地潜行于校园深处,让教师得到来自根部的滋养。依靠它们的力量,师生走出了一条智慧而简明的创造之路,他们用自己的思想,带领学生走出教材的逼仄,到达辽阔的思想大海,让师生的目光,投向深邃、美好的所在。”

2

——我的教育反思

管理·人本——爱在有情无思间

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教育既是智者的事业,也是仁者的事业。一个好校长的首要条件是要有悲悯情怀和感激之心。悲悯情怀会使我们在如流水般平静的教育生活里时时有一种内心的涌动,把校长的职责回归到教师的本真之中;感激之心会让我们发现每个老师身上散发出的光芒,是爱心的润泽与释放,是执着的精神和对事业的追求。只有体味到这些,我们的胸怀才会更博大,更宽容,才不会吝啬我们对老师的赞美与表扬。

校长对教师的管理也需要像教师对学生的教育管理一样,始终贯穿一个“爱”字,把对教师的“爱”渗透到工作的每一个细节,才能让老师体味到校长的宽容与仁慈。我喜欢用谈心、书信、短信等方式和老师们沟通交流。在一次学情调查中,一名年轻的外地教师因口齿不清导致学生满意度不高。为了不伤及老师的自尊,又能及时把信息传递给他,我选择了书信的方式,信中说:“学生对你的师德、干劲和工作热情给予很高的评价,如果你的语速再慢一些、口齿再清一些、咬字再准一些,学生对你的满意度一定会更高。”他马上收到了回信:“朱校长,请您放心,我一定会做好。”事情过了两个周,这位老师把他的讲课录音带送到校长办公室。当清楚明晰的声音从录音机里传出来时,我们相视而笑。

管理不能只靠校长的宽厚仁和,好的精神,必须要有好的制度与法则来支撑。所谓“好”,就是教职员工愿意遵守并自觉践行。每到一个新的学校,我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制定法则,完善制度。2008年来到一中,我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广泛征求教代会的意见,修订完善了《教职工考核办法》、《教师奖励办法》、《常规检查办法》、《学生一日规范》等17项制度,快速有效地解决了代课教师、临时工等敏感问题。从宏观到细节,从教学到管理,从老师到学生,我心里想的,是要打造校园的“四大秩序”,即学习秩序、活动秩序、生活秩序和休息秩序,创造一种和谐的秩序美。我提出,能否把自行车排放整齐?能否做到办公时间不高声接打电话影响他人?教室里的桌椅排列、书本摆放能否做到整齐有序?这些看似小事,其实都蕴含着秩序的简单法则,只要我们注意了、讲究了,美就显现出来,让我们赏心悦目;反之,就凌乱不堪,直接影响着我们工作、学习的质量。学校制度规定,开教职工大会时一律关闭手机。会前,把手机拿出来,说:“我关掉手机了。”老师们自然也就跟着做了,制度在充满人性化的氛围中得到很好执行。“学校秩序的创造,绝非简单的几个命令就能抵达,绝非站在秩序之外就能实现。它要求我们深入其中,在日常行为中潜移默化地诠释秩序美的内涵,外化成直观的有可参照比的平面图像,从而渐次呈现我们所要达到的秩序之美。”

制度背后,我更加注重人本的渗透。“记得很早以前看过这样对学校的描述:几片砖瓦加上知识就是一所学校。这句话里提到了构成学校的三个支点,砖瓦、知识、人。谁是支撑一所学校恒久向前的因子?砖瓦可以建成高楼大厦,知识可以日新月异,而人——那些固守着教育热土耕耘不息的老师们,如何在教育理想的薪火相传中,照亮学生,同时也使自己幸福生活?这是我们校长最优先考虑的问题。”

教育的本质是闲暇,教育必须启发人的闲暇意识,给人的心灵尽可能打开空间,让心能容,这样的心灵才可能积极地感受生命的过程,才能感受到职业的幸福。我努力做的就是把学校变成老师们的“精神家园”,一个教研组是一个小家庭,一个年级部是一个大家庭,同事们相处融洽,甚至有一种亲人般的感觉。我把增强教师的职业幸福感作为对教师的最好福利,在提高教师物质待遇的同时,更注重“精神工资”的发放,我主持创办了《职教园地》、《追梦启航》《为梦想启航》等,把加强组织建设和构建教师交流平台作为增强教师职业幸福感的重要手段,学校设有“未来之星”、“教师家园”等,作为教师交流、娱乐的专门场所;还利用座谈会、茶话会、交流会等活动,组织领导与教师对话、教师与教师对话、教师与学生对话、教师与家长对话等,在敞开心扉的交谈中,让教师感受到领导的肯定、同事的赞许、学生的成就、家长的尊重,同时也感受自我、缓解自我,获得职业幸福感。创设关键事件,给老师搭建一个展现才华的舞台。

