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过去,你有权利不和解

 

接纳停滞,也是一种爱自己。...



# 欢迎关注并置顶我 #

作者 | 杨思远
向日葵签约咨询师
『让过去过不去,这也是你的权力。』




前两天,有读者在后台留言中问我:



对于过去,对于父母糟糕的对待、对于自己所经历的糟糕事情,我就是接纳不了!怎么办?



这位读者的留言,让我想起了某个周末的午后,看完电影《海边的曼彻斯特》,我呆坐在沙发时的场景,以及当时所持有的一种深深的无力感。面对男主角Lee,一个因为自己失误而让三个孩子葬生火海的男人,如果你对他说“与过去和解吧”,似乎相当残酷而又轻飘飘。

思考至此,我于是很认真地回复了那位读者:

那就不去接纳,不去和解,让过去过不去,这也是你的权力。
1.过去,隐藏着什么秘密
也许,每一个人都有不想回望的过去,就好像,张爱玲在晚年不愿意提起胡兰成;曹雪芹,也不太愿意和别人说起年少的大观园。

我们也都一样。

或许,过去里著写着一段伤心失败的婚姻、一个糟糕透顶的父亲、一个支离破碎的家庭、一场不忍目睹的灾难……

心理学上,把这些不忍回望的“过去”,统称为“创伤”。



我们可以把创伤分为两类:


第一类

突发性的创伤
譬如文章开头提到的那部电影里的男主角,因为一场火灾丧失挚爱;又比如刚刚发生的四川九寨沟地震,也导致一部分人一夜之间痛失亲人,这些由突发性的事件导致我们体验到失去、失控的痛楚感,它带给我们的影响是易察觉的、明显的、激烈的


第二类

原生性的创伤
它大多指我们在原生家庭中遭遇到一些问题,譬如被父母嫌弃或者忽视、看到自己父母某一个方被暴力对待、家庭离异等等,原生性的创伤带给我们的影响是缓慢的、不易察觉的,也是更深远的。

那这些过去,或者说创伤,到底隐藏着什么呢?以至于我们不愿意回望?

让我们穿越回你的童年,假想一下,你生活在一个不那么有爱的家庭里。

那是你三四岁的时候,一个落日余晖散漫的傍晚,你的素来就脾气暴躁的父亲因为你的妈妈下班迟迟未归,而大发雷霆,在家里大吵大闹、破口大骂。好不容易,你的妈妈终于满脸疲倦地回到了家,这个时候,你那已经被愤怒之火控制的父亲,二话不说,一伸手过去,就是对你母亲几个掌掴,母亲手里的水果还来不及放好,就散落满地……而这一切,都被你这个三四岁的小朋友目睹了。
想想看,彼时彼刻的你,会是什么样的感受?

害怕、恐惧、愤怒、无力……对不对?

你觉得你的世界乌云密布、风雨飘摇,你想去抵抗或者逃跑,但是你根本就办不到,很绝望,是不是?
你只能躲在家里的某个角落里,无助地哇哇大哭。

后来,你长大了,你以为过去的一切,都随着时间烟消云散了。但是你不知道的是,那个三四岁的你,通过记忆、潜意识等各种途径,成为了一部分现在的你。



所以,当有类似的场景出现的时候,那个小时候的记忆就会无意识地把闸门打开,或许你还来不及思考,就本能地体验到儿时的那种无助的情绪,那个躲在角落里哇哇大哭的孩子,就会被唤醒。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创伤体验”。

所以,那些不愿提起的过去,隐藏的绝不仅仅是一段故事,或者一个事件,它更是隐藏了我们的一部分自我——那个内心不安、充满恐惧、无效抵抗、改变不了、痛彻心扉……的自我。

每当我们去回望过去,我们就要去面对那样一个自我,去体验安全感彻底被碾碎的情境。

这不单单是你,而是每一个人,都不愿意去做的事情。
2.为何不让『过去』真的过去
既然过去让我们如此痛苦,那又是为何,我们不能洒脱地让『过去』真的过去呢?

人类的行为动机,其实很简单,我们无论做什么,一定是因为我们从中能够获得某些好处。同样,我们之所以不让『过去』真的过去,是因为我们能从中获得好处

我记得大概是在我小学二年级的时候,我的姥爷(南方称呼“外公”)因为误食某种药物,抢救无效去世了。

很小的时候,我家和姥姥姥爷家是挨着的,我没事儿的时候就会跑过去,因为姥姥姥爷总是会做很多好吃的给我吃,如果父母因为我的某些错误要骂我,姥爷也总是站出来呵斥他们,保护我。

所以,在内心深处,我和姥爷的链接很深,他给了我很多关注和爱,我也因为他的存在,感受到很强烈的安全感。

但是当我某一天放学,看见姥姥家里聚满了人,然后有人走过来告诉我,我的姥爷因为某种原因抢救无效去世了。对于这个突如其来的噩耗,我来不及做任何反应,直接举起双拳去挥打那个告诉我这个消息的大人,然后大哭着喊道:“你骗人,你骗人,姥爷没死!”

