颠覆现有体制的"项目式学习"到底神奇在哪里? PBL系列之一

 

“没有教材、没有铃声、没有考试”就算是PBL了吗?当然不是。...







“项目式学习”(Project based learning, PBL)最近在国内引起了广泛关注,大家可能都知道,PBL是和传统课堂有很大不同的一种教学方式,近来越来越为国际化学校或创新教育所接受。但是,PBL究竟是什么?为了让大家对这个“新兴事物”有一个全面的了解,“爸爸真棒”请来了几位在国际化学校任教的老师,以自己的切身经验来讲一讲PBL这件事。

本文作者是“爸爸真棒”的专栏作家在国际学校任教近10年的IB教师何玉帛。PBL是她在学校的专业发展社群中所选的研究主题,她不仅在自己的中文教学和CAS(创意行动服务)协调工作中有意识地渗透PBL理念,上周还在日本带领了中日学生的PBL实践活动。她认为:响应真实世界需求,以学生为中心才是PBL教学法的核心。

--From 爸爸真棒



  • “我们的学校体制从一百多年前诞生后,几乎没有任何改变。”
  • “我们现在使用的学生培养体系,其实是为了生产整齐划一的士兵和流水线工人而设计出来的。”
这是纪录片《极有可能成功》(Most Likely to Succeed)开头部分的内容。相信每一位关注教育的人,看到这样的话,都会感到一点震撼。而《极有可能成功》的内容,正是介绍一所采用“新体制”的学校High Tech High(高科技高中,以下简称HTH),以及一种“极有可能在未来世界成功”的教育方法——项目式学习PBL。
▲《极有可能成功》的宣传海报。图上字样为:我们的学校是1893年时设计出来的。

其实,PBL也不是一个“全新”的新兴事物。早在1897年,伟大的教育学家杜威就提出了“通过实践来学习”(learning by doing)的概念,他说:“教育不是生活的准备,它就是生活。”("Education is not preparation for life; education is life itself.")1918年9月,杜威的学生,著名的教育家屈伯克,发表了《项目(设计)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有目的的活动的应用》一文,正式提出了“项目式学习”的概念。

正如“爸爸真棒”之前介绍美国教育的文章《美国教育优势很多,但最大劣势是这个》所显示的,“项目式学习”自诞生以来,就在美国学校中广泛应用,作为传统教学方式的补充。但之所以会出现HTH这种全面使用PBL方法的学校,还是由于技术进步带来了学校变革的需求(HTH的名称中就有一个代表技术的Tech),同时也解锁了PBL概念落地的装备和条件。

HTH学校诞生的时间虽短,成绩却很抢眼——它的生源很普通,但学生们进入这所“没有教材、没有铃声、没有考试”的学校后,却能以96%的升学率强势符合当下教育评判标准。

而且,PBL的提倡者认为,它有望取代属于“工业社会”的旧教学方式,培养出真正符合未来“信息社会”要求的人才——面对人工智能已经在包括围棋和知识竞赛的领域碾压人类的现实,这种可能实在太让我们心动了。

那么,PBL究竟是什么呢?“没有教材、没有铃声、没有考试”就算是PBL了吗?传统学校也有一些“小项目”式的课外拓展活动,这算得上是“PBL”吗?我将在下面进行一一说明。
▲完全使用PBL来实践学习活动的High Tech High。
什么样的教学法,才称得上“PBL”
前面说到,PBL概念的落地是技术发展的结果,而技术发展中,最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人,就是学生。

我认为,PBL其实就是一种响应真实世界需求,以学生为中心的一种教学法。

1


PBL的8大基本要素



一个好的PBL设计,应当有如下8个基本要素(译自http://www.bie.org/about/what_pbl):



