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讲坛 半是经验,半是愿望

 

点击上方蓝字即可免费订阅哦!...




点击上方蓝字即可免费订阅哦!




封面取自《俄语学习》杂志白春仁,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普希金奖章”获得者,曾任北京外国语学院俄语系系主任,教育部外国教学指导委员会俄语组组长等职。长期从事俄语专业的教学和研究,并擅长修辞学、诗学、文论、汉俄口语比较、口译、文学翻译等学科。主要著作有《文学修辞学》、《巴赫金全集》(译著)等。


1

5
半是经验,半是愿望


第一、带博士生论文,就意味着育人和树人。要这项功德圆满,一半在论文的选题。题目设计得好,会兼有基础性、前沿性、后续性。基础性在于使学生努力充实专业的基础知识和研究能力。前沿性是让他了解学科的最新发展情况。后续性指毕业后仍可深化这一课题的研究,使它成为学术道路上的第一根支柱。教师做这样的设计,自然是很费脑筋的,但也值得, 因为成竹在胸,指导起来有信心也有效果。有时学生自有主见,拿出喜欢的题目,我觉得可行,仍要帮他设计得不离基础,靠近前沿,还有后续发展的潜力。带的学生多了,熟能生巧,设计论题和评价论题,心里便有了杆秤。

第二、有自己独立的研究,是论文的真价值。合格的学位论文,总得包含三个部分:前人对论题的研究成果,本人对事实文本的分析研究(语言事实、文学事实、文化事实,因大多形之于语言表述的文本,可概称事实文本),研究所得的理论总结。这中间的事实文本分析,最是不可缺位的,而我们常见的弊端,恰恰是它的缺失。治外国人文学术的,讨论课题之前不能不译介、不交代、不缕述国外学人的思想观点,但这不能代替博士生独立分析自已的研究对象—人文的客观现实,即事实文本。学位论文具有教育性质,它不同于一般的评介文章,不是讨论文章,不是课题或学科的内容综述。事实上,以理论综述取代具体研究的大而不当之作,时有所见,反映着当前浮躁的学风。这样既没有使思想和理论得到深化,没有积累学术研究的实际经验,又因学力不足而令综述露出一幅苍白的窘态。当然,这类论文也有达到较好水准的,不过对学位论文的写作来说,终归不足为法。

第三、论题开掘得深或浅,有无新意,很大程度上决定于方法论的取向,决定于研究的视角。现在看得很清楚,人文学术的活跃兴旺,得益于方法论从一元向多元的转变;学术思想的丰富和更新,得益于观念、视角、方法的不断擅变。20世纪科学发展的这一显著特色,在我们这里是近一二十年才为人们深切感受到,但仍不能说变成了普遍的自觉认识。因此,培养学生方法论的自觉意识,要贯穿在论文撰写的全程中。有了自觉性,明白方法论对学术研究非同小可,才会关注自已学科里学派、思潮、观点、视角、方法的更替、对话、矛盾,也才能进行权衡和选择。所谓跨学科交叉研究,就是有意识地把不同观念和视角融合起来,形成统一的新视角新方法。

第四、与方法论相关联,进一步十分须要树立学生的创新精神。研究外国问题,学识和情感上受到外来文化的薰陶,很容易在欣赏之余忽略了超脱与创新的责任。克服这个弱点,我觉得不妨反复地不厌其烦地给学生辨析解释与阐发的不同,或如巴赫金所说理解与对话的区别。同他人文本打交道,可以只寻求解释和理解,到此为止。过去做学问,许多人就是如 此。另一种态度,则是对他人文本进行阐发和对话。这是一种创新的追求,也是达到创新的方法。回想在迷信书本、迷信权威的氛围里,人的创造精神委顿不振,渐成常态。如今想改弦更张,不是一朝一夕实现得了的。可年青一代没有积习的包袱,在教师点拨下通过论文写作,是会焕发出创造的朝气的。这意义远远超过论文本身。

第五、中国学生研究外国要想有成就,绝对的一个条件是了解自己,亦即承载中国文化,把握住中国文化的眼光。这样看外国,才能以独特视角有所发现,也才能对外国起到参考的作用。假如我们看外国的所见所思,一如外国人自已,于中国又何益之有呢?!我总是对学生强调,你不必去搞比较研究,然而你既是中国人,对外国文本的理解与对话就自然站到了中国文化的立场上,取了中国文化的视角,看到了中国文化镜子里的俄国。这一点你做得越自觉,你的观察收获就越大。困难在于现在外语系的学生对自已文化大都知之不深,须要教师督促和引导。诚然,我们教师自已也厚外薄中,年老的想补救都为时过晚。尽管这样,我们仍该努力扭转这种状况,相信我们做不到的年青人能做到。别让我们的不足,再成为他们的遗憾。

(待续)

来源:《俄语学习》2009年05期

责编:孔俐颖


您关注的是北外俄语学习杂志


    关注 北外俄语学习杂志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