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先生,小故事——百岁国学大师饶宗颐和他的“中国视野”

 

系统研究殷商贞卜人物的第一人将敦煌写本《文心雕龙》公布于世的第一人研究敦煌书卷写法的第一人在日本出版《敦煌法...



系统研究殷商贞卜人物的第一人
将敦煌写本《文心雕龙》公布于世的第一人
研究敦煌书卷写法的第一人
在日本出版《敦煌法书丛刊》的第一人
在国际上宣讲敦煌本《文选》的第一人
利用日本石刻证明中日书法交流并非始自唐朝的第一人
根据伦敦敦煌卷分析禅宗史上摩诃衍入藏问题的第一人
撰写宋元琴史的第一人
开海外金石学先河的第一人......


张大千先生曾评价“他的白描,当世可称独步。其山水画,更是推陈出新,自成一派”。

季羡林先生认为他“涉及范围广,使人往往有汪洋无涯涘之感,这在并世学人中并无第二人”,并直言“近年来,国内出现各式各样的大师,而我季羡林心目中的大师就是他”。

许嘉璐先生则断言“他是中华传统文化呈现于二十世纪的最好典型。

钱钟书说他是“旷世奇才”,金庸说“有了饶宗颐,香港就不是文化沙漠”。

国外把他誉为“东洲鸿儒”“汉学泰斗”“东方达芬奇”,国内更有人把他称为“第一国学大师”。
他是谁?
他被誉为业精六艺、才备九能
他就是的当代“通儒”——饶宗颐先生


饶宗颐,1917年生于广东潮安。字固庵,号选堂,广东潮州人。他的祖父曾担任潮州商会会长,父亲饶锷则是名贯岭南的知名学者,并曾大力支持当时的进步文艺团体“南社”,饶家天啸楼的十万卷藏书更是名极一时。

先生幼耽文艺,16岁发表第一篇论文《潮州旧志考》,18岁续成其父所著潮州艺文志,刊于领南学报。后历任无锡国专、广东文理学院、华南大学等教授。1949年移居香港,任教香港大学,并先后从事研究于印度班达伽东方研究所,又在新加坡大学、美国耶鲁大学、法国高等研究院任职教授。1973年回香港,任中文大学讲座教授及系主任。1962年获法国汉学儒莲奖,1982年获香港大学颁授荣誉文学博士,后任香港中文大学艺术系荣誉讲座教授。1993年为上海复旦大学顾问教授。
一位百科全书式的学人
在中国学术界不少人看来,饶宗颐教授是一位百科全书式的学人,博古通今、中西融贯。他治学领域涵盖上古史、考古学、史学、中外关系史、古文字学、甲骨学、简帛学、悉昙学、经术、文学、词学、艺术等多个领域。在每个范畴中,饶宗颐都有自己的创见,为国学开创了不少新的蹊径。据不完全统计,饶宗颐出版的各方面著作已超过100种,艺术及展览图录近百种之多,这些著作已成为20世纪学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成就斐然的敦煌学研究

饶宗颐先生在敦煌学方面的成就,主要在敦煌道教研究、敦煌文学研究、敦煌乐舞研究、敦煌书法研究、敦煌绘画研究、悉昙学研究、敦煌历史学研究、创建广义敦煌学的理论等几个方面。



开创西北宗山水画

先生是当代杰出的书画艺术家,他的许多书法创作中,都含有敦煌书法的元素,他在90岁后又开创了西北宗山水画,于南北二宗之外另辟新理论与新技法,来写我国西北塞内外的河山,堪称前无古人。先生尝言:艺事亦即学问。如何将学术成果转化和应用到一己的艺术创作里,相信也是他一直关注的课题。学艺双携,天人互益,是先生近年常常强调的两句话,其实他自己便是一个活生生的佳例。
饶先生和他的文化主张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血脉和灵魂,继承和发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的共同精神家园,是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当前,在世界大格局中,中华文化应该如何定位,又怎样能做到交流互鉴?如何做好中华文化的对外传播?如何展示中华文化独特魅力?

现在要培养通人,太难!

