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创纪 丨 第13回 会书会友会情怀 杨早畅谈读书会

 

杨早(笔名:高芾),祖籍苏北,1973年生于四川富顺。中山大学文学学士,北京大学文学硕士、博士,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主要关注中国近现代舆论史与文化览、当代文化研究等。译著《合肥四姐妹》...



本回文创纪的采访对象是杨早,(笔名:高芾)他是70后,成长在传说中的那个被诗歌和文学包围的年代,他将文学进行到底,写过很多书,喜欢读书的小伙伴甚至看过他的作品。写书之外也读书,2011年他与其他几个伙伴发起了一个读书会,一直到现在。今天我们就来聊聊杨早的故事。

杨早
社科院文学所研究员,自由撰稿人,读书会发起人
Q:您除了是读书会的发起人之外,本职工作是?

A:我是在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做研究员,也是一个自由撰稿人。我研究有两个方面吧,一个是当代文学,另外一个是近代史,生活史和社会史方向。

Q:您能讲一下您发起的读书会吗?

A:我们是在2011年底开始的,那会儿绿茶跟我说我们搞个读书会吧。我说好啊,但有一条,不能是讲座式的。每个参加的人都要读书,都要发言。我们俩都无异议。阅读邻居就这样搞了五年。过程中邱小石说,我以前做过一件事儿,叫DIAO计划,客户盲买,一个书包,里面有十本新书一本旧书。买定离手,可以吐槽,不能反悔。那我们也来玩,一期三本就好。就玩了一年。那第二年,我们说咱们升个级,加点什么。DIAO计划的精髓,是“购买者对选书者的信任”,选书者回报这份信任,光选书不够,还该把为什么要读这书,怎么读,告诉他们。于是有了DIAO包微刊,三人各自阐述选书理由。第三年,我们拉上胡同,说你来参加,给每个DIAO包配本旧书。后来我们觉得三本量太大价也高,就改成了两本,一直到现在。

Q:那读书会现在是什么状态呢?

A:我那个读书会算是比较偏公益化吧,所以也没有运营模式之类的东西。但读书会也是有一个接地气的问题。像有些官方能组织的读书活动,来的人基本上就是这些人,还是圈子化。所以其实大量的行当都带着这个问题,尤其是偏文化类的。所以如果有空间的话,民间的一些读书力量汇合起来,有的时候发出的声音可能不说会更大,但是可能会不一样吧,就是那种知识的做法不太一样。

另外我觉得我自己就是属于深度阅读,因为他那种浅层阅的读书会我观察过,或者参与过很多。基本上就是有两个,一个是那种讲座,大概有几百个人然后每次都是请名人,声势很大,但是那个它固定不下来。这种读书会比较更偏重于一种造势的工具吧,或者是想把它做成一个符号性的东西,这是可以的。但是这个仅止于此,我觉得它的空间不大。

其实,怎么样增大粘性,而且能够怎么样把读书会能够去核心化,把它变成一个半自助的,但是一定要有辅导,因为读书这个事情也是个技能,不是说你有意愿坐那读书就是能读的,就是第一,你能不能读?第二,你能不能够组织?这其实考验两个能力,就是阅读表达能力都在其中,阅读邻居先从小的开始希望能够慢慢的培养这些核心成员,同时我也放弃传播这一块,它只能通过线上或者是媒体传播,然后慢慢的让他们能够分散出去。能够组织一些新的群落,或者说他们能够自己操作这个东西,通过这种方式把它往外推,因为我觉得深度跟粘度实际上有的时候是可以相关的,在一个地方一直做下去,他就会产生不同效果。

就像上次北京阅读季的时候我们一起聊,得到的也是这个结果,其实读书会最后是人和人的关系,不是人和书的关系,如果是人和书的关系我可以自己读,没有必要组织读书会,其实还是想把社交融合在其中。事实上,如果做得好的话就是会产生社交效果。为什么我一直不喜欢讲座这种形式呢?就是人和人是没关系的,我跟上面的人没关系,我们旁边的人也没关系,所以我强调怎么办的时候,我就强调说,一定要是每个人都参与,你要发言,所以通过这个读和发言的过程,其实是展现自己,所以几场下来以后大家就会很熟,然后一起办活动啊什么的,慢慢的形成一种网状结构,所以这是能够往外扩大的一个因素,不然的话它只是一种单线的构成。

Q:你们后续有什么规划吗?

