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分明是部社会实验长片,怎么看到最后却成了恐怖片?

 

如果一生只看一部纪录片,看这部就够了。...



如果一生只看一部纪录片的话,今日君会毫不犹豫地向你推荐它——

1964年,BBC拍摄了一部注定将永载史册的记录长片《7 Up》,采访了来自英国不同阶层的十四个七岁的小孩子,其中有的来自孤儿院,有的是上层社会的小孩。

此后每隔七年,摄制组都会重新采访当年的这些孩子,倾听他们的梦想,畅谈他们的生活,呈现他们的状态。

最新一季,主人公们已然56岁。

人生行至大半,连岁月都忍不住慨叹,他们又将作何感言——



我们能从影像中看到每个人清晰的人生轨迹,以及背后的赤裸真相。

虽然7岁的孩子大部分都天真浪漫,但上层阶级读私立学校的小孩Andrew和John已经每天在看《金融报》或者《观察家》了,他们明确知道自己会上哪个高级中学,再上牛津大学。

中产阶级的男孩也有一些梦想,反对种族歧视,帮助有色人种,或者到哪里上学读书,拥有什么样的职业。

而在贫民窟上寄宿学校的下层阶级孩子,甚至谈不上什么梦想。

有人希望当驯马师赚钱,有人希望能有机会见到自己的爸爸,吃饱饭,少罚站,少被打,这是他们最真实的愿望。
在他们56岁时,当年上私立学校的孩子,已经按照既定路线,上了牛津大学,毕业后做了著名律师。

他们过着上层社会的优渥生活,受人尊重,家庭幸福,他们的孩子也无一例外地走着父亲的老路,好中学、好大学、好工作。
中产阶级的孩子也上了大学,第一个孩子在牛津大学数学系毕业后,成为了一个中学教师,按照他的理想帮助穷困地区的学生,过着平淡安静的生活。

另外一个人在牛津物理系毕业后,到美国成为一所大学的教授,第二次婚姻中娶了一位气质出众的美国妻子,他是这里面唯一一个成功晋级上层阶级的人。

而来自社会底层的孩子,他们年老以后,都当了一堆孩子的爷爷奶奶,而他们的孩子,极少能上到大学,做着服务类工作,修理工或者保安之类。
不用做过多评论,只是叙述事实,就已让人在这漫长夏日感到阵阵寒凉。

回望自己所走过的长路,你又能看到了哪些抗争与无奈?

剧中人说,无论我们自己是怎样一本书,精彩或者乏味,读着读着,也就读下去了。

剧中人说,如果有机会重来,会在年轻时好好读书,知识改变命运不是随便说说的,那样可以更有力地掌控自己的人生。

剧中人说,如果能重新来过,一定不会像当年那么懒,一定会很努力地抓住每一次机会。

这样的慨叹与悔意是否似曾相识?这样的言语和轨迹是否太过丧气?这或许也是曾经的你我——

这最好只是曾经的你我。


    关注 今日视频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