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谈王珮瑜:为什么这群一心想进哈佛的学子,会突然迷上这门国粹?

 

与京剧余派第四代传人王珮瑜,聊一聊艺术教育。...



点  她是“新中国成立后培养的第一位女老生”;她在《奇葩大会》上用一句“八月十五月光明”PK掉蔡康永;她在喜马拉雅开设节目《京剧也可以很好玩》;她就是京剧余派第四代传人王珮瑜。作为京剧的传承人和传播者,在上周的哈佛峰会上,她以讲师的身份,让一群立志进入常春藤名校的学生们,爱上国粹艺术。在她看来,这个时代,不是让所有孩子都去唱京剧,而能沉得下心接受京剧这样一种慢而深厚的艺术形式,这样的孩子更稳重,更有独立思考的能力。
文 | 孙鲁妮    编辑丨李臻
照片由活动方和受采访者提供
最近,有这样一位身影走进了主流媒体与观众的视野。

她是京剧余(余叔岩)派的第四代传人,她被人称为“小孟小冬”,她让更多的年轻人开始关注京剧这一传统艺术形式,她“扮相俊秀,演唱古朴隽永”。她,就是——王珮瑜,人称瑜老板。

外滩君早就对这样一位人物大感好奇,但没想到和瑜老板的碰面却发生在哈佛大学中美学生领袖峰会(简称哈佛峰会)上。炎炎夏日,王珮瑜一身休闲装扮,以讲师的身份,对着台下这群立志进入常春藤名校的学生们,谈起了这门国粹。

王珮瑜在哈佛峰会上演讲
这个时代需要大艺术家,也需要大鉴赏家


相信很多人都曾经被瑜老板在《奇葩大会》上的“惊提、怒沉、喜展眉”,与一句瞬间把蔡康永PK掉的“八月十五月光明”惊艳到。发现就如她在喜马拉雅FM开设的节目标题一样:京剧也可以很好玩。但提起学京剧,很多人还是会望而生畏,毕竟在京剧演员们一招一式的背后,都是数十年如一日的苦功夫。

所以,当主持人问道“有谁想学京剧”时,坐在台下的300余名学生中只有两个举手。面对此情此景,王珮瑜一点也不惊讶,以她一如往常的从容,说道,“没事,不用举手。唱戏并不容易,我做的所有努力也都不是为了让唱戏的多过于看戏的。但是,我还是觉得,我们这个时代需要大艺术家,也需要大鉴赏家。”

在王珮瑜看来,京剧是属于我们国家自己的一种文化奢侈品。正如她常说的,这世界上有两种人,一种是喜欢京剧的人,一种是还不知道自己喜欢京剧的人。



在哈佛峰会上,台下坐着的都是非常优秀的学生。在会后与外滩君的交谈中,王珮瑜谈到,像这种很优秀的孩子,他们的家庭对于他们的成长,特别是教育上面的投入是非常大的。但这种投入不应该仅仅停留在接受知识、拓宽眼界的层面,还需要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就是让这些小孩接触到艺术。

艺术的熏陶能够滋养人心,启迪灵魂。她希望能有更多的孩子在压力非常大的时候、在快速往前跑的时候,可以静下心来听听古典乐,听听交响乐,听听中国的戏曲,听听京剧,听听昆曲。这时候,她认为孩子“内心的感觉是不一样的”。

在瑜老板眼里,与其他的孩子相比,能沉得下心接受得了京剧这样一种慢而深厚的艺术形式的孩子,会更稳重,更有独立思考的能力。

因为像戏曲走到今天,变成了相对来说比较小众的艺术形式。但会听戏的小孩,就如同那些说会听诗词的小孩,那些能静得下心练习书法的孩子,或者说会学习古琴、学习比较高难的乐器的孩子一样,更能沉稳得下来。因为“毕竟难嘛。”相较于那些学起来很快的技能,就不会有这种克服欣赏困难的过程。因而,这些孩子们就会拥有比较难得的鉴赏能力,有了我们所说的审美情趣。

