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之 文博系学生

 

这是一位文博系学生努力思考人生的一天。在这篇文章中,涉及到了文博系专业课程设置、博物馆学科体系建设以及博物馆学专业就业等问题,相信会给广大文博专业的学生带来启发。...



【一天 No.2】



文博系学生的一天
导语:这是一位文博系学生努力思考人生的一天。在这篇文章中,涉及到了文博系专业课程设置、博物馆学科体系建设以及博物馆学专业就业等问题,相信会给广大文博专业的学生带来启发。另,本文满满负能量,请各位做好心理准备。

天有早课,所以不得不早起。看了下课表,赫然列着5门课,上午两门课:《博物馆经营》、《文物鉴定》;下午三门课:《展示策划与设计》、《考古学理论与方法》还有《科技考古》。看到这么多课,简直要跪了。中文系室友瞄了一眼课表:“嚯,品种还挺丰富的。”“那必须的,不仅要看古文字,还得会化学,连素描都要学呢!”“要学这么多内容,能深入吗?”室友疑惑。这我倒是被问倒了,学博物馆学这个专业两年多了,还没有好好思考过这个问题。按照学校的培养方案,老师们是想让我们学习博物馆学、考古学、文物学和文化遗产、历史、艺术和现代科技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知识,把我们培养成一个复合型的高级人才。于是,我们要学博物馆学、文物学、考古学以及文化遗产的基本知识;需要懂化学,至少知道保存不同材质的文物最适宜的温湿度;需要懂艺术史,至少要知道八大山人和扬州八怪其实并没有什么关系;需要会点素描,虽然没到提笔就给你来幅肖像的地步,可好歹还是能给瓷器画个剖面图;甚至还要会点photoshop和CorelDraw,不然你怎么做博物馆的展示策划与设计?想到这里,感觉自己学的还挺多的嘛。可是我只有三年左右的时候来学习啊,中间还穿插着各种公共课、基础课之类的课程,导致学专业课的时间非常不充足。所有的知识都未能深入,不成体系,真正成为了一个“博而不精”的家伙。那么,文博专业到底是一个怎么的存在呢?



带着这样的疑问,我来到了食堂,匆匆吃了早饭之后火急火燎地赶到了教室。第一堂课是“博物馆经营”。其实我挺佩服老师开这一门课的,在“博物馆”之后冠以“经营”二字,明显就在暗示博物馆需要像一个企业来运作、经营。当然,这里并不是说博物馆要成为企业一样的盈利性机构,而是说如何实现博物馆的“自我造血”,达到自身在财务上的可持续性。这是中国每一个非营利机构的必修课。但是要真正在博物馆中运用这些知识确是困难的。有了在博物馆实习的经历之后,我越来越觉得博物馆是一个相对保守的行业。由于大环境的影响,一些诸如理事会制度等话题都成禁忌。



接下来的课是“文物鉴定”。说实话,虽然这门课冠以“鉴定”二字,但是上课内容更多地涉及到文物的器物发展史、类型演变和年代特征判断等。像电视里那些专家那样拿着文物反复把玩观赏的情景在课堂上很少见到。我见过很多同学说想学文物鉴定的,但是凭良心,不光我们学校,可能在整个中国,没有一所高校在本科阶段会让学生“实打实”地学习鉴定

这节课讲的是瓷器的鉴定,但是以前就上过“中国古陶瓷”、“陶瓷考古”之类的课,所以上课内容都知道得差不多了,于是禁不住诱惑就开始刷手机。看到知乎上有人邀请我回答“文物与博物馆学的就业前景与方向?”。作为一个长年混知乎的,这种问题我已经看到不下十次了。就业是每个人都关心的问题。很多人当初迷迷糊糊地就学了博物馆学;许多人声称自己喜欢博物馆学,但是可能只是喜欢文物和艺术(包括我自己);还有一些人觉得策展是一件很酷炫的事情,所以报了文博专业,但是到头来却发现有关展示策划的课程少之又少。如此多的事与愿违,理想与现实的差距导致了很多人毕业后转行。剩下来的这些人,大部分去了博物馆、文管所、考古所等文博机构。其中,去博物馆的占了大头。每年新建的300座博物馆就是我们的归宿。然而,略显遗憾的是,目前的博物馆更倾向于招收掌握实用技术的学生,而高校博物馆学专业教授的内容又高度理论化,倾向于博物馆学基础教育。这两者之间的脱节使得学生们有一腔热血而无法施展。



