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的“暑期焦虑”,真的有必要?

 

暑期,孩子们的生活重心从学校转移到了家庭,暂时告别了教室和书本,拥有了更多的自由、更大的空间。但是,真的自由了吗?...





暑期,孩子们的生活重心从学校转移到了家庭,暂时告别了教室和书本,拥有了更多的自由、更大的空间。但是,真的自由了吗?

养的

不是孩子,是台碎钞机

不过,并不是所有的孩子都能享受暑假生活的惬意。对于一些孩子来说,暑假成为了异常忙碌的第三学期。抱着不让孩子“虚度”暑假的想法,家长把原本“家、学校、单位”三点一线的奔波路线,变成了密密麻麻的蜘蛛网。孩子不仅没有更轻松,反而更辛苦了。

南京一位母亲给《半月谈》杂志记者算了一下孩子暑假报班的花销,并感慨道“养的不是孩子,是台碎钞机”。无独有偶,一篇《月薪三万,还是撑不起孩子的一个暑假》的文章在朋友圈热传。一位在企业当高管的妈妈,月薪三万出头,最近却连新衣服都快不敢出手了,原因就是孩子放暑假了。她算了一笔账:女儿去一趟美国游学,10天20000元,女儿平时在家需要请阿姨照顾,5000元;7月份钢琴考级,每周要上两节钢琴课,200元一节,一共2000元;游泳班2000元;英语、奥数、作文3科培训班6000元。这么几项加起来就要35000元了。即便是月薪三万的企业高管,也对畸高的教育消费感到为难

家长

的钞票其实不是“碎”了

家长之间互相攀比,大家互相较劲给孩子报了哪些课外班、特长班。家长的焦虑与培训机构的诱导和刺激脱不了干系。当“初中学高中课程、小学读初中课程、学龄前认字过百、入幼儿园前学数字加减……”成为多数孩子的常态,大量的培训机构举办提前教育、进行学校课程内容教学,大搞应试强化训练,当一些强势的培训机构,从教辅的功能越位成为评价孩子资质的裁判员,再有定力的家长恐怕也难以抑制把孩子送进培训机构的冲动。似乎唯有如此,才能“心安”。

家长的钞票其实不是“碎”了而是流入了校外培训机构的腰包。在一些人看来,学生的钱好挣,教育培训行业颇有一种“人傻、钱多、速来”的既视感。教育行业是永不凋谢的朝阳行业,消费热点频现,教育消费升级更是刚刚启动。父母们的焦虑以及消费热情,意味着高估值和远大的商业前景,是打造资本神话不可或缺的元素。而渲染学业竞争压力、制造教育恐慌,刺激家长那颗不安的心,也就成为了这类培训机构惯用的手法。

在一些地方,教育部门推行减负政策、推动教育公平的努力被校外培训机构消解了,学业竞争压力不断加剧。裹挟在这股洪流之中的家长也只好拼命地给孩子层层加码。最终,不仅仅是孩子,就连家长也在这场没有赢家的游戏中累得人仰马翻。

焦虑

真的有必要吗?

调查显示,公务员家庭超过教师家庭,在高考状元的来源中占比最高。近七成状元表示“在高中阶段并没有额外去参加课外补习班”,2016年这一数据则为86.11%。另外一个有意思的结论是,近四成状元的平时爱好是电子游戏,15%的状元表示喜欢并经常玩网游,从没玩过网游的状元仅占5%。而在“父母对自己学习的干预程度”一问中,65%的受访状元选择了“时常关心但不干涉”。

这些结论都指向最基本的教育常识。教育是一场长跑,比拼的是耐力,抢跑者不一定是最后的赢家,因为起跑线上的角逐决定不了终点的胜负。教育也不是“烧钱游戏”,如果烧钱就能让孩子成为学霸,那么高考状元也就不会主要来自公务员和教师家庭了。

庄子说:“人皆知有用之用,却莫知无用之用”,尊重教育规律,适当地放手,给孩子一些享受“无用之用”的自由时光,好过把他们的假期生活也安排得密密麻麻、满满当当。想明白了这一点,焦虑也就可以化解几分了。











关注“中小学教育网”,快乐学习,全面成长!

微信号:g12e_com

电 话:400 6500 666/(010)82330666

幼升小、小升初、中、高考更多优质教育资源尽在中小学教育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查看更多资讯

↓↓↓


    关注 中小学教育网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