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3期【静静秋读】交际语境写作(荣维东)

 

交际语境写作(荣维东)...



交际语境写作
荣维东


【专家简介】

荣维东,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博士,西南大学文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西南大学语文教育研究所所长,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语文教师教育研究中心常务理事。



一、写作和写作教学观

(一)写作是个老大难

作文教学,在我国向来是个“老大难”问题。一提到作文,学生是一不愿意写,二是没内容写,三不会写。教师呢?一是害怕教,二是没法教,三是不去教。

面对写作教学的这些问题,以往我们多从“教学法”方面寻找解决路径,于是各式各样的作文教学方法、流派、名号层出不穷,但是最终总是问题依旧。原因何在呢?

张志公先生在谈到写作教学为什么这么难时曾说:我想这也许跟对待作文这件事有些不对头的看法有关。不大对头的看法必将导致教学中不合适的做法。我们认为:中国写作教学的问题,从根本上是写作观念错误、写作理论僵化、写作知识陈旧。

中外写作教学理论的发展经历了三种范式转换:即从20世纪60年代之前的“文章写作”,到六七十年代开始的“过程写作”,再到当今发展酝酿着的“交际语境写作”。写作教学的三种范式,体现了人类对写作人知的一步步深化。

(二)写作教学的三种范式概述

1.文章写作

“作文”最通常的含义就是“写文章”。从我国古代的“八股文”,到欧美20世纪60年代前的母语写作,以及目前我国的作文教学,都是建立在这种观念之上的。

这种写作观认为:“作文是积字成词,结词成句,积句成段,积段成篇”语言综合训练,在这一观念下的写作教学便采用语言学和文章学知识教写作。它关注“写的结果”,衡文标准主要看“写成的那篇文章”是否“字词正确、文从句顺,结构完整,主题正确”,其核心知识是中心、材料、结构、表达等。但是,这些关于“文章写作”的知识和概念规则,并不能帮助学生学会写作。

实事求是地说,文本中心写作也有其长处:⑴有助于培养学生基本的书面表达能力;⑵能使学生形成一个基本写作规范;⑶有利形成一定的语感和文章图式。但这种写作以需情假感、文字铺排、乱用修辞、展示文采为主要特征,训练的是一种虚假写作能力,而社会生活学习需要的真实写作技能很难得到培养。这显然远离了现代写作教育的本质。

具体来说,文本中心写作的不足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其一,严格控制,没有自由。

作文多采用命题的形式,讲究“审题立意”、“按要求作文”、“代圣人立言”、“思想积极健康向上”,不考虑学生作为写作主体的交际需要。这种写作的整个过程都是在教师直接或间接的控制下完成的,学生没有自由发挥的空间,变成了一种必须应付的差事。

其二,只重形式,不重内容。

这种写作教学以范文阅读和机械模仿为主要特征。写出来的作品,往往内容空洞无物,结构生搬硬套,表达平淡无力,有时甚至写作主题、内容、材料、手法都惊人的相似,千人一面,万口一词,千篇一律,缺乏个性和创造。

其三,只看结果,不问过程。

在整个写作过程中,学生仅仅依靠自己的苦思冥想去“瞎编”,缺乏来自外界如同伴、教师的合作与帮助。学生在写作中出现了问题,在文章的内容、结构和方法方面有不妥之处,教师也只有时候才能发现。一句话,学生一般是得不到及时、准确、具体、有效的指导的。

其四,只看文本,不问情境。

这篇文章是在什么情境下写的,写给谁的,达到什么目的,它的用途是什么,是一概不考虑的。写作脱离了现实生活需要和语言真实表达的基本功能,成为一种无意义的荒谬行为。学生的写作能力自然无法从根本上获得提高。

2.过程写作

一些心理学家,从信息加工的角度,认为写作是信息摄取、储存、加工、转换、输出的过程,是作者的思维活动和问题解决的过程。在此基础上,欧美发起一场声势浩大的“过程写作运动”。“过程写作”由关注“写作结果”转向关注“写作过程”,由关注“写作产品”到关注“写作主体”,由关注“外在结果”到关注写作者的“思维过程”,这就是写作范式的重大转换。

