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谁玷污了清真? | 我们&#183随笔

 



是谁玷污了清真?

马建福
1


清真本来只是一种生活方式,是一种对信仰制度的虔诚践行,属于私、属于己、属于心灵的守望。有一天,清真成了自我鉴别维护信仰的一个标志,因为在此之前,人们彼此相熟,守望相助。心是公平的,走进食堂,不需要问是否清真,即使没有牌子,也不必担心肉质、饭量和调料以及水质,因为对厨师也是知根知底。

后来出现了变化,食堂变成了餐厅,有了牌子,由于彼此不熟而出现了怀疑,一旦有了怀疑,即使饿着也要回家吃饭,因为坚守者认为不能因为一张嘴,坏了长期守望的心灵。

餐厅多了,牌子上也有了清真的标志,外在的标志企图证明以引揽食客,食客反而望而却步了。再后来清真本身还是那样,牌子却更加泛滥了,餐饮业的红利让有点想法的人都涌入参加,去装修店喷绘一个牌子,就可以开业大吉了。至于谁开的,有没有认证,产品的质量如何,因为疏于监督,出现了随意和无序,再后来就是泛滥成灾。不去餐厅的人自然就不去了,去的人无论如何也挡不住。泛滥成灾之后,趋利之心作祟,不顾一切的谋利之举也蔓延到了清真行业,从毒奶粉到假疫苗,人性的沦丧蜕变到只为利来,不择手段。

清真成了保障之后,可能膨胀的利润空间,迫使人们把以假乱真发挥到了极致。如何屠宰的,宰的是什么,肉质怎么样,似乎都在快捷生活的诱使下变得不重要,一些人开始以强凌弱,开始全然不顾他人的情绪而在猪肉上也贴上了清真的标签。其它僵尸肉、有毒鸡、注水肉,违背人伦的、不顾他人情绪的做法纷至沓来,把清真彻底玷污了。
2
清真其实真的不是问题。把清真当作问题对待,玷污了这两个字,也玷污了清真的内涵。我们清清楚楚的知道,如果不是商业化的操作,如果不是为了给人吃饭提供方便,如果不是为了谋生需要,如果不是守望心灵,如果不是在分一杯羹分享了垄断的资源,如果不是挂着清真牌子经营者没有守合约跟房东有分歧,如果不是做清真产业的人之间内斗,清真还是像往常一样没有温度地存在在这个世上,一部分人默默地用它守护着精神的洁净,一部分人在温和地用它养家糊口,一部分人在温馨地享受了一顿美餐之后大加赞赏……

现在清真被放在火上炙烤,政治的温度已经让清真成了炙手可热、难以下咽的鱼刺。商业的利欲薰心把清真打扮成了谋利的工具,想怎么用就怎么用。本来清真是属于全人类在文明进程中总结的一套生活方式,是可以自我传承的,也是可以大家共享的,没有强迫,也没有边界,无论拒绝还是接受,它都在那里。人类文明的分享从来没有因为源头和归属而有意拒绝,因为它就是全人类共同的遗产。现在以它为话语,真是对它不公平,对遵守它的人也不公平。清真成了污蔑的武器,是因为对它没有进行来龙去脉的领悟。心胸打不开,没有理解,就横加批评,对谁都不公平。
3
在市场化的运作下,商家对于产品的开发与销售,可谓无孔不入。这些运作只有一个目标:唯利是图!在传统背景下,心灵守望,做什么事情都有章法、有规矩、有责任,都是在共赢互惠的基础上完成从生产到销售各个环节。在现代背景下,利己之心已经掏空了精神的道义,为了牟利不择手段,最后弄得连自己生产的都望而却步。

这是大环境!清真本无泛化,只有细节与遵守,而且只是在社区领域内部互相监督,相互关照。被商业化之后的产品,为了能够多几个买主,商家尽其所能,绞尽脑汁,随意嫁接,混淆了视听,扰乱了市场,破坏了你来我往、彼此接受、相互依存、彼此信任的优美环境。商家在推动过程中,对商品进行概念化的操作,把本无的故意贴上标签,使消费者感觉产品太过拘泥于形式而有了怀疑,从怀疑上升到不解,不解的内容刚好与清真、与伊斯兰教相提并论,误以为是清真的泛化,其实无辜的清真是被泛化的,连穆斯林和伊斯兰教都跟着被蒙上了阴影。那么清真水、清真药、清真用具有没有?