终于熬过了上午的课程,匆匆吃完午饭后,又准备开始下午的课。第一节课是“展示策划与设计”。不得不说,这是所有课程中最具“实用性”的,也是与“策展”最相关的课程。在这门课中,我们要学习photoshop和corelDraw等平面设计软件,还要尝试撰写展览文案。这门课可算做我们系的特色课程,我曾经询问过其他学校的文博专业同学,发现少有开设这一门课程的。

最后两门课都与考古学有关。之前说过,文博专业三大支柱:博物馆学、考古学和文物学。三者之中,考古学可谓是最系统、发展最完善的一门学科。相对而言,博物馆学的发展还很不成熟。考古学之所以会成为一级学科,是因为它有区别于其他学科的理论基础:地层学和类型学。但是博物馆学的理论都是从其他学科借鉴过来的。教育学、传播学、设计学等等这些理论都被吸收进了博物馆学,导致博物馆学成为了一个“大杂烩”。在我看来,博物馆学还没有属于自己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方法论,这对一个学科的发展是有极大限制的。并且,这里说的是整个博物馆学的情况,对应到中国的博物馆学,情况更糟。很多毕业了的学长姐都抱怨说,博物馆工作人员对博物馆学的认同感大都很低。



想到了这里,我不得不感叹,理想与现实的距离,差了一百个大都会博物馆。这是这个专业最大的悲哀。但是我从来不曾后悔自己当初的这个决定。这几年的学习,我明白了无论哪个时期,博物馆作为一个保存人类历史记忆的场所,对任何一个社会都是独一无二的存在。如果某一天博物馆都消失了,那么人类就会变成一个失忆的群体,即使文明再发达,也失去了回忆的载体。努力守护这些人类集体记忆的载体,让它变得更加生动、变得更加好玩,是我们要追寻的目标。

(回复”一天“可查看往期文章)
【一天】



栏目介绍及征稿启事

是否想过,自己从事的这份工作,在别人眼中是怎样的存在?
你是否觉得,这日复一日的工作,干久了也会有些许倦怠?
你是否好奇,那些圈子里的伙伴,究竟有怎样的工作状态?
你是否困惑,这个行业有许多问题,却总是千头万绪理不清?

现在有一个机会,你是否愿意拿起笔来,记录下你一日人生的生活片段,分享你对这个行业的点滴想法?我们希望打开圈外人了解文博事业的窗口,
记录下这个时代文博行业的真实情况,
构筑起我们这一代文博人的记忆库……

弘博网推出【一天】栏目,搜集文博圈典型环境下典型人物的日常,真实呈现问题,记录行业现状。现特向大家征稿:
征稿对象

所有关注博物馆事业发展的人,包括但不限于1、事业单位(博物馆、考古所、文管所等各部门工作人员)2、行政机关(文物局、文广新局等)3、相关企业(展览、照明、展柜、运输等)4、高校师生(考古、文博、文化遗产等专业)5、关注博物馆事业的亲们(志愿者、博物馆达人、普通观众等)
稿件说明

1、我们希望能了解您的日常工作,来稿可做适当文学处理,例如一定的戏剧冲突、情景设置;2、希望能感受您的思考与态度,能够呈现问题,分享见解;(看似无解,说不准努力的人多了,也就慢慢改变了,谁知道呢?)3、可实名可匿名,我们充分尊重您的隐私。

唯一投稿式:news@hongbowang.net,投稿请注明“一天”。



    关注 弘博网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