阅读邻居这块,因为我们一直主张读书会要去核心化,也可以叫扁平化。任何参与者都可以成为中心,只要有好的主题书,好的主题,不需要那么多人,一期读书会不就成立了?然后再拿着这个成型的读书会,去寻找更多的资源。比如场地,比如嘉宾。所以后续会尝试以这种形式发展。其他的就是现在不是有一个读联会嘛,读书会联谊会是民间自发的,上礼拜刚开完第三届读书会发展论坛。每年有一次在百万庄那边,全国大概100多家读书会都参加了,现在正在筹划,在明年可能搞比较大的活动。
Q:现在读书会的形式大概都有什么类型的呢?

A:商业化最好的是亲子阅读,这块肯定是目前发展发展最好的,也是刚需,中国特色就是家长即使不读书也希望孩子读书(笑)。所以像第二书房、悠贝这种,他们也铺得很开了,同时跟政府资源结合的也还不错。另外一种就是政府扶持的项目,像读书馆,我估计通州图书馆应该会迎来一个比较快的发展期,就是因为他整个副中心重心移过来以后读书应该是要提倡的,现在东城西城都做得不错。

从民间的读书会来说现在资源方面有些地方还可以,地方呢因为它有一些不太一样的(政策)包括政府补贴啊,或依托书店来做的这种,但是一般不多。像北京这几个大城市情况就很多了,比如说有些读书会它主要是政商部分的,有些书店主要是商业财经方面的,但是总的来说我觉得现在的一个趋势恐怕是分众,其实他已经把人群分开了。换句话说,大家坐在一起的人其实差不多,整个年龄层啊,背景啊,经济层次啊都会比较相似。

像深圳的后院读书会去年搞的活动,他们从黑格尔美学开始读,中间有两次一次是去敦煌一次是去德国,那这样的话就明显不是一般的这种读书人能够参加的,他实际上已经是一个项目,围绕着读的主题来展开的更多的体验,这也是一种。

当然还有就是比如说有的读书会专门提供给弱势群体,我觉得最近几年也开始浮现,特别是在边缘地区,像北京还比较少,但是上海和苏州那边相对比较多了。就比如说一个有吸引力的教师,他会得到一些企业的帮助。然后呢,以他的号召力组织这种图书馆,它这个品牌把它做大之后取得影响力,现在南方这个模式已经出现,北京还没有,因为北京的资源太多了。

Q:您在读书会方面有什么建议呢,尤其是在选书方面。

A:阅读本身是一个各种文化的碰撞。无论从行为上来讲,还是从价值观上来讲,阅读应该养成习惯的。我觉得通过跟其他组织达成合作方式,然后建立属于自己的一个核心读者群,长期发展阅读的话,这是必须的。北京毕竟太大了,人群分布也太散了,所以必须得建立属于自己的核心读者群。这之后,再根据自己的一些特性来做调整,最后来确定一个方向,把该有的特色给呈现出来之后慢慢的积累,这很重要。

选书方面有时候其实主题的设计也是挺难的,比如说有些深度阅读它会强调经典,但是经典实际上就会碰到一些问题,比如说读柏拉图也好,都是好东西,但是你就面临的问题,就是说大部分人会说他没办法把这个东西跟生活结合起来。那如果纯粹是求知的这种阅读,就会有这个问题。

像科学书,我们有讨论过这个问题。很多科学书,是不太适合一起阅读的,因为他就教你知识嘛。那大家看完之后又怎么样呢,就没有一个共鸣和交流的过程,所以我们选一般还是会选在思想上、伦理上,或者在历史观上面,就是对人的价值观有一些触动的,或者是会展示给你一个你平常不关注,但是又对你的生活其实是有影响的这些角度。所以说选书挺难的就在这里。

另外因为小圈子读书也会有一个问题,就是大家因为太相似了,就往往发现同质化。那同质化又存在一个多元的关照问题。它也不光是年纪的问题,就是它有两个因素,一个是对生活有相对困惑,所以历史它不仅仅是个知识,很多时候还是可以跟现在多少联系上。另外呢,我一向觉得中国是比较缺宗教的,有好多人相信读史可以鉴今,读史可以增加力量,可以明志,都是一种信仰。但其实,到底能不能我挺怀疑的(笑)。但是会有一种感觉,就是读完之后我看现实的角度不一样。所以在社交平台上面,历史类的这种垂直号都是热点,政治历史、感情,娱乐八卦,这些都是经久不衰的。
Q:那您最近看电影了吗,您对现在的影视作品有什么看法?

