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守仁论文集》:第一节 试谈五言诗的起源

 

------第一节 试谈五言诗的起源------



关于五言诗起源的问题,向来聚讼纷纭。有的推原于汉代以前。刘勰《文心雕龙·明诗》云:“召南·行露》,始肇半章;孺子沧浪,亦有全曲;暇豫优歌,远见春秋;邪径童谣,近在成世。阅时取证,则五言久矣。”钟嵘《诗品序》云:“夏歌曰‘郁陶乎予心’,楚谣曰‘名余曰正则’,虽诗体未全,然是五言之滥觞也。”这里所举的,或仅为单句,或只是半章,或除兮字不计,或杂以四言,惟邪径童谣,纯乎五言。但童谣出现于汉成帝时代,非五言诗之先见者。其馀既非全篇,自不当以五言诗论。

有的说起源于枚乘。刘勰《文心雕龙·明诗》云:“古诗佳丽,或称枚叔。其孤竹一篇,则傅毅之词。比采而推,两汉之作乎!”这里所谓古诗,殆指十九首而言。徐陵《玉台新咏》把其中的九首题枚乘作。而刘勰云“或称”,乃疑而未决之词。萧统《文选》则一概题为古诗。李善注云:“并云古诗,盖不知作者。或云枚叔,疑不能明也。”接着他根据“驱车上东门”,“游戏宛与洛”两句,断为“辞兼东都,非尽是乘”。大概他认为其中可能有枚乘的作品,只是不全而已。刘勰“比采而推,两汉之作”的话,同它比较接近,也是承认除东汉作品如傅毅《孤竹篇》之类以外,还有西汉的作品,只是无一篇归之枚乘名下而已。我们姑且置究竟有无枚乘的作品不论,十九首中却有西汉的作品,则是无可疑者。一首云:“明月皎夜光,促织鸣东壁。玉衡指孟冬,众星何历历。白露沾野草,时节忽复易。秋蝉鸣树间,玄鸟逝安适?”按汉袭秦制,以十月为岁首,汉之孟冬,即夏之七月。至太初,才改用夏历,以正月为岁首。此诗称孟冬,称秋蝉,其作于太初改历以前无疑。又一首云:“凛凛岁已暮,蝼蛄夕鸣悲。凉风率已厉,游子寒无衣。”按《礼记·月令》云:“孟秋之月凉风至。”诗言凉风,言岁暮,也可以断定为太初改历以前的作品。杨慎《丹铅杂录》早已把“玉衡指孟冬”篇指了出来,黄侃《诗品讲疏》又指出“凛凛岁云暮”篇,这应该是定论了。

有的说起源于李陵。首先是钟嵘在《诗品序》里说:“逮汉李陵,始著五言之目。”但有人根据这两句下面的一些话:“古诗眇邈,人世难详。推其文体,固是炎汉之制,非衰周之倡也。自王扬枚马之徒,词赋竞爽,而吟咏靡闻。”认为钟嵘自己还在疑信之间。我不同意这种意见。他称之为古诗的为数很多,自难一一确定写作的年代,但其中并不包括李陵的诗。因为他在下面又说了这么几句:“从李都尉迄班婕妤,将百年间,有妇人焉,一人而已。”这何尝是怀疑的口气?当然,钟嵘不怀疑,并不等于无可怀疑。在他以前的颜延年,就在《庭诰》里说:“逮李陵众作,总杂不类,元是假托,非尽陵制。”(《全宋文》引《太平御览》)与他同时代的刘勰,在《文心雕龙·明诗》里也说过“李陵、班婕妤见疑于后代”的话。但也是同时代的萧统,却又在《文选》里把著作权归之李陵。以后对这个问题还一直存在分歧的意见。苏轼《答刘沔都曹书》说:“李陵、苏武赠别长安,而诗有江汉之语”。这是认为出于后人的假托。洪迈《容斋随笔》表示赞同,说:“坡公之言可信”。但在东坡以前的唐代,独孤及说:“五言诗之源,生于《国风》,广于《离骚》,著于李苏,盛于曹刘,其所自远矣。”(《唐故左补阙安定皇甫公集序》)韩愈说:“五言出汉时,苏李首更号。”(《荐士》)白居易说:“五言始于苏李。”(《与元九书》)我看,意见很难统一起来。

