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易中天的学术书,总像是刷段子

 

剑未配妥,出门便是江湖。...



  从易中天的《中华史》谈几句  

——读易中天的《祖先》

今天我们能看到的史学书籍中,古代典籍的占比并不大。但我们常人能说出的史学家中,古人却是占了大多数。从新中国建立以后,近人著史的事,也逐渐归于历史。“作者”变成了“主编”。

是个人能力逐渐退化到无力负荷史学椽笔?

我觉得个人因素能占主导。过去灯下著史,蚊虫作伴的清苦,目下很多人都无法承受了。且现在是抄几篇短文炒一炒就能成为文化名人。有了眼前繁花似锦,谁还苦求名垂千古?挂个主编的名号,领着津贴薪水,安排籍籍无名的研究生、博士写稿,这多有派儿。



个人著史的行为,不但令人不解,更易引人非议,其后棒子迎头打来!防微杜渐,明哲保身为上。

易中天提出一人写三十几卷中华史之后,基本是未出门,又入江湖,帽子棒子此起彼伏。

总觉得易中天这个人一直很称得起他最开始品三国时得的绰号——“学术超男”。因为他文风跳脱,像是搜肠刮肚地调理措辞,写出了佯作轻松的作品。



周泽雄给他做过书评,说读他的书,可以体验阅读愉快。但有些书,真的要以“娱乐”(或“愉快”)为第一目的么?不见得。有人认为《史记》啃不动,有人认可它是无韵离骚,有人说唐诗宋词美,但这类人中就有不读书的口是心非者。可见,对于书的选择,是人各有志。



作家的书有自己的风格,自然会有合拍的人去读,若不求哗众取宠,便没必要迎合大众。易中天在香港书展上自诩这套作品不同于以前作品,但我读过这本书后,真没发现有什么突破,新旧作品比较一下,只能见到他惯有的冷幽默减少了一些,而挑逗眼球的词汇仍旧我行我素,读时能感到他总试图语出惊人。

但他写中华史这事比他的作品重要。

如果说袁腾飞开启了民间讲史潮,我则更希望易中天先生可以助推学者个人著史的行为,让更多的思考落实到文字。毕竟,做学问的人,要有独立之人格,自由之精神!

2017年8月13夜

新校





点击阅读原文,看《品三国》


    关注 侧帽张恒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