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类,有所贪恋才可爱 —“奇葩”张爱玲

 

也许你会很熟悉张爱玲的文字,可是你知道她是个“财迷”吗?你知道她穿衣另类怪异吗?套用如今的网络流行语,张爱玲就是生活在民国时期的一朵“奇葩”!




看完了分享一下嘛!( つ•̀ω•́)つ

另类有所贪恋才可爱

“奇葩”张爱玲


《她从海上来》(张爱玲传奇)剧照




八岁我要梳爱司头,十岁我要穿高跟鞋,十六岁我可以吃粽子汤团,吃一切难以消化的东西。



这似乎并不只是一个小姑娘偶尔为之的任性宣言,张爱玲当真是这么做的,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

张爱玲的“另类”并不仅仅体现在她无匹的文学才华上,她的审美、衣着无不显露出一种让人捉摸不透的“古怪”。

她的弟弟张子静就曾直言:“她的脾气就是喜欢特别:随便什么事情总爱和别人两样一点。就拿衣服来说罢,她顶喜欢穿古怪样子的。”

多古怪呢?旗袍外面套短袄只是小菜一碟,更有甚者,“一件矮领子的布旗袍,大红颜色的底子,上面印着一朵一朵蓝的白的大花,两边都没有钮扣,是跟外国衣裳一样钻进去穿的,领子真矮,可以说没有。在领子下面打着一个结子,袖子短到肩膀,长度只到膝盖。”这样的衣服在今天看来没什么特殊,但在那个年代,却已是十足的奇装异服。



多古怪呢?旗袍外面套短袄只是小菜一碟,更有甚者,“一件矮领子的布旗袍,大红颜色的底子,上面印着一朵一朵蓝的白的大花,两边都没有钮扣,是跟外国衣裳一样钻进去穿的,领子真矮,可以说没有。在领子下面打着一个结子,袖子短到肩膀,长度只到膝盖。”这样的衣服在今天看来没什么特殊,但在那个年代,却已是十足的奇装异服。

这或许和张爱玲的母亲有关。她的母亲黄逸梵酷爱裁剪,常常买一堆布料回来自己动手设计。出国游学时,黄逸梵在给张爱玲的信里也离不开衣服和时尚:想学皮革制作,想开家卖皮手袋的店铺……她甚至当真从马来西亚买过一箱蛇皮打算做皮包。耳濡目染中,张爱玲对新奇的衣裳有了一种“偏执”的热爱,即便只是去巷口买一份臭豆腐,她也会盛装出行。

除了母亲的影响,张爱玲对另类服饰的钟爱也许还要从她的做人哲学里一探究竟。和张爱玲并称“四大才女”的潘柳黛记得:在张爱玲出版《传奇》时,曾穿着奇装异服去印刷所校稿,引得所有工人都停下手中的活。她刻意将自己“安排成一个传奇人物”,好与书名《传奇》相吻合——这在今天看来也算得上是一场高明的营销事件。

小时候的张爱玲和张子静
张子静曾转述姐姐张爱玲的话:

一个人假使没有什么特长,最好是做得特别,可以引人注意。我认为与其做一个平庸的人过一辈子清闲生活,终其身,默默无闻,不如做一个特别的人做点特别的事,大家都晓得有这么一个人,不管他人是好是坏,但名气总归有了。

这番转述中,我们不难看出张爱玲年轻时的做人哲学:绝不默默无闻,即使走另类路线,也要被人知道。这种人生哲学在今天看来并不值得称道,但对那时的张爱玲来说,却是一种不错的选择。更何况,她所追求的这种另类,除了衣饰,更多的则体现在了她对文字“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执着上,这对读惯了迂腐文字的读者来说,其实是一件天大的好事。

在自己对“奇装异服”的偏执上,张爱玲也曾做过侧面的“辩解”:“对于不会说话的人,衣服是一种言语,随身携带着的一种袖珍戏剧。”所以,对不善用交谈解释自己的张爱玲来说,她是在用穿衣“扮演自己”呢!

张爱玲(中)与姑姑(左)堂侄女(右)
除了奇装异服,张爱玲的另一个另类标签就是:拜金

衣饰上的另类我们还可以从审美的角度去解释,但对金钱的“狂热”,就只能从价值观上分析了。

张爱玲的拜金似乎从出生时就注定了,抓周时,她没有选择后来让她享誉世界的笔杆,也没有沉迷于女人偏爱的刺绣,而是死死地抱住了一块代表金钱的小金镑。这似乎预示着她从小就会是一个“财迷”。

当然,张爱玲自己也从不否认这一点,她在文章中说:

我母亲是个清高的人,有钱的时候,固然绝不提钱,即至后来为钱逼迫得很厉害的时候,也还把钱看得很轻。这种一尘不染的态度,激起我的反感,激我走到对面去。因此,一学会了‘拜金主义’这个名词,我就坚持我是拜金主义者。