“过程写作”给写作教学提供了一个根据“作者的活动”,而不是根据“最后的产品”教写作的途径,写作因此变成一种“可教可学的步骤和程序”。可是,“过程写作”仍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作者对写作活动目的、功能、意义的感知与体会,仍属于脱离具体语境和现实需要的写作。写作者的欲望动机仍难以真正调动起来,仍不能根本解决“为什么写”的问题。

怎么办?一种崭新的思路出现了:这就是以读者为中心、以交流为目的、重视语境生成功能的写作,我们称之为“交际语境写作”。

3.交际语境写作

语言学习的目的不在于语言符号和意义的机械识记,而在于通过语境学语言,获得真实的语言运用能力。同时,随着社会发展,人的语言交际能力愈加重要。于是,一个关注语言实际运用能力,强调在具体交际活动中学语言的“交际写作法”出现了。

“交际写作”与当今的交往哲学、建构主义、功能语言学、语用学、社会认知理论,情景认知,交际学,传播学等多学科理论是一致的。它们认为:写作是作者与读者之间运用背景知识,基于交际目的,针对具体语境而进行的意义建构和交流活动。基于交际写作观,“读者”不仅仅是文章的被动接受者,而是与作者一起进行交流的积极对话者、意义构建者、文章合作者;作者不仅是信息的发出者,而是一场对话交流的组织者和协调者;“作品”不仅仅是是“写的结果”,而是持续具有交流和传播价值的文本。

二、交际语境:写作教学发展的方向

(一)国内外交际语境写作发展回顾

我国对写作交际功能的关注由来已久。《尚书·尧典》中有“赋诗言志”、“神人以合”的说法。孔子重视写作的社会教化功能。

在现代,朱自清强调写作的“读者意识”,叶圣陶强调作文是“有所为的”。20世纪八九十年代我国写作学勃兴:林可夫(1989,1991,2002)提出的“四体化一律”将写作主体、客体、受体、载体(即人格、题材、读者、成品)进行系统研究。近十年间不少学者如李海林、潘新和、李乾明、蔡伟、林一平、魏小娜、胡根林、郑桂华等强调写作的读者意识、文体意识、目的意识、语体意识、过程写作以及真实写作,都从某个侧面体现出对写作的交际语境要素的关注。


尽管我国写作理论中对交际语境要素有着绵延不绝的关注,但它们都没有真正改变我国“文章写作”理论一统天下的现实。中国几乎95%的写作(作文)论文化与脱不了文章的“四要素”或“八大块”知识,其理论陈旧而缺乏阐释力。这与近二十多年来各相关学科的发展不相称,也明显滞后于国外写作理论发展。

欧美向来重视写作的交际语境功能。

亚里士多德在《雄辩术》中提到交际活动是听话人、说话人、信息内容和形式的交互过程。国外重视写作的修辞语境要素主要包括“三要素说”(读者、作者、信息),“四要素说”(题目、目的、读者、作者),“五要素说”(目的、读者、话题、场合、作者)三种。Wilian E等(1989)首创从作者、对象、话题、目的、语言等建构写作交际模型。

(二)“重表达”与“重交流”:中外写作课程目标的差异

1.“重表达”:我国写作课程目标取向

我国传统的作文向来重“重表达、轻交流”。过去教学大纲强调“能文从字顺的表述自己的意思”,现在的课程标准强调“有创意的表达”,都有着明显的“表达注意”的取向。其实质是“文章写作”观。

2.“重交流”:国外写作课程目标取向

国外写作教育有着比较明显的“重交流”的取向。从写作目的和社会需要出发,培养学生语言交际能力是其母语课程的一贯思想。“写是为了有效的交流”,几乎是美、英、澳、德、日等过写作课程的共同理念。