中国的传统学问本就重视“通古今之变,究天人之际”,要求学者做通人,并非做专家。

首先不要自我设限,保持广泛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特别注重不同领域间的关联性问题,这样慢慢就越做越通了。我也是这样教学生的,但愿意这样跟着我长期做的人极少。

现在要培养通人很难!中外学界制度上都重视专家,这是受理工科的影响。所以人文素质越发低下了,因为我们用了理工科的应用主义方法去培养文科的人才,结果是貌似专精而实际狭小,这还已是好的了,我还知道有不少粗疏而虚空的“专家”呢!学者可以先成专家,再追慕会通,终成通人,大概这样一个过程是可以的。

中国文化走出去

东方文化是世界人类文化的重要一环,源远流长、不可或缺。中华文化是一种传播交流型的大文化,它早就走出去了,还带回来过不少好东西。我一直说文化是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的东西,中华文化从上古至今就是如此。

现在全球几乎每个角落都有华人,关键是如何传播得更好。

我主张我们要先确定自己的经典,然后以这些精萃为基础与世界进行高端的、深度的人文精神层面交流。

别用“国学”用“华学”

我是不太赞成用“国学”这词的,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国学”,我们不应独占这词而专有化。再用“国学”争议性只会更大。

我主张用“华学”,中华文化之学也。华人已遍布全球,所以“华学”较合适,它超越国度,直指文化内涵,这样将来我们新一代的学者可把已存在于外国的中华文化纳入研究范围。
大先生,小故事——百岁国学大师和少年饶宗颐


2017年8月9日是饶宗颐先生的百岁华诞。尽管年事已高,但先生至今仍然保持旺盛的创造力,保持着一种“穷开心”的精神:他并没有将读书视为枯燥、无聊的苦差事,常以幽默、谐趣的眼光看待生活。一次,饶宗颐与一名法国学者到印度讲学,当天大雨,法国学者背着他涉水而过。饶宗颐就用书画的形式将这件事记录下来,称之“同登彼岸”。

与这位百岁国学大师同在的,不仅是他对二十世纪学术界做出的宝贵贡献,还有他那广博无垠的人文情怀。

2011年9月潮州广播电视台制作了电视纪录片《饶宗颐》,以时间为经、以事件为纬,全方位记录饶宗颐教授传奇式的求知人生,透视他正统昂扬的学术自尊心,表现他“万古不磨意,中流自在心”的生命精神。

电视纪录片《饶宗颐》


2017南国书香节暨第十一届“书香潮州”全民读书节上,公益动漫《少年饶宗颐》主题曲《翰墨鸿儒》首次亮相于世人面前。“天顶一粒星,地下开书斋……”这部长约半小时的动漫作品以国学大师饶宗颐少年时期在潮州求学故事为蓝本,进行还原以及合理的改编,作出调整与创意创作,通过二维动画丰富的表达方式与视觉冲击力,让观众更了解国学大师饶宗颐。
动漫《少年饶宗颐》
求真、求是、求正
《易传》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饶先生说:“一向以来,不论在学术或艺术的追求上,我都坚持着三点,这就是‘求真’、‘求是’及‘求正’。这三点,对于一个做学问或是做艺术的人来说,是一个最基本的态度”。正是这样的学问、人格、胸襟、气魄共同铸就了饶先生终生的学术、艺术成就以及横贯在这些成就背后的中国视野。

2017年6月,饶宗颐先生以百岁高龄,与家人、医生、朋友和笔者一起壮游巴黎,与老学生、老朋友,著名的西方汉学家汪德迈先生、侯斯孟先生等重叙旧谊,并与汪德迈、李晓红和笔者等同门重到皇港修道院,再访该所小学校,流连忘返,不胜情深。也许先生一直向往的是得一座独立而幽静的小屋,与三两同道的门人一起,孜孜不倦埋首于古典之学,就于愿足矣。

了解更多,请阅读文章《饶宗颐:大先生,小故事》(点击打开连接)

内容图片来源:光明日报、人民日报、北京日报、腾讯文化等

编辑:孙小婷、邹兰斯、金知晓(实习生)


    关注 光明日报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