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闹!方大炭素60亿理财方案才被否,方大特钢又豪掷28亿

 

继方大炭素60亿巨额理财方案后,方大特钢又拟以28亿元购买理财产品。值得注意的是,方大特钢和方大炭素实控人均是方威。今日方大特钢的28亿理财方案是否会重蹈覆辙,像方大炭素的提案一样无疾而终?...

继方大炭素60亿巨额理财方案后,方大特钢又拟以28亿元购买理财产品。

值得注意的是,方大特钢和方大炭素实控人均是方威。一周前方大炭素抛出60亿理财方案3日后被大股东否决,随后公司火速变更经营范围,新增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业务。今日方大特钢的28亿理财方案是否会重蹈覆辙,像方大炭素的提案一样无疾而终?

买理财产品目的不一,大部分是为了提高资金效率,获取更大经济收益;但也有部分公司是为了让外界觉得其‘不缺钱’,以便开展日后的业务;甚至有上市公司,是为了吸引投资者的眼球炒作股价。

方大炭素60亿理财方案“流产”,方大特钢何去何从

8月18日,方大特钢发布公告表示,董事会同意公司使用总计不超过28亿元额度的自有闲置资金进行结构性存款及购买银行等金融机构保本理财产品。

方大特钢2017年一季报数据显示,其未分配利润仅11.25亿,盈余公积金4.01亿,资本公积金4625.18万,负债合计61.15亿。今日,方大特钢光理财方案一笔就抛出28亿巨款,这难免让人怀疑其财报中是否有在隐晦暗示盈利数据。

和方大特钢相似的还有方大炭素。8月13日,方大炭素抛出60亿理财计划。根据一季度财报数据显示,其未分配利润22.48亿,盈余公积金2.58亿,资本公积金16.71亿,负债合计18.91亿。随后,这笔理财提案遭上交所问询。

方大炭素14日回复称,公司用于理财的资金均为公司自有资金。

8月16日,方大炭素发布公告称,其60亿理财议案遭大股东否决。大股东认为对于委托理财政策的制定,要坚持稳健、审慎的原则,根据公司实际情况进行相应的决策,科学制定委托理财的额度,金额不宜过大。

受石墨电极价格波动影响,方大炭素今年利润大增。其7月份单月净利润高达4.3亿,2017年半年度净利润同比增幅高达2647%。

有意思的是,否决60亿理财的议案后,方大炭素立即在董事会临时会议上变更公司经营范围,添加了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业务, 其经营范围变更后业务范围包括:石墨及炭素新材料的研制、科技研发、技术推广、生产加工、批发零售;碳纤维、特种炭制品、高纯石墨制品、炭炭复合材料、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研制、科技研发、技术推广、生产加工、批发零售等。

从新业务范围来看,方大炭素变更公司经营范围大有全面布局产业链的意味。

根据《中国冶金报》8月18日报道,方大炭素董事长杨光表示,未来10年将是方大炭素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方大炭素将向着加强产业发展和提高产品科技含量的目标前进。方大炭素力争在核用炭材料研发、石墨烯积累研究、高耐蚀炭砖研发、大规格电极质量提升、高端锂离子负极材料研发等领域取得突破,将方大炭素打造成复合型炭素制品研发和生产基地

方大炭素的巨额理财方案结局已明了,但值得投资者注意的是,假若方大特钢的28亿理财提案也同样被股东大会否决,那么其接下来的动作便值得玩味:究竟是要用于为公司外延并购铺路,还是想效仿中国神华进行巨额分红进而回馈投资者?

上市公司理财频现,舆论喜忧参半

上市公司利用闲置资金理财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方大炭素和方大特钢当然不是第一个,也不会是最后一个。

据同花顺统计数据显示,2017年以来已有826家上市公司参与购买理财产品,累计规模达7429.8亿元,参与上市公司数量、购买理财产品数量、购买理财产品规模较去年同期分别增长约34.7%、11%和36.8%。

2016年全年,共有779家上市公司购买理财产品,累计购买规模7807亿元。相比之下,2017年半年时间,上市公司买理财的规模已接近2016年全年。

一般而言,上市公司理财的出发点都是为了提高资金效率,获取更大经济收益,这本是无可厚非的行为。但随着上市公司认购巨额理财产品现象频繁出现,市场上也出现了一些质疑的声音。

有业内人士认为,上市公司热衷理财,这将可能在某程度上加剧市场“脱实向虚”的风险。

相关数据显示,部分公司的理财收益已经超过其主营业务利润。

以深大通为例,2017年3月15日,深大通投资6亿元购买理财产品,6月14日到期后其获得606万元收益。值得注意的是,这一收益已经超过公司2011年至2015年每个年度的净利润。鉴于理财投资回报喜人,今年6月,深大通再度加码理财产品,其公告称,经董事会同意,公司购买理财产品累计额度不超过30亿元。

关于“脱实向虚”风险,中国上市公司舆情中心认为,“如何充分利用好这部分巨额闲置资金,并逐渐引导回实体经济”是上市公司作为资本市场其中之一的重要主体而必须考虑的一个问题。同时,对于如此庞大的资金群,亦需要市场规范和引导以避免出现不良行为和不良影响;此外亦须多鼓励上市公司回购股份等行为,有利于降低市场进一步“脱实向虚”风险,尽可能减少市场中的利益输送问题。

也有媒体认为,上市公司理财或是庄家割韭菜的新花招。

《投资快报》还刊文表示,上市公司通过理财,将钱流入到第三方的资金池,跟第三方暗中合谋,再进行层层加杠杆,将资金输送到一个看上去毫无关联的第四方,第四方再在二级市场拉升上市公司的股价。经过复杂的角色交换脱媒之后,不少上市公司理财真正的目的是逃避了监管,坐庄自家股票,形成人造牛股的假象,坐等韭菜上钩。

除此之外,上市公司理财或还逐渐演变成一种炫富的营销行为。

《投资者报》援引上海某中型私募基金总经理表示,买理财产品并不代表上市公司有钱,很多公司买的理财都是几天或者几个月的,钱有可能来自募集闲置资金,也有可能是上市公司通过资管计划等渠道从二级市场募集来的‘自有资金’。上市公司买的理财产品越多,其实心理是要让外界觉得其‘不缺钱’,然后更方便开展日后的业务。

虽然这种想法只是一家之言,但其存在一定的合理性。

以方大炭素的60亿元理财提案为例,就有舆论认为它是在打广告。

《北京商报》有专栏文章认为,方大炭素的60亿理财提案,或许是为了吸引投资者的眼球,让大家充分认识到公司股票的价值和高含金量,而大股东和上市公司自始至终就没有想去购买60亿元的理财产品,这更像是一次成功的营销行为,而且还不用支付广告费。
「 精彩回顾 」
《 监管层出手了 万能险A股持仓将受影响?》
《 徐翔的“私人订制”:庭审纪要中披露的徐氏操盘法 》


每日股市热点都在这里

专业资讯 | 晨间梳理 | 随身可听  

微信勾搭小助理:cailianpress
商务合作:

上海:13262550281

北京:18515503093
长按二维码

下载新版APP
长按识别左边二维码关注我们


    关注 财联社晚间内参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