美国1996年颁布的《国家英语语言艺术课程标准》是如此,美国各州市学区写作课程目标也是如此。马塞诸萨州作文标准中提到“为不同目的和读者写作”。在美国,交际能力被看作核心语文能力,贯穿于各学段的课程标准。

美国也同样重视写作的交际功能。教育和科学部颁发的《英语:5—16岁》文件中对学生写作的要求是:“为多种目的而写作;针对写作目的用适当的方式去组织内容;针对写作目的和与其读者采用合适的文学样式。”2007年新修订的第三学段母语课程标准中提到“作品要和任务目的协调并能引导读者”、“语言风格要和读者、目的、形式统一起来”等。

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州英语课程目标要求学生“了解语言随语境、目的、对象、内容而产生变化,并运用这种知识了解不同的文本需要不同的语言类型,并运用这种知识与写作之中。”

德国与与教学基本原则是“以语言交际为方向和目标”。为了有效的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德国教学界还提出了交际能力的两个标准:一是“交际——实用化”,二为“交际—标准规范化”。

日本的写作目标在“二战”前就规定,除了写“表现自己的文章”(包括日记、感想文等,这类文章以培养个性和创造力为目的)以外,还要写传达社会信息的文章(包括记录、通讯、报告、评论等,这类文章以沟通思想、交流信息为目的)。“二战”后日本的写作教学受美英的影响,对于后一类文章的重视程度在上升。日本把“培养读者意识”作文作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逐级落实。

“重交际”是欧美语言教学的核心理念。皮特·科德在其《应用语言学导论》中指出“语言的社会本质是交际工具”。从国外的课程实践来看,他们从幼儿园起就培养孩子写作的对象意识、目的意识和语体意识。

值得注意的是,存在这样一种现象:在儒文化或华文化圈,多数国家机会都有存在着这种“重表达轻交流”的特征。陈稀曾指出,“为读者而写”体现了国外写作课程教学改革的主流趋势。与美、加、英、日、韩、德等国的语文课程相比,“我国的语文课程为读者而写的观念长期比较单薄,简直可说是空白、缺席。我国香港、澳门、台湾地区乃至新加坡的华文课程标准概莫能外”。

这种“重表达轻交流”的传统是否是由于中华文化基因天生缺陷造成的呢?中国人向来含蓄内敛不善交流,这使得中华文化具有了某种“内向”特征。中国的写作教学目标,应该改变过去那种“内向封闭”弊端,借鉴西方“外向交流”的取向,重拾文化的开放博大包容心态。

在我们看来,上述差异虽有着中华文化的封闭、内向、含蓄的内陆文明的特征,与西方海洋文明、商业文明不同;但国外作文教学中愈来愈重视写作的交际功能,主要不是文化传统的因素,而是因为现代化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愈来愈需要交流能力。

综上所述,所谓“交际语境写作”,是指为达成特定交际目的,针对某个话题、面向明确或潜在的读者,进行的意义建构和交流活动。这种写作一定要针对特点的读者、环境,为实现特定的言语目的,基于生活、工作、学习、心灵的需要才行。

写作的困苦是写作的无目的、无对象,没法揣摩清楚读者的状况和需求。写作的困难主要不是“没的写、不会写”,而是我们写的时候不知道向谁说(写),为什么目的(说)写。

三、交际语境写作教学的基本策略

写作教学要面对学生真实而具体的困难。

(一)学生写作的三大困难。

我国中小学写作面临的问题主要有三个。1.不想写:绝大多数学生对作文不感兴趣;2.没的写:没内容、没素材、没东西可写;3.不会写:没有词句、不会表达、不会构思文章等。

这三个问题,一关乎“为什么写”(即兴趣、动机);二关乎“写什么”(即写作内容);三关乎“怎么写”(即写作技法)。从写作发生学角度看,三者中任何一个问题都影响着写作的顺利进行;同时,三者又有先后主次之分。我们认为,写作教学应该先解决“为什么写”的问题,再解决“写什么”的问题,最后解决“怎么写”的问题。

