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应对不可知的未来?我5年前上了一门神奇的课……

 

随时准备抛弃“预设”和套路,拥抱不确定...

这是奴隶社会的第 1108 篇文章




题图:来自 the emotion machine

作者:林晅,500强外企经理人,职场作者。新书《光速成长——职场的正确打开方式》全网上市,本文来自公众号:小A的职场故事( ID: xiaoa_story )

一诺写在前面:

昨天发了我和颜宁的文章:我和颜宁这些年…,其实有一个人近距离见证了我和颜宁这些年的成长的“神秘人物”,他是我们本科时候的辅导员,博士毕业后在伯克利做博士后,后来在耶鲁大学做助理教授。然后也做了一个不算寻常的决定,回到清华。他就是现在是清华生命科学院的院长王宏伟。

今晚8点,我和宏伟将在学堂在线有一场对话,聊聊人生有没有“最好”的选择。会分享下我们人生的那些关键选择、选择背后的思维方式、以及给年轻朋友的一点建议,感兴趣的朋友点“阅读原文”,即可观看直播。

作者正文:

时隔 5 年,我报了 improv 即兴表演班,每个周日下午顶着炎炎烈日去上课。

我以为一切会很轻松好玩,但这次上课我发现5年前的两个月练习几乎都白做了 — 大家围成一圈,当轮到我说话时,我又变成了那个钝钝笨拙的女生,紧张又不知所措。

谁能相信,5 年前在英文 improv show 的课上,我曾被老师叫作 add-on queen 呢。

一、即兴表演怎么玩?

Improv,是 improvisation 的缩写,意为即兴创作,improv show就是即兴表演。

即兴表演顾名思义,就是舞台上表演的一切都是没有剧本的,完全是由演员们根据台下观众随机给的主题词即兴创作的。

创作形式也许是一个完整的故事,或者干脆是一系列独立的场景短剧组成。没有什么太多舞台道具,常见的也许就舞台上摆的几把椅子。

常见的即兴表演课堂,来自 thoughtco
故事情节主要用语言或者身体语言比划告诉观众现在发生的情景,所以表演的时候基本靠丰富的想象力。观众“看”的时候,也是对想象力的考验。

国外不少喜剧演员在演艺生涯开始前,都从事过即兴表演。当年暑期学校,老师领着我们去纽约的一个剧场看演出排了好久的队,也可以看出 improv 在当地也比较受欢迎。

二、第一课教会我:先做了再说

说起第一次接触 improv ,是 5 年前的夏天在耶鲁上暑期学校。口语课的第一节课,老师就开门见山,语言等级分班的话咱们班水平比较高,所以我们要练习六周的即兴表演,最后结课的时候要当众表演。

表演?!还是即兴的?!还是最后要上台露脸的那种?!然后还是即兴的?!有一种深深的无力感。看着其他几个小伙伴,果然不负所望,大家都是一个表情,看来这点外国同学和我们并没有什么不同。

第一节课老师基本把时间只花在了一件事上,就是怂恿大家上台。上台做点儿什么,无论什么都好,比如假装切菜,或者是坐着读书,走来走去等人,总之就是上台,然后做点儿什么。

没有人愿意上去,总觉得没有什么具体的想法和思路就上去,多傻呀,而且说实在的,谁都没看过 improv show,压根不知道该怎么演,心里没谱。

老师也不肯多解释到底应该怎么演,没有任何理论基础作为铺垫,只是说,先上台,上台就知道下一步怎么做了。

僵持了半天,我都替老师尴尬,就硬着头皮上台了。老师很满意,开始撺掇第二个人上台,第二个人上台之后,总得说点儿什么吧,两个人进行了一些“哎你在看什么书啊” “我也在看这本书” 之类这种没话找话。

但好歹,这一个场景算是完成了。经历几次之后,大家都放开了一些,能主动表演一些比较有意思的场景,比如打电话、做头发、试衣间、公共洗手间里发生的故事。

所以 improv show 学到的第一课,先做了再说,做了就知道了,比任何恐惧和不靠谱的想象都来得直接,更早进入状态。Do something first.

