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古歌——贵州省、民间文学

 

苗族古歌——贵州省民间文学非物质文化遗产。...



时间:2006年

类别:民间文学

地区:贵州省台江县、黄平县

编号:Ⅰ-1

简介



苗族分布在我国西南数省区,黔东南清水江流域一带是全国苗族最大的聚居区,而在广大苗族聚居区普遍流传着一种以创世为主体内容的诗体神话,俗尘“古歌”或“古歌古词”。





主要内容





苗族古歌内容包罗万象,从宇宙的诞生、人类和物种的起源、开天辟地、初民时期的滔天洪水,到苗族的大迁徙、苗族的古代社会制度和日常生产生活等,无所不包,成为苗族古代神话的总汇。





历史发展





苗族历史上没有文字,因此,《苗族古歌》的创作与传承只能靠历代人口口相传。

酒席通常是唱古歌的重要场合。而古歌古词神话大多在鼓社祭、婚丧活动、亲友聚会和节日等场合演唱,演唱者多为中老年人、巫师、歌手等。古歌古词神话是一个民族的心灵记忆,是苗族古代社会的百科全书和“经典”,具有史学、民族学、哲学、人类学等多方面价值。今天,这些古歌古词神话还在民间流传唱诵。

传承古歌的方式也较严谨,有祖先传授、家庭传授、师徒传授、自学等几种。





主要乐器



萧筒

一种吹奏乐器。流行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南部,以及云南、贵州省的苗、彝、瑶族地区。用小竹制成,全长30~40厘米,竹管上开有5到7个按音孔,吹口部分有所不同。瑶族萧筒顶端和后方开一出音孔。彝族和苗族的相似,是在萧筒的顶端堵一木塞;在木塞的后部开一出音孔。声色轻柔,用于日常娱乐生活。







芒筒

亦称"芦笙筒"。也有写作"莽筒"的。是流行于贵州、广西的苗族、侗族地区的吹奏乐器。在一根细竹管靠下端五分之二处安上一个簧片,然后将此簧管放入大竹筒中,做为它的共鸣筒。芒筒大的有200厘米左右,小的有40厘米左右。音色低沉雄浑,作低音配合芦笙齐奏。







板凳

流行于贵州苗族地区的打击乐器。板凳用坚硬的木料做成,长20厘米左右,宽约15厘米。演奏时,左右手各持一个,互相碰发出声音,音色清脆、响亮。





传承意义





苗族的古歌古词神话是一个民族的心灵记忆,是苗族古代社会的百科全书和"经典",具有史学、民族学、哲学、人类学等多方面价值。今天,这些古歌古词神话还在民间流传唱诵。

但由于受到现代文化和市场经济的冲击,苗族古歌已濒临失传。以台江为例,在全县13万苗族同胞中,能唱完整部古歌的已寥寥无几,目前只有二百余人能唱一些不完整的古歌,而且都是中老年人,传承古歌较多的老人年事已高。如不抓紧抢救保护,苗族古歌这一民族瑰宝将最终在世间消失。










    关注 非遗文化传媒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