核心知识、概念理解和成功技能

项目聚焦于学生的学习目标,包括有标准为依托的知识内容和技能,例如批判性思考能力/问题解决能力,交流、合作以及自我管理能力等。



有挑战性的问题

整个项目的基于一个有待解决的有意义的核心问题,并且具备一定的程度的挑战性。



持续性的探究

能让学生参与到严谨的延续的一系列问问题,找资源和使用信息的探究过程中。



真实性

项目必须涉及真实的背景,涵盖现实世界中的任务、工具、质量标准,并且能对这个世界产生真实的影响,或者对于学生个人的疑惑、兴趣或自我认知有帮助。



学生的声音和选择

学生能对这个项目作出一些决定,包括他们准备怎么做以及准备创造什么作品。



反思

学生和老师对探究的有效性、项目活动、作品质量、遇到的困难及克服过程进行反思。



批评和修改

学生能给出也能收到反馈,并利用这些反馈来改进过程和最终的成果。



公开呈现

学生对班级以外的人解释、展出以及呈现自己的项目。
▲HTH的学生们在完成自己的项目。

小作归纳就会发现,前面四个要素是在要求所选项目响应真实世界的需求,后面四个则强调了以学生(自主性的学习)为中心

所以,作为一名教师,在操作PBL的时候,绝对不是随便找一个项目,然后扔给学生去做就可以了;更不是把相关内容直接教授给学生,然后让学生再应用到现实作为自己的教学成果——从帮助学生挑选可行性项目、协助学生完成项目式学习,到最终就项目的呈现成果作出老师的反馈和评价,教师都应当成为学生学习过程的设计者和指导者,而非内容的传授者

2


PBL并不是“三无式教学法”



弄清了事物的核心目标和基本要素,再回头来看它的外在表现,就会发现这些外在表现都是在服务于核心目标或基本要素的。

在介绍HTH时,最常被用到和记住的“三无式”表达就是:“没有教材、没有铃声、没有考试。”这三个“没有”是否是评判PBL优劣的标准呢?当然不是。

  • 没有教材?——没有指定教材而已
有没有教材?要看你怎么定义这个教材。

以人类目前的技术水平,知识和技能的传递,既不能传武林内功一样“嗖”一下传给你,也不能像USB一样存给你。

从内容上来讲,它还是要依托一定的知识载体:口头的传播、书面的记录、他人的观点、经典的著作、期刊网路上最新的发现及进展等……

简言之,项目有关的一切资料都可以成为PBL的教材。

那么问题来了,没有指定的教材,如何保证学生学到的东西是正确的、权威的、先进的(考试不会被判错的)呢?学会甄别信息的来源、目的、价值和局限性等能力,是PBL学习过程中最需要培养的能力之一,例如下图,就是常见的资源评估方法之一OPVL
▲OPVL资源评估角度:来源、目的、价值和局限性。

  • 没有铃声?——没有规定学习时间而已
但事实上,PBL是让学生通过强烈的好奇心和责任感花更多的时间完整地完成一个自己感兴趣且有现实意义的项目。就好像根据动物的求生本能和自然欲望培训它通过捕猎等活动获得基本的生存技能一样。

《极有可能成功》纪录片里呈现的典型学生案例之一,就是一个作品在“展示之夜”时失败了的男孩。这个孩子在接下来的时间里自发地对自己的作品进行改进,直到暑假里,他的“项目”才真正获得了成功。这个例子告诉我们,学生真正感兴趣的东西,在没有考试压力的时候,更容易引出他们探究的动力和毅力。
▲当所有其他小组的作品都在“展示之夜”吸引观众目光的时候,这个男孩的作品却没能出现在展示板上。之后,他花了数周时间坚持不懈地改进自己的作品,最终获得了成功。

  • 没有考试?——没有分数导向,但也有各种评估
无论是中国的科举制考试,还是现代的高考和SAT考试,它们的目的,都是为了筛选和选拔人才,这些考试的形式和内容,也都与当时的社会背景相关。

相比工业时代,人们需要掌握的基本常识和丰富知识,PBL这种教学法相对重视的是培养学习者面对未知世界的一些软技能:例如面向21世纪的4C技能(Collaboration, Communication, Creativity, Critical thinking,也即合作、沟通、创新和批判性思考能力)。

对于这些能力的评估,不会以考试分数为导向,而会更多采用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方式,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评估反省的过程中来。
▲一份有关医学报告的项目评估导图范例,译自PBL 101 Workbook。

因为HTH是一所纯粹的PBL学校,才会有如此“三无”的设置,而当下的实际是,有的学校虽是传统的设置,但是也在单元的教学之中开始采用了PBL的教学法,使学生学习变得更加主动和实际。

综上所述,如果仅从外在表现去理解,而不涉及到其本质,势必只能是“新瓶装旧酒”的又一次概念炒作。
PBL与传统学校的4大关键区别
那么PBL的教学法与我们熟悉的常规教育比较起来,究竟有什么不同呢?