发展·超越——让每一天都从零开始 

我的工作简历上这样写着:

1980年在昌邑五中参加工作,先后担任教导主任、副校长;

1997年至1998年,任昌邑三中副校长;

1999年至2006年,任昌邑二中校长;

2006年至2008年,任昌邑市文山中学校长;

2008年8月至2011年,任昌邑市第一中学校长;

2011年1月至今,潍坊市工业学校。

这是一个校长的成长历程,也是一个教师的成长历程。每一个时期都有独特的教育命题去面对,每一个时期都有不同的教育困境去逾越。每到一所新的学校,对我都是一个新的开始,也是一个新的挑战。

“做一个好校长,要先从一个好老师做起”,我对自己说。1980年参加工作的我,依旧朝气蓬勃,对教育充满了理想,也是我教学生涯中最幸福的时光。用学生的话说:“朱老师能把一堂课,上出一种美的味道,有着朴素的灵动之感,有着智慧的蕴涵在里面。他喜欢创造,也能够创造,总是想方设法把课上的有趣、好玩。我们最愿意上朱老师的课,也与他最亲近。”我连续16年送毕业班,14年担任班主任,因为爱与责任的担当,教学成绩一直遥遥领先。

爱是教师的天职,责任是自信的体现。我怀揣教育的理想,凭借一份执着与坚持,以爱与责任,影响了一批又一批的学生,直至桃李天下。“这是我一生中宁静的丰收,喜悦的收获,是最可珍藏的精神财富。”

从一个乡镇中学的校长,到城市重点高中的校长,再到潍坊市工业学校的校长,在看似流水般平静的教育生活里,我把自己的全部激情定格在了不断发展与超越中。漫漫征程,也许会有暂时的小憩和沮丧,但我始终怀着寻找精神家园的梦想与执着,眺望着教育理想的高地,目光坚定而深邃,表情宁静而舒展,在这片充满神奇、改写人生的教育热土上,且吟且行。“一路走来,有坎坷,也有彷徨,但更多地是沉甸甸的收获。那些与我一起共事的老师和一批又一批的学生,他们每个人身上的优点,是我一生受益的财富。”

在一次听课随笔里,我这样写道:“从个人听课的心态上说,并没有期望老师们讲的多么成功,只是想通过老师们真实的、常态的课堂教学,进一步完善和发展学校的课改思想。但,很显然,我们的老师已经开始行动了,他们正在把课改思想一点点付诸课堂教学实践,并力求体现的更多、更好,虽然每一节课或多或少地留有一点点遗憾,但正是这些不尽如人意和遗憾,恰恰体现了一堂课的真实自然和老师对学生、对课堂的负责精神。”

建校,建校,一直是教育发展赋予我的重任。从昌邑二中的扩建,到文山中学的扩建,再到新一中的建设,最后到潍坊市工业学校的建设,我都被推到了学校建设的最前沿。每次的临危受命,都承担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压力,又以常人难以想象的乐观心态,去做好每一件事,从头至尾,尽职尽责。我责无旁贷,硬是把不可能的事变成了可能。为了筹集资金,他跑银行,跑企业,贷款,借款,再加上政府的资金扶持,使新校搬迁不仅成为可能,而是事实!为了新校建设,我戒了十几年的烟,又重新开始。贷款下来,我亲自拟定锦旗题词“情系教育,泽被后世;融资兴学,共创伟业”,送到银行管理者手中,以表达一个校长对出手相助者的感谢与感激!

太阳每一天都是新的,我们的每一天都要从零开始,只能前进,不能退缩。这些话里,多多少少有着悲壮的意味。我们没有什么可以流传,除去我们自身的品性与操守;我们没有什么可以让人铭记,除去那些流动在校园上空包容、和谐的气息。我们深信,只要实实在在地在每一个细微之处用心、用力、用脑去做,老师、学生、家长和社会就会把我们当作可以信赖、可以托付的朋友。



(本文作者系潍坊市首批特级校长,潍坊市第二批特级校长推荐参评人选,潍坊工业学校校长   朱平)

↓↓↓ 扫描下方二维码【查看更多信息】  


    关注 潍坊校长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