但王珮瑜还是希望,尽可能让更多的人有机会亲近京剧。知道这是我们自己的国粹,是非常美好的东西。然后,当更多的学生、更多的年轻人能够开始走进剧场、开始学戏、开始听戏、开始看戏,时间久了,他们自己就会开始有判断。
是传承者,也是传播者
幸运的是,在瑜老板的影响下,如今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用自己的方式,成为了这个时代的“票友”。

他们愿意走进京剧的传统剧场里,可能手上拿着灯牌,上面写着“瑜老板,我爱你”,在头上戴着鱼形的发箍。

这种表达在传统的戏剧剧场里是不可想象的。但是我们可以看到时代在变,戏曲作为一种民族传统艺术也跟着这种脚步,不停地一边引导,一边等待。



王珮瑜的粉丝群体来自全国各地,他们有的会为了看她的演出订四个地方的机票,同样的戏看八场。这其实可以看出戏曲的粉丝变得不再只是一些老戏迷,不再是这个圈子里的欣赏和消费习惯。大家更多地开始像追星,开始像喜欢偶像一样,来喜欢京剧这种传统艺术形式。

在王珮瑜看来,这是她过往二十年累积的一次“爆发”。

她说,“我这么多年都一直在做两件事,一件是传承自己的专业,做京剧的传承者;另外一件事就是做京剧的传播者。”

但她还像台下的学生们这么大年纪的时候,会经常在剧场里面演出,那个时候她还是一个十六七岁的学生。当她从舞台上看下去,下面坐的都是白头发的老人。“当时我就会想,等我长大了,等我成年了,等我成为了一路诸侯了,我自己的观众在哪里。”

所以自那个时候开始,她就带着一种自觉,或者说一种深深的焦虑,开始寻路、开始探索传播京剧的路。“后来,我就想等别人来,等年轻人、新观众走进剧场,是一件太靠天吃饭的事儿,太被动了。”所以,从她十七、十八岁的时候,就走出了学校、走下了剧场,去到有同龄人的群体当中,去做传播京剧这样一件事儿。
每个人的成长都是从学习别人到成为自己
在王珮瑜的履历上,“新中国成立后培养的第一位女老生”的头衔引人注目。

老生这个行当,在人们的印象当中,扮演的一般都是中老年的男性。像《空城计》里的诸葛亮、《文昭关》里的伍子胥,都是比较有代表性的老生角色。



在上《奇葩大会》的时候,节目组给王珮瑜的标签是:挥着胡子的女孩。大家都会好奇,这样一个弱不禁风的女生一开始怎么会选择进入老生的行当?

这就不得不提到另外一个著名的坤生(女老生)——孟小冬。王珮瑜谈到孟小冬在她的成长过程中,起到过非常重要的作用。

很多人知道孟小冬是因为电影《梅兰芳》里章子怡扮演的角色,而王珮瑜就是电影当中孟小冬的配唱。

孟小冬在上个世纪的1947年,演出了一个叫做《搜孤救孤》的剧目,这个剧目当时在上海引起了巨大轰动,说她在演出这部戏的时候,附近的道路都戒严了。除了现场的戏票都卖完之外,连商场的收音机都卖完了,因为当时是电台直播的。当时的情况,就像是现在的视频点击量非常多,或者直播很多人送礼物一样。

而王珮瑜拿到的第一份京剧的音像资料就是孟小冬先生1947年的《搜孤救孤》。她第一次听到一个女生唱老生,居然能够唱得这么好,完全听不出女声。孟小冬先生随便在台上动两下、有一个表情、念一段白,底下就满堂喝彩。

