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余杂谈】展览导向下的新馆阁现象

 

当书法热如夏天的高温一浪高过一浪时,每一个书法爱好者都应该沉潜身心,与古为徒,努力探求书法的真谛!...

再不点蓝字关注,机会就要飞走了哦
我喜欢轻松地谈书法,书法毕竟是闲雅的艺术,闲暇之时择一静处,或书斋或茶舍,同道好友三五围坐,清茶淡酒,没有话由,漫无边际,兴之所至画地划空,徜徉在艺术氛围中,惬意莫名。
一直以为古淡天真,闲雅适意,感于时感于事,用情于笔墨之间,胸次开豁,游艺游心是书法的最高境界。当书法的象牙塔被冲击得支离破碎时,再谈这些只能是痴人说梦了。任何艺术都要适应时代,与时俱进。八十年代以来书法热渐起,一浪高过一浪,“旧时王谢堂前燕,进入寻常百姓家”,参与者工、商、学、农各个行业都有,空前繁荣。艺术走向平民化,大众化,这肯定是好事。就象国球——乒乓球,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参与习练的人多,必然会走出一些天赋极佳者,促进提升这一事业,在专业上有所突破,或超迈古人,或去古开今。但书法圈走过三十年的繁荣,可谓名家辈出,精英流转,能沉潜为大家者凤毛麟角,大多是流星一现,各领风骚三五年,究其原因,并非书法已经过时,也并非当代乏人。我想主要根源是倡导、引领的缺失,导致意识形态的扭曲。对书法内涵的认识不足和曲解,让书法变成速食文化。市场化的运作使人们对书法作品的认识和价值观倾斜,展览的泛滥,使人们变得急躁、敏感,凡此种种,因果相延,影响着一代一代书法学习和爱好者的健康发展,值得深思。
书法展览无疑是推广、宣传书法艺术的重要形式,也是书法融入现代社会的重要途径,但同时展览也是一把双刃剑。国展、省展、单项展、兰亭展、地域书展、群体展、师生展,几十年的展览搞过来,挖空心思,名目繁多,繁荣的背后也带来了书法发展的困惑,展览成了评判书法的唯一标准,入展,获奖成了书法人追求的重要目标,如此往复,展览成了书法的导向——风向标。纵观历年来的展览,早期的流行书风,后起的王铎、傅山明清调,二王、孙过庭小草书风,章草风,都有展览的推助。艺术一旦失去自我,一味盲从必然会走向浅薄,艺术也将失去感人的动力失去内在的激情。尽管使用染、接、拼各种手段,也只能是去古甚远。东施效颦,精神气质的缺失,必然导致艺术生命力的暗淡。当书家的艺术理念和价值判断为展览左右以后,眼、心、手必然在指挥棒下起伏。一曲将罢,一曲又起,迷失在光怪陆离之中。
艺术的本质是情感驱使下的个性自觉。没有个性,一味盲从跟风,徒有躯壳,没有内核,不是真正的作品,书法学习是需要技道双修的。笔墨技法固然重要,但只是艺术语言的积淀。学识,修养,情感才是蓬勃的动力。把技与道割裂开,以技法训练为最终目的,必然导致书法作品的馆阁化,走向媚俗。
馆阁体因皇家的喜好、推崇而兴盛,以乌、光、齐为审美的唯一标准,千人一面,陈陈相因。明代沈度,书法风格秀润华美,正雅圆润,为成祖朱棣赏识。清康熙时圣祖酷爱董其昌书法,乾隆时,高宗又推崇赵孟頫书法。他们的书法规整圆融,有中和之美。上层的喜好推崇,必然使下面争相效仿,积习成弊,了无生气。清洪亮吉《北江诗话》云:“今楷书之匀圆丰满者,谓之馆阁体,类皆千手雷同。”清周星莲《临池管见》:“自贴括之习成,字法遂别为一体,土龙木偶,毫无意趣。”馆阁体历来为书家所贬斥。理性地说,沈度、赵孟頫、董其昌都是书法史上卓有成就的大家,其作品笔墨技巧和精神内涵都有可称道之处,但在上层指挥棒的指导、号令下,仿效成风,致人口舌,真是莫名的冤枉。罪魁祸首是指挥棒和跟风者,不能把指责的矛头指向他们。白石老人有句话叫“学我者生,似我者死”,学习借鉴古人先贤的方法和精神,化而开去形成自我,这是科学的学习方法。没有辨识和理解的学习,虽然十日一笔,数月丸墨,也只能流于表层。古人于绘画中有这样的论述:“四体妍蚩本无关乎妙处,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笔墨只有灵魂的衬托才能升华。
馆阁体的主要问题在于趋同,规整和重复,展览引导下的馆阁体表面上看与传统的馆阁体有区别,但剥离其形形色色的外表,其内涵是空洞的。究其根源是展览的导向,再细的分析,是展览体制下被歪曲的书法教学传承体系,意识和价值判断体系,创作和思维体系,也是整个书法的大系统,大环境问题。要避免书法学习走入歧途,我们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引起重视:
一、技法与文化内涵并重,提高整体修养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各种科技手段介入书法学习中,学习资源和学习渠道的丰富使书法学习变得便捷,这就要求学习者具有理性的辨识能力,科学正确地规划好自己的学习道路。最好选择名师,接受指导并做出规划,而不要追着名师随波逐流,随着展览的导向去模仿评委、获奖、入展者,应该沉潜身心,与古为徒,去经典中讨生活。学院派书法的教学引入了高科技的手段,在传统技法的研究上更加细致准确,这些积极的东西可以接收,在技法学习的同时一定要重视自身文化修养的提高,做到学有所养,内在有所支撑。
二、树立正确的学习观、价值观
判断体系是行动的规尺,书法文化传承千年,有动人的外在和深厚的内涵,从古到今,一代一代的书法人在书法的道路上不懈追求,是书法自身的魅力让人痴迷。传统文化的魅力是温和动人的,我们应该更加理性,不要迷失在现代展览的缤纷陆离中,为展览所左右,把入展获奖作为评判书法的标准,一味地追求展厅效应,一味地迎合评委,要挡得住诱惑。一旦入展获奖确实身价倍增,但你的作品是否能经得起历史的淘择,你的艺术之路是否能走的更远比入展获奖更加重要。
三、要与时俱进,也要独善其身
艺术当随时代与时俱进,这是艺术发展繁荣的根本法则。书法在当代确实得到了空前的发展,目前存在的问题,想来也是发展的必然,在今后的发展中也会得到解决和改善。但作为个人来说,我们不能坐以待毙,随波逐流,应当有清醒的认识。既然爱好书法,何不沉下心来,去探求书法的真谛,既然喜欢书法,为何要把书法作为工具趋名逐利?