这些问题是由学生写作的主要矛盾即“学生现有的写作经验”与“这一次写作任务”之间的落差造成的。写作教学要填补“学生现有经验”与“这一次写作任务所需经验”两者之间的落差。这些需要填补的经验、填补的过程、方法、策略等构成了写作教学的核心内容。


具体来说,学生写作的主要问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问题之一:缺失交际语境

过去我们认为,写作就是“文章制作”,这是非常狭隘和片面的。其实,写作同说话一样,是面向明确或潜在的受众表达交流的行为和结果。写作不仅是字词句段篇的制作,实质上是作者和读者之间的对话交流。

写作时,作者总是揣摩并分析读者的需求和已有的知识经验,根据表达意图,选择话题和信息进行交流。在这里,读者、目的、意图等交际语境要素决定着对写作的内容、体裁、语言等一系列的安排。简单地说,就是“语境决定语篇”。

“写作任务语境”包括读者、目的、角色、话题、语言等要素。这些要素一直没有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它们是写作真正重要的“潜在的动机资源”。

写作行为的启动与维持,除一般活动动机外,还需要“写作任务语境”的潜在力量。它其实是一种语境感知、想象、还原、塑造的能力。写作任务情境是写作活动启动、推进、完成的最根本动力。

斯皮维认为写作不仅是书面符号的表达,而是与读者共同完成的一场“意义建构”。她从读者要素出发指出:读者对作者具有重要的启发价值,能成为作者表达创造的有力工具。读者是写作活动最重要的启动者、牵引者、合作者。

问题之二:没有内容可写

学生写作“没内容可写”,原因很多。其中最典型又似是而非的说法是“学生缺乏生活”。的确,写作有一个必要条件:作者必须具备与所写话题相关的生活经验、事实、信息百科知识等。这就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道理。

可是,在这里我们忘了一点:学生真的缺乏生活吗?他们时时刻刻都在“生活”之中啊。家庭、学校、读书以及各种活动都是生活,其中应该有无数的信息、资料、思想可供写,其中任何一点都可以足够写成一篇文章的。

再说,有时活动或直接制造生活的教学方式也并不见效。比如秋游结束了,可很多学生还是写不出作文来,原因何在呢?其实,“注意、激化和转化”才是关键。

文与可画竹之所以能“振笔直遂”、“胸有成竹”,固然是因为他有关于竹子的大量真实信息,但是更关键的是他能将眼中“真实之竹”转化为“胸中之竹”,进而变成了“手中之竹”——写作不仅要有真实的生活,更要有“作者经验了的生活”——即经过作者内心感悟、加工、提炼、重组、再造了的生活。在这里,体验是将直接生活转化为写作内容的“加工厂”或“转化器”。

写作即经验的改造。写的过程是搜集、再现、重组生活经验的过程,也是重新体验、生成、再造生活经验的过程。写的内容就在写的过程之中。

学生没内容可写主要是由于他们“不会转换”造成的,是因为缺乏对生活进行唤醒、激活、体验、加工、转换、再造的能力造成的。因此,写作教学的关键问题是:怎么帮助学生学会将“外在的生活”转化为“内心的生活”,如何让学生“体验生活”并形成了一种“经验了的生活”。换句话说,就是:写作教学要教学生“通过写作”去体验、去分析、去思考、去表达、去交流、去学习、去做事——当他们学会以这种“准写作状态”生活、学习、做事时,写作教学的任务才算完成。

问题之三:不知道怎么写

写作最终当然需要将“经验了的生活”转换为“书面语篇”。这也就是把获得的意义、思想转换为语词、句子、段落、篇章表达呈现出来。写作一般要经过“物—意—文”的三级转换,要顺利实现“从意到文”的转换主要靠语言表达能力。