1


内容:学科融合VS学科分明



从小到大,我们的老师都是专业化程度极高,学科特征分明的。PBL则是要打破这种泾渭分明,尽可能地实现学科之间的融合。

例如High Tech High学校网站(www.hightechhigh.org)上学生项目的例子:

一个1年级的学生所做的有关如何保持健康的“Healthy Me Project”项目,涉及到了营养学、体育以及科学
一个7年级的学生所做的有关无家可归现象研究的“Give me Shelter”项目,涉及到了数学和科学
当然,也有标榜只涉及一门学科的,例如一个12年级的学生所做的有关追寻人生意义的项目,就只是人文学科,但是其项目名称已经包含了艺术和科学。

2


角色:学生主动VS教师主导



较为极端的所谓“填鸭式”的教育就是看重结果,看重鸭子肚里究竟被“成功”塞入了什么,从不考虑鸭子的感受,也不关心这些东西究竟是怎么放进去的,是否具有可持续发展的可能。

而PBL追求的则是激发学生内在学习动力和能力,自己要,并且自己想办法要,这点与孔子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教育境界倒是不谋而合。

理想情况下,整个项目所有的探究都是由学生主动发起的,所有的问题都是学生自发提出来的:

学生需要给予机会充分表达他们的声音和选择:选择研究什么样的问题,文本和资源的选取,跟谁合作,以及最后要做成什么样的成果,有关任务的时间分配和任务框架等,都应该赋予学生尽可能多的自由权,使其尽可能地独立于老师,承担重要的责任。如果有需要,老师可以给予适当的指导。

这样,在操作的过程中就非常考验老师的素养。为追赶进度或对学生不够信任,都会陷入直接给问题、给思路和给答案的惰性学习培养套路中,问题看似解决了,学生自主能力提升的机会却没了。

3


过程:真实挑战VS模拟训练



我们在常规的教学里接触到的多是一种基于知识和考试的训练,往往与现实并没有太多直接的关系。比如分析作者写这句话的意图,再比如鸡兔同笼的应用题……

PBL则多是从现实中提炼出具有一定挑战性的主导问题进行探究。

这个问题最好是:

  • 开放性的,可以得出不止一个合理答案;
  • 容易理解,并且有启发性;
  • 与核心知识、概念理解和成功技能的学习目标一致,解答或解决这个问题的过程必然会接触和学习到这些知识、概念和技能。


当然,这个挑战性是相对的,例如对5年级的小朋友,可以是“我们学校要保留校车吗?”;进行简单的问卷调查、口头采访,运用数学里的公式、小数和语文里的建议信和演讲知识就可以回答这一问题。

而对于11-12年级的学生,则可以是“如何改造一家老旧的餐馆?”,需要做预算、定价格,撰写商业计划,进行商业分析,为食物打广告等诸多活动才可能完成。
4


导向:能力提升VS考取高分



值得一提的是,虽然现在不少学校都把面向21世纪的4C技能作为自己的培养目标之一,但是在多年以来各标准化考试盛行的大环境下,很多家长、学生依旧把这4C技能看作是今后上了大学或者走入社会就能“变道超车”自然获得的后置技能,而把通过考试、获得高分作为优先技能。

但是在PBL的教学法中,这几种技能不论是在项目的目标设定、实施过程还是评估反馈等环节中,都是必然会用到,也自然会得到锻炼和提高的。

我曾经参与的一个PBL项目,是和其他几个学科老师一起在我校的服务周(这一周完全不上课,专门开展各种服务项目)期间,协助6年级的孩子到儿童博物馆里给3-11岁的小朋友讲解科学,经过问卷调查和集体讨论,他们最终采取了科学话剧和互动游戏的形式。

