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MBA考试新规动了谁的奶酪?

 

新规明确要求从2017年起,高级管理人员工商管理硕士(EMBA)将纳入全国统一的硕士研究生考试招生,由教育部统一划线、各学校按需调整录取,从2016年12月1日开始,各院校不得再自行组织EMBA招生考试。...



2016年4月《教育部关于进一步规范工商管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意见》对工商管理硕士的招生纪律、合理定价、教学管理等方面进行了明确规范,新规明确要求从2017年起,高级管理人员工商管理硕士(EMBA)将纳入全国统一的硕士研究生考试招生,由教育部统一划线、各学校按需调整录取,从2016年12月1日开始,各院校不得再自行组织EMBA招生考试。

教育部的这一规定打破了现行14年的EMBA自主招生模式,其背后的主要原因应该是力图消除在自主招生模式下的考试审核不严格、招生标准不统一、学员水平参差不齐、考勤制度执行不严格、毕业论文水平不过关、部分院校甚至出现“花钱买学位”的现象。

如此严格的规定将对各方主体产生重大的影响。首先是学员,增加考试之后,站在学员的角度,获得学位的难度加大了,因为通过入学考试需要花费较多的时间甚至有永远无法通过考试的可能,而学员的预期获得收益,除了学位之外的社交圈子的收益,也在趋于下降,因此有效需求会产生在那些爱学习、会学习、愿意理论联系实际来推动进步的高级管理人员,在需求量上会有一个大幅度的下降。

其次是学校,提供EMBA的课程教学并不会增加他们的太多成本,因为大部分课程与原来的管理学本科生、研究生、MBA学员是类似的,再加上EMBA学费较高,学校首先在经济上是有较多收益。并且由于EMBA学员的社会影响力,还会为学校聚集更多的人气和影响力。在新政之下,大部分学校的招生数量必将减少,影响力也会减弱,甚至对于部分在EMBA招考、教学过程中有违规操作的学校,还会得到应有的处罚。
接着,站在老师的角度,以前自主考试阶段的EMBA学员虽然考试能力不见得多高,但是他们当中有一大部分是在市场上长期奋斗的实战派,老师与他们之间可以产生理论与实践的碰撞。有的学员虽然学历很低,但是企业管理实践方面做得很优秀,现在严格要求考试,会把这部分学员挡在门外,老师决会缺乏管理经验和知识上的来源,对于中国式的管理理论进步也是一种损失。另外学生减少之后,不少老师就不会再有给EMBA学员上课的机会,重新开始闭门造车式的管理教学和研究。

如果来上课的学员越来越少,学校只能逐步缩小教学规模,经济上、社会影响上都不划算,而老师授课积极性、教学质量也会受到负面影响,我们可以预测EMBA的学员培养数量会逐年下降。但是站在教育部的角度,它此举的目标正是要降低数量和提高质量,但是靠考试是不是就能提高质量呢?这是一个大的问题。EMBA的教学性质本来就是对已经具备相当管理经验的高管的再培训、再提高,谁有资格获得这种培训要经过一次全国统一标准的考试来确定,这套标准的考试方法谁来制定就变得非常关键,我们政府官员、学校老师、优秀的企业家都可以参与制定,但管理的实践有千差万别,谁是权威?很可能又要回到行政主导的计划模式。正如香港城市大学商学院副主任窦文宇教授所说:“国外EMBA教育一般是混合型,会要求提供考试成绩,但如果工作经验非常丰富,或经历突出,也可灵活处理,比如测试申请人的数理、推理、语文、逻辑等基本能力。我们对国内EMBA品质担忧是正确的,但是不是通过全国统考就能解决,海外商学院项目的评判体系是“后端”发力,通过主管部门、第三方机构甚至媒体对EMBA的效果进行评估和监督,或许大陆可以借鉴。”

据了解,目前EMBA全国统考具体的考试科目还没有公布,很可能会有语文、数学、逻辑等考试科目,由于是全国统一划取录取分数基本线,意味着所有申请人都必须面对全国范围内的竞争,申请人要想通过考试,需要花较多时间备考。英语是否作为笔试科目还存在不确定性,如果英语纳入考试科目,对于一些大龄的英语水平较低的高管来说,通过考试的难度增大。

一旦计划式的考试标准确定,那么考试辅导班就应用而生了,给了一些关注EMBA教育的市场机构新的机会,原本EMBA市场中做教学中介的培训机构就可以转型进入这个市场,前提是要能最大限度的接近命题机构,并且迅速形成影响力,类似于在公务员考试培训领域方面的几家达到培训机构。
总之,新政一出,需求进一步锐减,供给方也会陷入难堪,市场中介必须转型,中国的EMBA学位教育会因为考试而逐渐降温,而如果考试标准制定不合理,EMBA学位教育就会失去原本的目标和意义,变成一个名存不符实项目,在管理教学上既难积累和总结实践经验,更难获得理论突破。


    关注 北大博雅学友会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