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我为什么能够成为圣贤!!!

 

你理想中的人生,是怎样的?...





(图片来源于网络)

你理想中的人生,是怎样的?

我相信会有很多答案:金戈铁马叱咤一生、家财万贯富足一生、为官做宰荣耀一生……

几千年前的一天,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等学生,陪伴孔子坐在一起谈天说地。孔子问了他的学生一个问题:如果选择一件可以做一生的事,你们会做什么?

子路说我可以用一生的时间去治理好一个大国,冉有说我只能治理一个小国。恭喜话说我只能在政府部门做一个小小的公务员,安安稳稳度过一生。

曾皙慢吞吞地说:我只求过个快乐的日子。春天暖和起来,跟同伴们到河里去洗洗澡,在风地里乘乘凉,然后大家一起唱着歌回来。孔子是赞成仁政休养于民的,他希望能过着太平的生活,所以十分赞赏曾皙的想法。

孔子说:我希望能在一个老年长辈能生活得安适,平辈朋友能互相信任,少年晚辈都能得到关怀爱护的世界里生活。

后来,孔子就以救世济人的抱负,带着弟子众人,周游列国。

长路漫漫,木车辚辚,风餐露宿……或面圣陈说,或陈蔡被困,或杏坛讲学。

穷途困境,却阻挡不住前行的脚步。这长达14年的游学,丰富了他的人生阅历,不仅是对孔子及其弟子的一次品格的磨砺与考验,也加快了儒家思想的传播,成就了孔子及其弟子之贤。

=-=-=
春秋战国诸子学说争奇斗妍百家争鸣,那时候的圣贤创造出的文明高度至今都无法企及,这些都与“游学”之风有着莫大的关联。古代的圣贤、达人的成就之路也多于游学有关。

晋文公在外十九年,遍历诸侯,归国而霸。赵武灵王微服游秦,归国而强。春秋战国最尚游学,贤如曾子、左丘明,才如吴起、乐羊子,皆以游学闻。司马迁《史记·春申君列传》中也提到春申君的成长就是“游学博学”。其他有名的策士名家就更是不可枚举了。

张之洞在《劝学篇》提到“游学”的益处:“游学之益,幼童不如通人,庶僚不如亲贵,尝见古之游历者矣。”可谓一语道出游学的价值。它让人走出狭小书斋的一方天地,去见识更为广阔的世界、在关系复杂的社会中开阔眼界、增长见识、砥砺品格、修炼自己。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
通过游学,可以拓展自己的人际关系,社交圈子,能够结识到更多思想有见地、层次比自己高很多的人,对于提升自己的内在实力还是名誉都有莫大的好处。

比如唐朝时唐代科举之风渐起,科考士子自助往京城达官贵府之间穿梭游走,以结交名士为荣。

白居易就是游学到长安参加科举,准备做出一番事业。但是无奈当时名声不响,就把作的诗送给顾况。顾况(看到“白居易”三字),便和他开玩笑说:“长安城物价昂贵,(在这儿)住下很不容易。”等到批卷阅得《赋得古原草送别》中“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时,(不禁大为惊奇,拍案叫绝,马上改变语气,郑重地)说:“能写出如此(好)的诗句,居住在这里又有什么难的!我之前说的话只是开玩笑罢了。”

通过游学,结交社会名士(现在叫做抱大腿),提升自己的人脉关系,给自己的成长提供助力,自古以来就有之。

古代限于交通通信手段的不发达,才有了游学,游就是突破限制、游是方式,学才是最终目的。因此,游学对于古人来说不啻于一个人生的重大抉择。游学就有了几分隆重的意味。籍籍无名的离开家乡,游学一番载誉而归,可能就是当时每个离家游历的学子心中的一个“小目标”吧!

随着基础设施的完善,交通工具的发达,我们对于出行也没了往日的那种隆重也少了以往的那种艰辛。但是对知识的渴求、对于探索世界的欲望、对于人生价值的追寻以及对于提升自己的需求却是始终名未变。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游学的过程也是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与自然进行思想交流碰撞的机会,历史上伟大思想的创建都不是闭门造车的结果。宋明理学在哲学高度超越汉儒经传训诂,原因之一就在于宋明知识分子阶层间的学术交流、学术碰撞的机会多。

游学,不仅存在于历史,更应流行在当下;

游学,不是追求外在形式的一种时尚,而是博文广见以求古之道去挖掘所到之处蕴含的人文底蕴、文化内涵和精神特质;

游学,是一种精神,是一种态度,是对于先进文化的追求与敬畏,是追慕市场标杆求真悟道的精神之所在,是提升自己的管理智慧、人文素养,蓄积自己的精神动力也是蕴含着流动生命的精神遗存。

在以跨界融合为特征的“互联网+”时代,时代光华推出的游学项目是为众多企业家、企业高管打造的系统、全面的学习方式,让企业家和企业高管能够边走,边悟,学习企业文化、经营、管理、生产、创新来拥抱互联网……真正做到学以有用、学以致用的知行合一。
近期热门游学项目▼


    关注 步步为赢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