水及物件根本没有清真与否的概念,穆斯林也没有这个说法。不过在传统社会,从洁净与污秽的角度和习惯理解,一部分穆斯林的确有这样的讲究,这种讲究也不是看具体物件的,而是在过程中的一种理解,也仅仅是在私人领域完成,与他者无关,不涉及不影响他者的利益。

什么是过程中的意涵呢?以水为例,水在加热过程中用的器具,有没有接触过穆斯林禁忌的食物,水在倒入杯子中时,是不是别人用过的杯子,如果是,就被视为水不清真。至于矿泉水、纯净水,肯定无所谓清真,干净无污染是第一标准。

清真药品,先考虑的是,药材里面用的胶囊、明胶是什么材质,如果有与伊斯兰教禁忌的食物,则尽量不用。但是,伊斯兰教不是铁板一块,治病救人要紧,在危急时,先可以不顾是否清真。清真香皂也是这个原理,如果有动物油脂,特别是猪油,肯定也视为不清真。从清洁的角度理解,肯定没有问题。清真化妆品也一样,如果含有酒精,则被视为不清真。

这些都是严格意义上来说的,更多是宗教制度的本土化和认同的作用。在现代社会,穆斯林还是不会如此教条,但是若知道了事实,肯定会优先选择。

商业化的操作过程中,出现了各种各样的清真,这些都是商家的运作,参与者肯定不仅仅是穆斯林。另外,不了解,不能直观地去评价,深入实地了解了,什么都一目了然了,自然会减少误会,除非有人故意操作,挑拨离间。

尊重他者是文明社会的必须,如果不这样,显得自己狭隘,也破坏了安定团结与和谐稳定。有人因为不知道还做起来清真猪肉的生意,商家的这种唯利是图行为,真的需要我们一起规劝。如果是真的不知道,我们还是要主动解释,改过来就可以了,千万别火冒三丈,以己代法而恶性循环。如果是故意为之,则需要警告?举报。一起努力,度过难关!
4
我们都知道清真是除了食品之外还包括很多方面内容的知识。对非穆斯林来说是一个多项选择题,对穆斯林来说是一种生活习惯的坚守。宽松一点说,这种方式是信徒对自己伊玛尼一个守望,坚持与否,丝毫不会影响真主的普慈特慈,苛刻点说,遵守与否不影响真主,虔诚与否宗教信仰都在那里。清真没有什么神秘可言,就是日常生活中习以为常的习惯。如果真的要找个具体物体做例子,就拿清真寺来说,没有什么神秘之处,就是一座建筑,穆斯林用来礼拜,非穆斯林完全都可以当作一种文化的游历观赏,清真寺的大门开着,就一个洗浴室、一个阿訇和学生住宿的房间,一个餐厅,一个教室和一个可以礼拜的大殿,里面没有雕像,没有挂图,一目了然。可能有些地方的清真寺,因为受地方文化观念的影响,狭隘地把来访者拒之门外不让进,这些都是个人或地方行为,不是伊斯兰教主张的和平开放与友好。还有些地方在清真寺卖门票,都是不应该的,这些都是本土化的结果,伊斯兰文明中没有这些做法,也不这样提倡。
5
我们不知道国家网络管控是置若罔闻还是有意推动,也不知道是不作为还是真的需要?每天散落在网络中各种各样以贬低、辱骂之能事的语词如狂潮洪水一般,伤害着信仰伊斯兰教的少数民族。我们知道,中华大地,伟大祖国,是全国五十六个民族共同的美好家园。无论哪个民族,信仰哪种宗教,只要拥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身份证,都是中国公民,都一样热爱着祖国,享受着权利,履行着义务。在这个国家,人人平等的权利是以公民身份做出判断的,不是以民族、宗教或者人口数量进行判断。所有中华儿女,都是生于斯长于斯的中国人,国家没有因为区域分布、居住环境和人口数量就把某一个民族认定为国家的主人,也没有因为宗教信仰和民族习惯的不同而把某一个少数民族定为客居于此的外来户。所以,无论如何,中国人,都应该互相爱惜,相互尊重,彼此谅解,互相深入了解,不能因为民族和宗教身份的差异而拒之不理,也不能因为差异性而排斥。我们都是血脉相连,情同手足的兄弟姐妹。

历史上,在国家为难时,所有中华儿女一起浴血奋战,共同抵抗外敌入侵。在和平年代,大家一起共同努力建设美好家园。今天我们取得的成就,是党和国家领导下大家共同努力的结果。我们知道,历史上,的确发生过一部分人与另一部分人的冲突和摩擦,这些冲突和摩擦,都是当时那些人之间的事情,他们不代表今天的人,更不能代表今天某个民族,因为历史往前走,而不往后退。把当时发生的事情,让今天的民族来承担,是不公平的。再说把过去已经盖棺论定的事情,今天又反复重提,不仅不利于国家安全、社会稳定与民族和谐相处,而且会给筋骨相连的兄弟姐妹造成心灵的伤痕。