三、随时准备抛弃“预设”和套路,拥抱不确定

Improv 是一种特别锻炼人的想象力、反应能力的活动,因为最重要的原则是 "yes, and..."(是的,而且......),意味着你要无条件地承认队友所说的话。

来自 Top Hollywood Acting Coach
无论你之前预想了一个什么样的场景,但队友给出了和你想象不同的场景,就必须要按照给出的事实找出合理解释并演下去。

比如说你自认为是在散步,小伙伴上来打招呼,“哟,您在遛狗呢”,你不能说“不,我没养狗”,而是只能接着话茬说,“对啊,你看我养的这萨摩可爱不?”

不仅是一个人已经构建了的语言事实要回应 “yes, and...”,一个物体如果被一个队友“创造”出来了,其他人也要予以承认。

比如一个人最开始就描述或是表演出来,房间的中间有个镜子,地上有块香蕉皮,那第二个人上台就要尊重这种事实,经过镜子的时候照一下,踩到香蕉皮的时候要摔跤。

这样每个人在之前已经承认了的事实上加一部分新的信息,无论说得再怎么荒唐可笑(毕竟有的时候是脱口而出不经思考),下一个队友都要承认并且在此基础上继续添砖加瓦,这样一个故事的雏形很快就会搭建起来了,无意中也就创造出了一些笑料。

刚接触 improv 的时候,其实最难的就是这点。因为也许你心里预设了一个场景,希望照着那样演下去,但你永远无法预测别人会怎么说怎么做,哪怕有了一定默契,任意一句话就能推翻之前既定的脚本。

再比如这个场景:

我送给队友一条项链,脑子里预设的两人角色是母女,我把这条项链当作礼物送给长大成人的女儿。表演给她戴上,没有语言说明。

但如果队友接过来说,“亲爱的你真好,我想要这条项链很久了,谢谢你送给我。”很显然,她设定的角色是情侣。

那我这时候就不能按照我之前的想法演母女,而要遵循 “yes, and...” 的原则,承认对方给出的事实,立马接上说,“那当然,今天是我们的 10 周年结婚纪念日,这是给你的礼物”。

我在这里又加入了一条事实,那刚才如果对方设定的角色是情侣,这一次要根据我给定的信息 — 我们是夫妻,继续演下去。

不要设置预判,会得到更多惊喜。当你有预判的时候,一切都会走向熟悉的套路,而难以走出熟悉的安全区。

四、先说 Yes,然后创意就来了

今年这次上课,老师讲了个故事,当年皮克斯做《玩具总动员》的时候,创意人员在思考玩具角色,有一个人提出要加一只泰迪熊,其他的人员并没有用俗套这个理由否决,而是接受这个想法,继续想,这是一只怎样的熊?

又有一个人说做一只紫色的泰迪熊,没有人追问为什么不是传统棕色的泰迪熊而是紫色的?下一位发言的人在此之上又补充可能这只熊比较易怒,性格阴险。最后动画片得以塑造了一个很特别的角色。

来自 Gizmodo.com
这其实就是创意产生的一种过程。大家在队友的基础之上加工,会迸发出新的想法,到达一个大家未曾来到的地方。

联想到我们平时工作中,比如 brainstorming ,当别人提出了一个想法,我们很容易找到 100 个拒绝的理由,却不愿意顺着这个想法去做一些加法。实际上就失去了一些创新的机会。

在达成永远承认对方的正确性的基础之上,每个人都可以贡献自己的想象力,这样的合作效率很高,没有互相推搡,保持开放式的心态,把故事无限地接下去。Yes, and... 的开放式心态,是学到的第二课。

五、观察联系,学会支持队友

正是因此,improv 很有挑战性,特别锻炼人的反应和联想能力。你在台上的时候,永远不知道下一步这个场景会去到哪里。

这也是 improv 的魅力所在 —活在当下这一刻。

说起来容易,实际练习中,我们花了很多时间练习和自己说 no 的本能对抗。

试着不去想象接下来的场景是什么样的,不去做预判,让身体和大脑迅速适应失控的状态,绞尽脑汁为队友正在讲述、表演的故事添油加醋,找理由去解释发生的这一切,无条件支持队友。这步叫作 justify 。

比如至今印象最深的课堂上练习的一幕:

一美女在不停地试衣服,时不时地问她老公,“这个好喜欢,买不买?”男生霸气地回答买。

“那这件呢,这件好贵啊买了我们就要破产了。”男生照旧回答买。“天哪,还有这件,太漂亮了,但是这件更贵,买了我们就得抵押房子了。”男生还是表示买。

这个时候故事就难以继续了,另外一个台下的同学灵机一动上台站到边上,“打电话”给这个男生,“先生,我是您的律师,您之前委托我们起草的离婚协议书已经准备好了。”

所以这一切都有了相对合理的解释。这一幕结束。这种称之为 add-on ,我正是因为总充当这种角色解围,被老师叫做 add-on queen 。

这一点其实很能提升团队协作能力,所以其实有一些公司会采用一些即兴表演的练习来做团队培训。

比如这次上课有一个练习是“一棵树”。一棵树在那里,每一组的四五位同学需要轮流上去加一些角色。刚开始的时候,大家加的角色都不相关,比如一只猴子,一只蜜蜂,一只鸟,这些角色之间是孤立的。

但练习中要求我们每一个人的角色都需要和前面的角色产生联系,用来叠加信息,推动故事进展,形成一个整体的场景。

所以后来每位同学在做的时候,就要考虑前面已经给定的事实,找到角色之间的联系。

比如有一位同学跑到树下坐着,表演自己是牛顿,就有另一位同学跑上去说是掉下来的一颗苹果。

有同学坐在树下,说自己是张爱玲,那另一位跑上去说我是胡兰成,之后第三位同学跑去躺在地上,说我是一本书 —《色戒》,第四位同学灵机一动:我是广电总局的。

这样的叠加,是观察角色之间的联系,做的有效叠加,推进故事。所以其实这种考虑问题的习惯也能帮助我们提升找到事物之间联系的能力。

观察联系,找理由 justify,学会支持队友,这是学到的第三课。

六、跳出舒适区,受益的是自己

时隔 5 年,我也离开校园工作好几年了。

想起 improv ,虽然在第一节课时觉得很头大,但没想到这么多年过去,那个夏天所有的记忆都褪色了,但这一段在时光里却愈发熠熠生辉。

我总是能在不同场合不同情境下,想起那些关于 improv 的规则。

比如团队之间的协作赢得别人信任;比如对老板说 "yes, and..." 然后再想有没有一些聪明的方法;比如挑战一些自己以前没有想过的事情。每次都从不同角度一层又一层地加深对 improv 的领悟。

当年的暑期课程,六周将近 30 来次课,我们每天都在练习表演,每一次因为都是即兴的,每一天的表演都不一样,发生过无数好玩的段子和神 add-on(神补刀),很可惜大部分都忘记了。

最终记得的除了以上几条基础规则,还有那次老师带我们去纽约看了场真正的 improv show 回来,大半夜几个人在火车上兴奋地讨论,老师缓缓总结的一番话:

“永远不要给自己预设很多条条框框,六周前,你们之间没人相信你们几个人能撑起一场英文的 improv show。你,”他指着我说,“你觉得你是个内敛的人,适合做幕后,但被逼着做这件事的时候,你也能很投入,还很擅长 add-on 。”

我记得毕业求职进入这家公司面试的时候,面试官问,有没有过克服困难最后成功的例子,我就手舞足蹈地和他讲起当年的 improv show,似乎在一堆学生活动还有实习经历的例子中,这个故事更加打动他。

所以,这段经历真的是某种程度上影响了我的人生轨迹。庆幸有过这样一段特别棒的人生体验,让我发现了另一个自己。
-  END  -
推荐阅读 
会冲浪的诸葛亮
华章:如何选择?
2016,不优雅地去生活
很难说服别人?因为没用这个套路!
李一诺:我不是女神,世界可笑又怎样?
你读到的只是冰山一角,读经典老文章,点击菜单或发送 m 至后台。

点击阅读原文加入「诺言」社区,一诺把看到的世界讲给你听。

有感悟想和大家分享,

请给邮箱 nlsh88@163.com 投稿吧。

欢迎转发分享,未经作者授权不欢迎其它公众号转载。


    关注 奴隶社会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