王珮瑜遗憾自己只能从录音中来体会这种感受。那个时候她只有十二、三岁,她就在心里想:如果有一天,可以成为这样的角儿,这就是她要追逐的梦想。

然而,让王珮瑜更深刻体会到的,是每个人的成长都是从学习别人到成为自己。

她在十七八岁的时候,被行家、观众称为“小孟小冬”,但当现在有越来越多的人叫她“瑜老板”时,她才觉得实现了真正的自己——成为这个时代的角儿。
京剧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一种做人方式
不同于如今花里胡哨的行业,京剧作为一种传统的行当,仍然有着自己的一套“规矩”。在王珮瑜的成长环境里,接触的都是些老艺术家、都是长辈、都是师哥师姐、都是老师。即使到今天,算得上行业大咖的她仍然恪守着这一套“规矩”。

比起其他的戏曲演员,王珮瑜红得比较早。

当年,一场演出十来个演员,她是第一个出来唱的。唱完一段,观众嚷嚷“这孩子太可爱了,再来一段”,可是再来一段如果不小心就把后面演员的戏唱掉了。这种事情来那么一两回,行里的人就会觉得“这孩子怎么这么不懂事”。

在外人眼里,王珮瑜年少得志,又得到过众多大角儿的提携,可谓一路顺风顺水。但她其实也经历过一番周折。从最初学评弹,到之后因为舅舅是票友的缘故,转行开始学京剧。之后又经历了从体制内走出自己开工作室又进入体制内。

但她说,“我们这个行业就是有这么一套传统,告诉你什么事是绝对不能做的,什么话是绝对不能说的,什么事做到什么分寸。”

她每天就是在自我的设定、自己对自己的认识与这个世界的真实模样之间,不断经历冲突、矛盾、磨合,然后不断地学习中度过的。

“对我来讲,就是每天都让自己归零。让自己变成一个菜鸟,什么都不懂,什么都不会,过往所有的荣誉都当没有得到过。然后反复让自己处在这样一个状态里面,这样的话,就不会怕失败了。”

她认为,如果一直把自己作为一个学生来看,那学生犯点错误,也就没什么关系了。要真错了,就认个错,要没错,那也就不用太在意别人的评价。

好的评价,不一定真实,不好的评价,也不见得就客观。但自己要对自己有一个相对比较可观的认知。



这个时代,有电影、有网络,为什么还要听京剧?

京剧在一百年前曾经一统天下,所有的老板姓茶余饭后只做一件事,那就是听戏。在电影《霸王别姬》里,师傅在打小豆子的时候说,“给我好好练,你们算是赶上好时候啦!”就是在这样一个时代,听戏基本上所有人唯一的一种消遣。

但是,到了今天这个互联网的时代,不能要求所有的人还把听戏作为唯一的消遣。在瑜老板看来,如果你是正常人,理应有更多的选择。而她做传播这件事情的目的在于,希望在所有人的文化消费菜单里有京剧的一席之地。

她想让更多的人知道,京剧是中国人自己的艺术,是我们自己的奢侈品。人们应该了解的窗口,了解以后可以有选择,而不是说对这件事完全不懂。

她是希望在大众的世界里打开一扇窗。至少让人们知道,在今天的京剧舞台上,有一群跟大家差不多的、有情怀、有理想、有抱负、有疑惑、有困顿,但是有希望的人,希望通过自己唱出这个时代的声音。

这让外滩君想到,在王珮瑜进入这次哈佛峰会的会场之前,主持人问台下的学生,认不认识这样一位女老生,学生们纷纷作答”认识!“,问及缘由,是因为最近的综艺,比如《奇葩大会》,比如《朗读者》,比如《跨界歌王》,比如《天天向上》。

但当主持人问起有没有人听过瑜老板的戏时,台下却没人做声。这个时候瑜老板徐徐走上讲台,主持人就问,“台下有很多学生都通过综艺的渠道认识了你,但你会不会担心没人听过你的京剧?”王珮瑜从容地说,“没关系,以后就会了。”
关注外滩教育,阅读3000+篇优质文章




阅读、写作和批判性思维
是博雅教育的精髓
基于对博雅教育精神的理解
外滩教育联合各界名师
开发了面向青少年的博雅教育系列课程
点击下图 了解更多
▼点击阅读原文,进外滩教育微店购买


    关注 外滩教育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