大家都生活在这片土地上,都是一个家,为何要避重就轻地通过贬损、辱骂等离间的方式破坏来之不易的安定团结与和谐稳定呢?如果是一两个人的行为,我们可以忽略不计,但是现在面临的严峻问题是,这种行为已经形成一股势力,专门把个人与个人之间的摩擦和矛盾,上升为国家与一个民族、汉族与回族、非穆斯林与穆斯林之间的问题,这种做法显然夸大其词、挑拨离间,不利于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我们必须从根本上扼制这种语言上的不公平。摩擦和矛盾出现了,我们应该就事论事,顺水而流,合理地解决问题,而不是肆意扩大,说成民族和宗教矛盾。的确,发生矛盾和摩擦,应该是两个方面都有问题,他们的问题,只是他们之间的,应该通过调解的方式合理解决,如果难以调解,就通过国家法律的手段来解决,而不能以人代法,通过人为制造舆论的方式破坏社会的稳定。任何人都不能越权扮演执法人员的角色,用污言秽语去贬损一个民族或一种宗教。因为法律没有授予任何个人或群体这种特权。
6
其实这样想肯定会挨砖头,也会有人能接受,不过将来更能接受。去年一次研讨会结束的晚上我和几位朋友交流过,当时并无认可,反而觉得应该大力推动,越收缩越忍让越没有机会。现在成了攻击的依据和靶子,亡羊补牢,为时不晚。

继续延续隐藏的观念,把虔诚落在心里,把表面张扬在一样中。活在这样的群体中,作为人口的少数,过多表现的不是差异,而是相同,尽管我们都知道同而不和的逻辑,但是如今遭遇这样的尴尬,试着用以柔克刚的方式,会比针尖对麦芒更为容易自保。为什么先辈总结出了隐藏和秘密的方式溶解于市井,在浑然不觉中实现延续、传承与保护,是因为他们经历过血的教训之后,得出这样的经验,把自己完全彰显出去,虚空的部位太多,容易被攻击,自守才能自保。现在不管是在什么场合,动的还是静的,都在物质层面不屑一顾地表达着自己的非同一般,却忘记了内心的自修和功修,内在的涵养和智慧才是最为重要的。我们有点物质的优势,就想着不遗余力地呈现自我,这不怪我们,因为我们就生活在这样的一个环境里,浑然不觉的感染已经渗入骨髓而形成一种文化的习性。在张扬自我的时候,过多地表达了差异,不同才会被警觉,才会被排斥,于是恶性循环就像无药可救的膏肓一样,只能遭受批评排斥和攻击。物质追逐的命运就是这样,赤裸裸的表达就要被赤裸裸的挑刺。

其实,经典的根本更多要求的还是自我精神的锤炼,即使要求人们积极入世,做到两世吉庆。就是因为疏于精神的锤炼和锻造,才导致了不遗余力的张扬而同时表现了自我的虚空。现在看来,如果退几步,回归传统,寻找外在的相同,隐藏不同,把注意力集中在内在功修的保育,应该还能够缓解压力,赢得怀抱。

从传统到现在,从故里到市井,我们都知道入乡问俗、入境问禁的原理,但是自以为是的表现和物欲追求的不择手段,还是把自己一步步逼到角落,把自己投进自己深挖的陷阱里。我们知道这都是个人行为,也知道这是错的,但是一个明显的符号让整个群体都背了黑锅。还是因为没有隐藏好,没有做好一人做事一人当的准备。全球的排斥和自我不顾一切的自黑,最终坑害了自己,群体,也坑害了那些日常交往中的手足,因为他们的确是因为我们没有合理表达自己,没有约束自己的行为,才成了宣泄的对象。

君子不器!现如今已经这样,疗敷内伤和外伤的方式,就是不去争不去针锋相对,让宣泄者说话,自己用行动自修自律,有一天这些不公平的待遇都会成为因为隐忍而被疼惜的福祉。


《我们》杂志

一本穆斯林公益性刊物

我们渴望以文化、思想为主导形式

坚定行走在信仰和正义的道路上

我们呼吁知义的同道

并肩而行

并期待您的赐稿,或捐助

投稿邮箱 womenzazhi2010@163.com

主编微信:hrn03022

助刊账号 622848 3368 0111 58571

(农业银行广河支行)

持卡人  敏玉林  电话:13519302316

微信号:


    关注 微文阅读推荐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