学生“不会表达”的原因有:字词不会写,句式不会用,缺乏篇章结构样式、表达技巧等。这些都属于学生“语文经验”的缺失,需要通过语文教学和学生自己的读写活动来解决。

以上,我们分析了学生写作面临的三个主要困难。

如何解决这些困难?交际写作是一种可能的路径。

(二)交际写作教学的基本路径

1.分析写作任务的交际语境,启动人的内在言语表达机制

从动机理论看,人的写作动机非常复杂。然而真正直接起作用的是:“这一次写作任务”所面临的“写作交际语境”所触发的认知内驱力。

你的经历,你的作品所代表的自我,以及用于传播书面信息并称之为语码的结构和语言。因此,写作就是一种选择行为。皮特·科德将“交际和意义”连起来思考,认为“交际”产生“选择”,而“选择产生意义”。

例如,我们经常让学生写《给        的一封信》,可如果学生不明了写信的对象及写这信的目的,这信其实是很难写的,硬写的话,只有瞎编,也没意义。而如下命题就大不一样。

一本地公司赞助了你学校一笔钱以资助教育参观。请选择一个你们班级想去的地方,给你的校长写一封信,劝说他同意支付一些钱用于你们的参观。

在这个作文题目中:写作的对象(读者)——写一封信,若干交际语境要素交代得非常具体。当写作者面对这样的作文命题时能够非常清楚的指导:要说(写)什么,怎么说(写)、最后达到什么目的。我们认为这样的写作是具体的、真实的、有意义的表达和交流。正是这种交际语境的真实具体,激发其作者的写作动机,才使得写作交流得以顺利的启动、进行、完成。

教师教作文的时候先要教学生分析、探究、还原、想象这个作文题(任务)的交际语境。这种对写作语境的分析、探究、想象、设计能力就是写作审题能力。审题能力就是去全面而准确的分析、判定写作任务语境要求的能力;构思是寻找并设计出一种恰当的交际样式的能力。一句话,写作能力其实就是一种基于语境的自如恰当交流能力。

2.填补学生生活经验和写作经验,生成写作内容

⑴填补学生的生活经验

首先,可以通过“搞活动”等方式帮助学生获得与写作话题有关的直接生活经验。其次,可以通过阅读等方式,获取与写作话题有关的间接生活经验。另外还有“话题讨论”、“专题阅读”、“资料梳理”、“调查访谈”等。

⑵唤醒学生的生活体验

从理论上讲,学生作为一个不断感知的人,大脑中储存着无限丰富的信息、记忆、感受。任何一个孩子现有的生活经验、情感经历、心理活动等,都足够去写许多篇“作文”了。学生之所以没东西写,不是因为大脑中没东西,而主要是没有学会将多拥有的东西激发出来,并适时适当适时地加工转化为写作内容和材料。

王崧舟的作文课《亲情测试》是指导学生激活生活并进行内容转化的经典案例。这节作文课设计了如下四个环节:①写下五个亲人的名字;②回忆与他们相关的故事;③写一段文字,然后读出来交流;④划去一个人的名字。

这节课中王老师运用情境创设、回忆联想、记叙文交流等手段,帮助学生激活了关于亲情的话题;又通过暗示、渲染、聚焦、放大、情景体验把这个话题具象化、细节化、条理化、情绪化。通过他的教学,学生将过去视而不见、习焉不察的生活转换为新鲜生动的生活故事、浓浓的亲情,进而变成写作内容。当学生以这样一种新的视角和感受,“重新体验一番生活”时,就进入了一种“准写作”的亢奋状态,那些与亲情有关的故事、细节、情感通过课堂交流自然而然地变成了写作素材,写作因而水到渠成。

其实大多数的写作内容,通过想象等手段都是可以生成的。当然如果学生真的想象不到某些生活内容和场景,教师命题时可以避开。中小学写作教学只需些学生已有的熟悉的生活就行了。

⑶教给“生成写作内容”的策略

写作教学要教给学生激发、提取、转化生活的方法策略。如“头脑风暴”、“想象”、“联想”、“摄取”、“发散图”、“思维图”、“列提纲”、“查资料”、“做调查”、“做访谈”、“5W1H”提问等,都是有效地触发、搜索、提取、转化、生成、组织其生活经验的有效写作策略。