A: 今年看了国内很多艺术片,但有一句话叫做用力过猛,我经常看到这种感觉。那从超脱现实,做梦的角度看,我觉得老实说与其去拍《我不是潘金莲》不如拍《长城》,两部片子谁更好另说,但是从方向上来说是这样的。因为刚才咱们讨论就是为什么现在喜剧都笑不起来,因为大家都想搞贺岁喜剧,但是几乎都不成功。我们说它烂也好,走商业捷径也好,但电影它本身所有的这些东西实际上都是每个人的影子,对吧?那为什么现在这种情况出现在中国电影院里?为什么没有出现在巴黎,就因为实际上这都是每个人也都参与对吧,这也是让人很遗憾的地方。所以现在你要想的问题是,如果你不想做这种东西,你又能用什么方式做到你想要的东西?这是值得去想的。他为什么烂,以及它怎么烂,这个很容易解答,难解答的是怎么样做才是你自己觉得比较好,大家又满意。

我前两年去江苏苏北,那个时候我问他们,我说这个票房的构成是什么样子?他们说,基本上好莱坞的片子都不好卖,真的能够卖下来的就是《泰囧》,《心花路放》这些。这样的选择就是他不算好,但是他目前来说跟中国人靠的相对近一些。

我之前看过一篇东西,它是把王家卫跟郭敬明摆在一块,他意思就是说他们以前都是要营造一个虚空来展开他们的世界。嗯,比如说《一代宗师》是在民国《东邪西毒》在沙漠武侠世界里面的。但我觉得那篇文章它没有说到的一点呢就是那王家卫有很多现实的作品,《旺角卡门》到《堕落天使》、《重庆森林》这些都是,其实他是给现实做了一个化妆。但关键是他为什么给现实化妆在香港可以,转到大陆了就会出问题。因为现在的整个情绪,你看朋友圈上微博上都能感觉出来,它其实是在分流。不见得说我在北京,或者我在上海,我在深圳,我们的需求都一样。所以你像香港电影,他以前是面临一个城市好办,因为它有很多共同的东西,包括沉重话题,讽刺这个东西,大家都看得懂。但是你要面对一个国家的时候,他这个阶梯性和它的差异性,你其实很难把握的。这个就算是成熟的工业体系香港也好、好莱坞也好,他们过来也很难,因为这个实际上你要你要有个思想准备,就是你这东西,真不见得是说所有人适合。你与其想讨好所有的城市的人,我还不如我单打一一个特色,比如说冯小刚的电影,南方人一直都不看,想看都看不懂是吧,《春晚》也一直过不了长江。

那现在互联网时代,不管你干哪一行都一样,如果你想做一个事情,你的各方面资源都更方便,所以现在是一个推门就可以进的时代。那这就意味着有些力量也会出现。那你考虑到长远发展,可能是需要有一个体系来带动一下,因为我觉得日本的经验就是这样,他们有一段时间其实也特别萎,那个时候就是大量的有才华的导演,北野武为首的这帮人就去拍商业片,先把那套玩熟了,然后再来做表达。我觉得从商业那头起步,有的时候比从艺术片起步要更好。
(完)
好啦,本回《文创纪》就跟大家聊到这里,我们欢迎各位小伙伴为《文创纪》提供文创类活动消息,我们会在现场纪录关于你的故事。我们关注文创、关注个人、也关注每一次有可能为人们带来不同感受的文化活动。我们下回再聊~
▼▼▼
欢迎大家关注
土桥PLUS—《文创纪》
第13回 
 2017-1.5
采访者:次仁

摄影:志国

编辑:志国

闫锋


    关注 土桥plus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