为了更好地呈现自己选择的有关基因的主题,一个女生为主的小组作了大量的文献研究,从约翰逊到门德尔再到贝特森,最终将基因发展史和童话故事相结合,不用血淋林的“削足适履”,王子就找到了自己心仪的姑娘。

而这些6年级的女生,其实还没有学到生物里的基因问题,但是已经根据自学和呈现,深入理解了基因的基本概念和发现史,再利用话剧冲突等元素编成话剧脚本和表演,并利用软毛条制作了基因的模型,与小朋友们形成积极的互动。
▲学生指导小朋友用毛条制作基因模型

在PBL的世界里,知识不再有明确的学科边界,师生的角色各自发生了重要的转变,学习的过程由理论抽象走向了有真实标准的挑战、持续性的探究,最终的考核则将学生的注意力导向能力的提升而非分数的提高。
我们如何使用PBL?
当然,PBL也有一些不足之处。比如,目前的现实中仍然有一些知识需要记忆,技能需要练习。例如数学的基本演算,语文的识文断字——而这些需要后天锻炼的基本技能,在PBL的过程中较难得到锻炼。尤其是对于低年级学生而言,还是得老老实实一笔一划进行重复练习和强化记忆。

另外,PBL要在现有的学校中推行,最大的障碍在于师生比。并不是所有的学校都能做到小班化,无法小班化教学的结果,就是PBL理想的“响应式”、“个性化”的指导无法实现。

因此,作为家长,引导孩子使用PBL的方式进行思考,在目前的现状下是一个比较好的选择。下面有个“Need to Know”的清单很好用,家长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稍作修改用来引导孩子自主思考。

  • 我感兴趣/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需要哪些知识和技能?
  • 我有哪些资源?还需要找到哪些资源?我如何获得这些资源?
  • 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多长时间?什么时候开始,什么时候结束?
  • 我可以使用哪些高科技产品?
  • 我从这个过程中学到了什么?我可以如何告诉爷爷奶奶外以及我的小伙伴?


然后在家就可以跟孩子一起学习。

例如,早起锻炼时,你看到一架飞机从蓝天里安静地缓缓地飞过,可以叫孩子过来一起看,还可以根据孩子的兴趣和年龄引导提出以下不同问题:



Q   这架飞机为什么跟下面飞过的蜻蜓看起来一样大?还有些像?

● 近大远小的透视原理,以及飞机的构造如何利于飞行。(艺术和物理)

Q    这架飞机的航班号是多少?是从哪里飞到哪里的?上面有多少人?

● 自己家的地理位置、观察时间、航线的距离和测算。(地理和数学)

Q   现实中看到的飞机和电影小说里的飞机有什么不同?文学作品里的飞机通常都有哪些不同的含义或象征?那些含义和象征,在飞机出现之前,是用什么代替的?

● 有关飞机的文学形象的搜集;人类交通工具发展史。(文学和科技)

当然,如果孩子对为什么他的机器人手里的枪会掉下来,或者对模仿你的锻炼动作更加感兴趣,你也不妨收起你的美好预设,跟孩子一起探究他想探究的问题吧。

>>>>延伸阅读:

点击以下标题,观看何玉帛在“爸爸真棒”上发表的其他文章

《美国有家组织40年来只教孩子历史,以及思考世界的方式》

《"历史不会重复,但会押韵",焦虑的中国家长们,不妨去50年代的美国寻找下灵感》

《教出自主思考的孩子,做孩子内力觉醒的引导者》



解锁“爸爸真棒”菜单栏

在菜单栏的“任意搜”搜索“何玉帛”看作者更多深度好文

欢迎回复以下关键词找到您需要的:
国际教育|学习力|在美国 |他山石 |爸爸说 
优学习 | 好习惯 | 特会玩 | 心成长


    关注 爸爸真棒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