馆阁体是为了适应科考,新馆阁体是为了适应展赛,说现代书法流于馆阁化虽然有些牵强,但其实质有相同之处,都是趋于功利,在利益的驱使下,人的意志力是脆弱的。设计筹划展览的初衷或许是健康的,积极的,一旦勾兑利益就会变味。单从教学方面来说,教学是阳光事业,教与学的互动促成了文化艺术的传承与发展,当教学的方向、学习的目标被利益异化以后,很可能把阳光事业变成阳光下的“罪恶”。每一次展赛公告发出,接踵而来的是铺天盖地的招生、培训信息,大咖名流粉墨登场,理事、评委、教授、获奖专业户闪光的头衔,完美的策划、包装,少则三五天,多则十天半月,大师执鞭,点石成金,保你登科及第。教学的过程也被异化为营销秘笈,兜售灵丹妙药,熙熙攘攘为利而来,为利而去,错误的意识在不断强化中被逐渐认可。当你走进展厅的时候,震撼你的已不是作品本身的艺术感染力,以及沉潜于作品中的创作灵魂,而是炫目的制作和犹如生产线一样的雷同。



说书法学习和创作走向馆阁化的趋向或许有些片面,但这种现象确实在书法圈存在和流行。所以作为一个真正的书法爱好者,应当做到识辨、明理,走一条正确的书法学习之路。

往期回顾:

1、【八面来风】遥想雪霁萧关夜

2、【行余杂谈】手抄《心经》是一种安定人心的力量

3、【书林缀叶】读《傅山全书》札记

4、  [行余推荐] 相信美好 遇见美好

5、【八面来风】如如不动

6、【八面来风】乡村记忆之最幸福的人

7、【名家论坛】老寇说事

8、【行余视角】书法批评:要拒绝成为商业利益的附庸

9、【行余书馆】谈书法学习中的起笔意识                ——以生命之力注于笔端

10、【行余推荐】沉潜生活 激扬文字

责任编辑:权丽萍

校        对:梁艳忠

审        核:武文峰

图片来源:网    络


    关注 行余书社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