实际上,这是我们大多数人面对创伤事件的第一反应:否认。心理学上把这种反应称呼为防御机制。

我们之所以否认,是因为我们无法承认。于我而言,承认姥爷的离世,意味着作为“被疼爱的外孙女”这部分的自我就要丧失掉,也意味着,我从姥爷那里获取的安全感,也会随之消失。

而这,意味着那时候的我,即将瓦解。

所以在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我很少跑去姥姥家,也不愿意面对姥爷离世这个事实,对过去的不接纳,让我不用去体验自己被碾碎的感觉,所以我就一直停留在那种状态里。

而大多数人对过去选择否认、压抑或者不接纳,是因为都和年幼的我一样,体验到了它带给我们的第一重好处:无需体验破碎的自己



然而,我们必须承认的是,不幸的原生家庭或者创伤性的事件,确实会带给我们一些不好的影响,譬如情绪不够稳定、自我认同度不高、专注力不强等等,而这些不良影响,或多或少地影响着我们在现实世界的发挥,或许不那么容易受人欢迎,或者不那么容易获得成功。

而当我们选择不接纳过去,那意味着我们可以把现实中发生的一切都进行外归因:
我总是疑神疑鬼?那是我妈对我不好,让我缺乏安全感。

我总是脾气暴躁?那是小时候没被及时满足,不能怪我。

我总是不信任人?那是小时候被我爸忽视了,是他的错。

……
也就是说,我现在所有的不好,都是别人的错、外界的错,跟我没有任何关系,我不需要负责任,我也不需要觉得自责或者愧疚。

既然都是别人错,也意味着我根本不需要改变,不需要成长。

这就是我们从不接纳过去里,获得的第二重好处:将糟糕的自己外归因,心安理得地停留在内在孩童时的自己,不用面对做出改变要经历的艰难和痛苦。
3.接纳停滞,也是一种爱自己
『不接纳过去』带给我们这么多的好处,按理来说,我们应该很幸福才对,但是为什么,像给我留言的读者那样,不但没有体验到幸福,反而觉得很痛苦呢?

因为,『不接纳过去』从本质上来说,就是不用面对成长,然而,人又有向好的本能,发自内心渴望成长。

正是这种冲突,让我们觉得痛苦。

如果你也正处于这种痛苦的状态,那么不妨跟我在心里默念这四个字:停止对抗。

所谓停止对抗,就是我们能够安住当下,全然去拥抱此时此刻的你,不再用渴望成长的你,对抗现实中此刻无法成长的你。

说回我姥爷去世的故事。

那时候的我,面对那样一个创伤性的事件,本能地选择逃跑和回避,并且在大概半年的时间里,拒绝接纳已经发生的事实。

这就是彼时彼刻的我,一个受伤了的、惊恐万分的我。

如果当时有人,譬如说我的父母,强行让我去面对姥爷离世的事实,强迫我必须经常过去陪伴姥姥,那么就会产生另外一个“理想化”的我。

而这两个自我,必然发生对抗。



或许,在父母的威逼利诱下,我很快就能够自如地出入姥姥姥爷家,但是因为突发事件而产生的恐惧、担心、害怕、悲恸,并不是真的不治而愈了,而是会被那个真实的自我压抑掉,留在心里,从而形成更为巨大的裂缝。

我的意思是,面对糟糕的过去,我们总是需要一些时间,去处理由它带来的负面影响。就好像,我们哪怕崴个脚,都需要卧床休息时日,方才能继续活蹦乱跳,那又何况心灵受到了重击了呢?

所以,停止对抗。

去善待正在『养病』的你。伤疤不是一日就复合,过去也不是一簇就能被接纳,不要强迫自己马上就要好起来。

如果,不接纳过去,让你好受些,那就不去接纳吧!

选择用最舒服的方式,对待休养生息的自己,终究有一日,你会康复。

当你能够这么做了,相信我,你已经掌握了爱自己的真谛。
万物均有裂痕,
但是又有什么关系呢?
那是光照进来的地方。


作者介绍:杨思远,专栏作者、心理咨询师。追求有用的反鸡汤主义者、拥有积极态度的悲观主义者。个人微信公众号:拉姐(ID:byjzlajie)
最后插播一个小惊喜!
后台回复“今日心语”,
获取每日不同心语手机屏保图
(想找人陪陪的时候试一试吧)
亲密关系小组招募啦
抓住爱的手 | 一起探讨亲密关系中的情和爱

(请点击该链接
,了解详情)
推荐阅读



无法与他人亲密,是因为内心住了一个被嫌弃的自己
谢谢你的赞赏和鼓励 ☟
☟ 戳阅读原文,购买老师轻心理第五课


    关注 胡慎之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