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健身企业的估值

 

如何利用资本的力量进行快速扩张,可能是每个优秀健身企业都会面临的选择。...



1


健身企业如何估值



健身企业的估值跟其他企业估值一样,没有公认的最佳的方法,也不可能得出一个绝对准确的结果,因为不管使用什么方法,都是带有一定的主观性。

小型的单店型的健身房出售时,用成本法得到的估值基本为负。因为它们选择出售的原因基本上都是现金流断了,再不出手,工资都发不出了;或现金流仅够支出,把预付款当营收都全年盈利无望,又眼看着市场竞争加剧,没信心再熬下去想脱手。

如果健身房目前有不错的盈利,又想出手的话,可能内部找会员或员工就转让了,不会出现在外面的转让市场。能接触到的要转让的健身房,大多无盈利,在这种情形下,想用收益法对健身房进行估值也没基础。

但整个健身市场的增长却是大家都能切身感受到的,每个人都能看到身边健身的人越来越多。即使是北京、上海那样竞争激烈的健身市场上,许多优秀的健身房的销售额仍在大幅增长。数量不断增长的中高收入人群,贡献了大部分的私教消费,也带动了自2013年开始的这波健身市场增长狂潮。

只是中国健身行业的集中度目前还很低,三月份号称业绩超越行业历史的一兆韦德,其官网上的门店数量也不足百家,相比于全国1万多家健身房,其门店数量在整个行业的占比不到1%,营业额占比也在个位数。所以,即是现在领先的健身企业都还有很大的扩张空间和需求。

健身房是典型的线下服务模式,国内主打线上的互联网健身企业,都在往线下走。健身企业的门店数量、规模对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好的管理加足够的规模,可以很好的降低运营成本,并给客户提供更好的服务体验。

可健身房要扩张开店,前期就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并且适合快速扩张的窗口期就这么几年,完全用自有资金滚动发展开店,显然速度有一点点慢。

资本是最好的加速器,股权融资就成了优秀的健身企业获取扩张资金的一个重要方式。健身行业目前是被看好的,优秀的健身企业更被看好,估值是否合理就是双方能否合作的关键了。

企业估值方法中除了成本法、市场法,收益法也是经常用到的,通过综合企业的过往经营状况、发展前景、行业未来、宏观经济等等因素来估算企业未来的预期收益;再根据投资人期望的回报率和风险因素来确定折现率,以未来收益折现来估算评估价值。收益法重点关注的是公司资产未来的收益能力,对于优秀健身企业而言,经营持续稳定,市场前景看好,未来现金流可期,采用此种方法是能得到一个不错的估值的。

2


成功的案例



翻阅公开资料发现,中航健身历史上曾两次增资扩股,引进创投机构的资金,当时估值得到的PE(市盈率)倍数都还不错,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也可作为其他优秀健身企业用市场法估值时的可比对象。
2008年中航健身第一次外部融资


在这次交易中,按照收益法评估为7.2倍PE。当时中航健身旗下有福田会所、地王会所、中信会所、安柏会所和碧海会所这5家会所,2007年盈利约为0.178亿。当时5家门店整体的估值为1.088亿元,投后估值为1.28亿。

估值的7.2倍PE其实是挺高的了,就是说保持每年挣0.178亿,7.2年才能收回投资成本。7.2倍的PE,对应每年获得的内部回报率是13.9%,这个数字比银行同期利息、国债利息都要高,但对于创投行业来说,预期年复合13.9%的回报率,是没有任何吸引价值的。

深港优势出这么高的价钱,一方面是认为中航健身成长性很好,未来的收益会持续大幅增长,市盈率倍数会逐年摊薄;另一方面是赌中航健身能在2009年冲上创业板,到时PE到30也正常,所以给出较高的溢价也就不奇怪了。曾有江湖传言双方当时也有 “对赌”条款,但后来我们能看到的2014年的公开文件中并无相关表述,想来都是过去的事了。
2010年,中航健身进行了第二次的外部融资


在这次交易中,按照收益法评估为12.77倍PE,以此计算,中航健身当时的投前估值超过2.8亿。两年的时间,早一轮进入的深港优势已获得不错的帐面回报,不算拿到的现金分红,持有的股权价值已经达到4258.8万元,整个中航健身的估值更是达到接近3亿。