3.弥补语文经验的不足,训练语言表达技能

所谓“语文经验”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所积累的范文、语感、语识、语式、措辞以及其他语言表达的经验。这些语文经验的缺乏,表现在学生作文中是不能准确连贯自如地表达,不能实现“意—言”之间高效自如的转换。

解决学生语文经验缺乏即“不会表达”的问题的关键途径有如下几点:

⑴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研究表明,学生整体的写作水平语言技能水平相关。在语言表达训练过程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处理好“语言形式”和“交际语境”之间的关系。语篇是语境的产物,衡量语篇表达是否正确、恰当、精妙,要以是否与交际语境交相辉映为标准。

⑵训练问题思维能力

写作是一种书面语篇构造,是有一定样式的。在认知心理学视域下,文体可以解释为一种“文章图式”,这是围绕某一个主题组织起来的信息的表征和贮存方式。文体其实就是人们读解和创作文章的信息模式和认知图式。

⑶培养语篇构造能力

写作的“语篇营构”环节主要围绕“写作是特定交际环境所孕育的具体的语篇”这一原理展开,最终落实在这一语篇的“赋形”即主题、材料、结构、语言的呈现上。如果阅读是由语篇到语境的意义获得过程,那么写作就是一个通过写的语境分析,了解写作任务的“认知语境”,最后通过字词句段篇的排列建构出“语篇成品”的过程。实践证明,在构造鱼片过程中,利用“簇型图”、“比较和对比图”、“环形结构图”、“鱼骨图”、“框架互动图”、“蜘蛛图”、“新闻倒金字塔”等帮助学生展开思考,搭建思维框架,有利于形成学生的文体感、文章图示认知和建构能力。



【问题研讨】

“交际语境写作”理论对于我国写作课程与教学究竟具有怎样的理论和实际意义呢?你是否认同下列我们对这一写作理论的主要观点和作用所做的梳理?

1.它主要是针对写作教学中存在着“不愿写,没的写,不会写”等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2.它赋予写作活动充分而具体真实的言语动机,有效解决“学生不愿写”的问题。语境要素如话题、读者、目的的交互作用就是最重要的动机源泉。

3.它能有效解决写作过程中的思维和内容创生问题,解决“没的写”的问题。因为语境要素之间的对话过程就是内容的生成过程。这种对话交流过程就是写作内容、材料产生的过程。

4.它能有效解决“怎么表达”的问题。因为只有符合具体语境的表达才是对的、好的、得体的。这就可以克服滥用文采的虚假表达现象。

5.它对“生活写作”、“跨课程写作”、“探究写作”、“创造写作”、“基于内容的写作”具有理论指导意义。因为这些写作都是具有交际语境中的习作。

6.它可以解决困扰我们的应试写作问题。在命题时,只要加入具体的交际语境条件的限制,就可以克服“宿构作文”、“假话作文”“文艺腔作文”、“小文人语篇”等作文教学的问题。

总之,基于交际语境的写作有利于培养学生真实多样的语言运用能力和交流技能。这种写作教学要尽可能还原或营造真实、具体的语境,倡导在“真实世界中写作”、“在真实学习中写作”,“在具体的的应用中写作”。“交际语境写作”所需要和所培养的正是当代全球化、信息化、联通化时代工作生活学习所必需的传播交流技能。

基于此,我们说,“交际语境写作”,是解决我国写作教学问题的科学理论,是我国写作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发展方向。



【资源链接】

  1. 郑建周,交际写作教学论[J].语文学刊,2008(2)
  2. 荣维东,谈写作课程的三大范式[J].课程·教材·教法,2010(5)
  3. 魏小娜,国外“真是写作”的研究及启示[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0(8)
  4. 叶黎明.“真实写作”是中学写作教学的出路吗?[J].语文学习,2005(11)

【说明】
文章出自王荣生主编,邓彤执行主编的《写作教学教什么》,有删节。


    关注 周凌语文工作室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