我喜欢钱。我不知道钱的坏处,只知道钱的好处。

所以,与其用“拜金主义者”这样宏大的词汇来形容她,倒不如将她称作一个坦率的“小财迷”。很多清高的文人嘴上从不谈钱,私底下却为了锱铢利益干下不少苟且之事。从这点来说,张爱玲要比他们真实且可爱得多。


张爱玲和胡兰成
张爱玲从不介意别人说她是财迷,她自己也经常拿这点来自嘲。她在家常说希望自己有许许多多的钱,能够买好多好多衣服,装满几个柜子。她姑姑张茂渊调笑她:“不知你从哪儿来的一身俗骨!”张爱玲则笑答:“我本来就是一个俗人。”

“本是俗人”,这似乎是受尽命运揶揄的张爱玲给这个世界最大的揶揄:那个写下无数惊艳脱俗文字的女人居然这么轻易地坦言自己只是个爱钱的俗人,这实在让许多人感到幻灭。如果一定要帮张爱玲找一个爱钱的“高尚借口”,那我们也许可以从“追求自由”的角度来考量一番:处在张爱玲那种特殊的成长环境中,买什么都需要申请,想逃离却又受制于经济能力,所以生出“有钱了才有自由”的想法也并不奇怪。

其实,我们大可不必为了张爱玲的一两个“怪癖”而费尽心思地去圆自己臆想出的那个完美谎言。连胡兰成都说她是个“爱钱如命”的女人,我们又何必去替她“洗白”呢?更何况,这个说她“爱钱如命”的男人,反而是在金钱上受她恩惠最多的。胡兰成背负汉奸之名在国人的追杀下屡屡逃亡,是张爱玲节衣缩食地支持着他的荒唐生活——那动辄数万元的巨款,是她顶着“财迷”的头衔锱铢必较来的。所以,张爱玲的“爱钱如命”,并不影响她热爱爱情。


《哀乐中年》剧照
当然,在张爱玲的字典里,排在金钱之上的绝不只有爱情。在她给《联合报》副刊编辑苏伟贞的一封信中,我们看到了“另类张爱玲”的“另类一面”:《联合报》副刊刊登了电影剧本《哀乐中年》后,苏伟贞要付她稿费,她在回信里写道:

我虽然参与写作过程,不过是顾问,拿了些剧本费,不具名。事隔多年完全忘了,以致有过误会。稿费谨辞,如已发下也当璧还。希望这封信能在贵刊发表,好让我向读者道歉。



“稿费谨辞,如已发下也当璧还。”这份“君子爱财取之以道”的气概颇让人动容,毕竟那时她的经济状况并不好,只靠版税维持生计,此时更应该“斤斤计较”才是,但她还是潇洒地选择澄清事实,这份“舍财”的果断,和当初承认自己“爱财”的坦然,想来才是张爱玲最珍视的赤诚底色。

其实,另类、怪癖算不得十足的贬义词,正相反,它们往往是真性情的天才所专有的“符号”。有节制、有底线地痴迷三两俗物,才是真实且可爱的人生。

以上内容节选自《张爱玲:最是清醒落寞人》

推荐书籍

books





《张爱玲:最是清醒落寞人》

牧来◎著

北京时代华文书局

ISBN:9787569901900

2015-05
内容推荐


她用亲身经历写《不幸的她》,用一本正经的“孩子气的认真”写《论卡通画之前途》,用无拘无束的幻想写《天才梦》,用细腻的观察记录写《沉香屑》,用精致瑰丽的才情写《倾城之恋》,用对文字的虔诚写《自己的文章》……就这样,她从1932年的处女作《不幸的她》一直写到1994年的最后一本《对照记》。她也爱过,爱得很是轰烈,虽然她对胡兰成不敢信任,对桑弧不够勇敢,但不论怎样,她的爱是真的,没有分厘的利益计较,也没有丝毫的怨尤悔恨。而本书讲的,便是她如此传奇的一生。当我们陪她欢笑哭泣,陪她高歌沉默,陪她爱恨,陪她释然之后,我们就会更加了解这个传奇女子——张爱玲。
牧来,金陵人士,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哲学系。多年来,不惮于红尘喧嚣,醉心灵修;欣喜于生命完满,纵情诗文。纸上骋游,只为心中止忧。著有《禅是一支解语花》《人间的行脚》等书。


牧来 

作者简介


另·类·拜·金
2016/04/07
投稿邮箱:2780464061@qq.com
xinyebook ∣新业文化

让每个角落享有共同的文化资源





长按,识别二维码,加关注
本公众号评论功能开通啦!
一个人安静地看书自然有独享的乐趣,
但是有时候也想感受下分享的快乐!ヽ(•̀ω•́ )ゝ
欢迎大家踊跃评论,多和新酱交流阅读心得!
期待你的评论~ (●ゝω)ノヽ(∀<●)
P.S.不要忘记积极投稿(⊙o⊙)哦↖(^ω^)↗
点击"阅读原文" 【可直接跳转购买本书】


    关注 微文阅读推荐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