3


为什么会给12.77倍



新的投资人进来,不是甘当接盘侠的,肯定是要有更好的回报。怎么能有超过12.77倍PE的回报,当然是IPO了,只有上市,中航健身估值的PE倍数才能超过12.77,东方富海才有利可图。

所以中航健身这些年一直坚持寻求上市,申请上创业板无果后,中航健身又转战中小板。这个过程中付出的成本巨大,为此中航健身在中信银行存入400万的存管资金元作为预付款的保证金,上市的保荐费和审计费高达700多万。其他的看不见的合规成本相信更是少不了。



在招股说明书中,中航健身计划募集资金20614.37万元,拟公开发行不超过1370万股,以此简单估算,发行前的企业估值超过6亿元,每股发行价格较东方富海进入时的价格翻了一番,PE接近23倍。如果成了,东方富海也能取得一倍的回报,皆大欢喜,怎么看都是一笔不错的投资。



为了讲一个更好的故事,展示企业未来的发展潜力,中航健身在此期间开始异地扩张,北上开了北京公园1872会所、天津招商钻石山会所。

作为中航健身走出去战略的试水之作,在已经进入经营稳定期后的2015年上半年,均出现了较大亏损,显然是对企业扩张战略的沉重一击。



2011年至2014年数年所有的努力最终都没什么用,最后中航健身IPO的计划还是无疾而终。2015年9月,中航健身转战新三板,做最后一搏。虽然现在新三板流动性不足,投资机构退出不易,但能够挂牌总比无路可退要强,也是无可奈何之举。



4


多少倍的PE合理



中航健身在2008年和2010年的两次增资扩股,引进创投,按照收益法评估的PE分别是7.2倍和12.77倍。个人认为在当时的市场环境和企业的竞争优势局面下是合理的,毕竟在当时的深圳健身市场,中航健身的龙头地位无人可以撼动,更重要的是,还有冲击“健身第一股”的光环加持,估值获得高的PE倍数也就顺理成章了。

只是后来中航健身在健身业务这个板块进展缓慢,反而陆续开展道教养生、医疗美容等项目,以期多线齐头并进,甚至在2014年投资1000万入股一个做航空航天相关技术研发的公司,资源的分散,使得健身业务的核心竞争优势逐渐丧失。现在再想要用健身来讲故事,估值的PE倍数估计会降低不少。

国内领先的健身企业,在目前的市场状况下,通过股权融资来加速布局,是个可以考虑的选项。估值的PE倍数,个人认为在5-10之间都是合理的,关键还是看企业的控制人及管理团队的经营实力,团队的高度决定了企业增长的上限。

如果短期内该健身企业上市无望,5倍也是一个可以接受的数字,如果盈利增速迅猛,有挂牌的想象空间,10倍的估值也会有人感兴趣。



5


盈利模式之殇



对国内健身企业而言,上市似乎是个终极梦想,上资本市场圈钱确实多快好省,新三板的低门槛让很多健身企业又看到了一丝新的希望。

除中航健身外,陕西一家以小型门店为主的健身企业也递交了挂牌申请,从公开的资料来看,个人认为其企业资质比中航健身差的不是一星半点,但如果陕西亚特都能上新三板,相信业内的很多健身企业都有机会。

仅仅是想挂牌新三板,健身企业都走的那么艰难,可能还是与健身房目前的预付费消费模式、客户终止健身行为却无法获得退款等原罪有关。知乎上有人这样形容过:“健身卡并不是传统的服务储值卡,而是一个金融对赌工具,赌的是你坚持不下来,反正一般都不能退钱”。很多健身房在这种模式下取得盈利,虽然业内都心知肚明,但摊开在阳光下确实不是很好看。

而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现在一家业内知名的健身相关企业,已经通过资本运作,成了一家新三板挂牌公司的实际控制人,应该很快就会对挂牌公司进行更名,一切走的轻松惬意。
国内的健身企业,如果想成为新三板,甚至主板上市公司,还是应该学习下互联网健身企业,至少它们的经营模式如果能走通,将经得住推敲;或者参考国外的上市健身企业,调整下健身房的获利模式,使其能够放在桌面上,被摊开了仔细看。
健身行业观察

个人视角

长按关注


    关注 不负春光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