说到此,有一点我要提出来的,就是有人认为枚乘、李陵的时代,产生不出像一些人肯定为枚乘、李陵所作的那样成熟的五言诗。假使承认枚乘、李陵五言诗的真实性,为什么班固的《咏史》还那样的“质木无文”?我说,文学史上奇峰突起的事是常有的,《离骚》不就是一个鲜明的例子?一般文学史都说它渊源于《诗经》和它以前的南方乐歌。其间的关系诚然是存在的,但质量简直不能相提并论,竟是天悬地隔。屈原可以创作如此高水平的《离骚》,为什么枚乘、李陵就不可以创作那样成熟的五言诗?

在《古诗十九首》中,有两首可以确定为太初以前的作品,在现今所有知道其产生时代的五言诗中算是最早的了。它们应该被认为是五言诗的起源吧。可是吴世昌先生说五言诗起源于妇女文学(见所著《论五言诗起源于妇女文学》,载《文史知识》1985年第11期),这是他分析虞美人歌、戚夫人歌、李延年歌、班婕妤《怨歌行》、尹赏歌得出来的结论。现在我就这个结论谈谈我的看法。且把这五篇诗论析如下:

虞美人歌载《楚汉春秋》。歌曰:

汉兵已略地,四面楚歌声。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

但《楚汉春秋》早佚,现在流传下来的是后人的辑本,非陆贾原书。王应麟《困学纪闻》指出,太史公述《楚汉春秋》,可是《史记·项羽本纪》就没记载虞美人歌,这表明他持怀疑态度。洪迈《容斋随笔》也认为:“陆贾书当时事,多与史不合,师古屡辨之。”这是说《楚汉春秋》有问题,不可信。可见虞美人歌是后人的拟作。

戚夫人歌第一、二句均三言,李延年歌第五句八言,都不是纯粹的五言诗。尽管《玉台新咏》载李延年歌第五句无“宁不知”三字,但它最早见于《汉书·外戚传》,此三字,从意义上说,是少不得的。所以吴兆宜《玉台新咏》注云:“删此三字,反不如旧。”《怨歌行》在《文选》中题班姬,在《乐府诗集》中题班婕妤,可以信其为真。但它出现在汉成帝时代,比起“玉衡指孟冬”,“凛凛岁云暮”两诗出现在太初改历以前要晚多了。

尹赏歌载于《汉书·酷吏列传》,似于妇女文学无关。歌曰:

安所求子死?桓东少年场。生时谅不谨,枯骨后何葬!

《传》在歌词的前面,叙述尹赏“修治长安狱,名为虎穴”,把“分行收捕”的奸猾,“内(同纳)虎穴中”。“数日一发视,皆相枕藉死。便舆出,瘗寺门桓东,楬著其姓名,百日后乃令死者家各自发取其尸。亲属号哭,道路皆歔欷。长安中歌之”云云。吴先生根据这个记载分析道:

这首歌的作者可能是歔欷的路人,也可能是死者的家属,但所歌之事则是被活埋的恶少子弟的母妻姐妹的悲痛。

我不同意这种分析。《传》所谓“长安中歌之”,应该是民歌,不知作者为谁,很难断定是路人,更不能说是死者的家属。三、四句是责备的口气,认为罪有应得,死者的家属怎么能说出这样的话来?总之,吴先生提出的五篇诗,均非五言诗之先见者。这表明他的五言诗起源于妇女文学的说法是值得商榷的。

未完待续......欲知下回,请关注微信公众号: xiaoyida_com ,回复 xse94054 获取完整内容!
----------
本小说内容节选自:经管理财小说 《胡守仁论文集》

作者:胡敦伦主编
最后更新于:2016年09月08日
----------
温馨提示:如何阅读完整内容?
方法一:点击下方 “阅读原文” 链接去读小说“胡守仁论文集”后续完整章节!
方法二:关注微信公众号: xiaoyida_com (优美小说节选),回复 xse94054 阅读后续完整章节!


    关注 小意达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