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oucek和Thrane等人的观点 研究羞耻-自恋关系的方法

 

羞耻,一个需要我们正视的议题。...



作者:Andrew P. Morrison

译者:黄志慧

Broucek

Broucek (1982)在一篇具有促进作用的文章中将羞耻与自恋发展联系到一起,他认为羞耻是自恋人格问题中的一个基础的痛苦情感-我完全同意这个观点。Tomkins认为羞耻是一种内在的、原始的情感,反映的是婴儿的兴奋、兴趣或者喜悦被打断,或者是对这些兴奋、兴趣以及喜悦的负反馈,Broucek扩展了Tomkins(1962-63)的这个理论,Broucek将羞耻与父母(照顾)环境对婴儿愉快的沟通行为的反应的失望联系在一起。

它同时也表明了机能不全、无效的环境反馈以及“对影响、预测以及理解婴儿期待事件的无能...是可以控制和理解的”(p. 370)。这样的环境反馈一般情况下会突然出现,这也就是为什么羞耻具有爆发性和炽热性,这也就是为什么羞耻会有撤退和隐藏的倾向。

然后Broucek讨论了Lewis的观点,即认为羞耻与自体感和客体-界定的自我意识有关,以及相对于理想自体和夸大自体(我们都知道这两者都是理想自我的表现形式),羞耻的位置。他对比了 Kernberg (1975)和Kohut (1971)关于夸大自体的观点,同时也注意到了Kernberg构想对羞耻的明显忽略。

Broucek同意Kernberg关于夸大自体的本质的观点,他们俩都认为夸大自体是对发展中的婴儿的心理痛苦的“病理学”反映,会在理想自体的结构中形成一个奇妙的、夸大的自然补偿结构。Broucek认为羞耻对自恋和夸大自体有双重影响:在夸大自体的创造中(防御中)是一个煽动者;是自我对夸大的一种反应,导致夸大自体从核心自体结构中分离出来。

在回顾Kernberg举的自恋人格中“分裂”的例子时,Broucek 认为尽管Kernberg没有阐述羞耻在这些状态下的作用,但是他使用的词语-“傲慢的夸大”、“害羞”、以及“自卑感”-都是羞耻的变型或者衍生物(我对Kohut关于自体病理学的描述,1977,提出了类似的观点)。Broucek进一步对“正常的”理想自体与夸大的自体进行了区分,认为拥有病理性夸大自体的自恋患者忍受着巨大的、自我意识的羞耻感,因为“客观的自我观察和防御的高贵的夸大自体之间存在着巨大的矛盾” (p. 375)。

Broucek引用Bursten (1973)的文章,观察到拥有夸大自体的自恋脆弱的患者肯定会通过投射来使自己远离羞耻。Broucek 对自我本位类型和分裂的自恋类型进行了区分:后者在理想化和全能的客体身上分裂和投射夸大自体,以维持他或者她自己对包含低自尊和羞耻的真实自体的贬值感的自我认识。(这个构想与之前提到的Reich的波动的自尊的概念化类似,1960)

然后,Broucek认为羞耻是对自恋脆弱和伤害的一个反应,他将羞耻与婴儿的机能不全和没有办法从照顾环境中引出预期的积极反应的无能联系在一起(见Tomkins, 1962-63, and Chasseguet-Smirgel, 1985)。有趣的是,Broucek羞耻倾向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很早,因为自体-客体分化从出生就存在了。对婴儿与母亲互动的当代观察(比如,Stern, 1985)支持这个观点。这个观点与Mahler (1975)以及其他的客体关系作者(比如, Spero, 1984)的观点不同,他们认为羞耻与自体-客体分化的质量有关(这是从“界限”和“内投射”的角度来看的),认为羞耻与内化的外部客体表征有关。

Broucek对比了Kernberg与Kohut关于夸大自体的观点,并且比较认同Kernberg的观点。我倾向于同意Broucek,因为我相信他的观点反映了Kohut在羞耻与没能实现理想(以及理想自我)之间关系上的有问题的回避。我将在第五章详细讨论这一点,但是值得一提的是Kohut是到目前为止唯一一个否认羞耻与理想自我之间存在关系的作者-我相信这个观点表明他的发展线上的自恋与客体关系的分离。

Broucek认为羞耻对夸大自体有双重影响:作为反应性自恋的自体-强化的刺激,以及作为对过度夸大认知的一个自我反应。在自恋性格类型的建立上,他追随了Bursten,但是他的类型学对明显的自体-强化(自我本位的自恋)与潜在的无价值感(分离自恋)进行了区分。前者贬低了客体(通过蔑视)而强化了自体;后者理想化了客体(通过夸大的投射)而轻视了自体(通过自卑感)。这个区分包含在我说的自恋的辩证法里(在这一章的最后会讨论)。

Thrane

Thrane (1979) 从自认形成和自体的自恋结构角度来探讨羞耻。引用Sartre (1943)的贡献,他写到“我为我自己感到羞愧。因此羞耻意识到我自己与我自己之间有直接的关系。通过羞耻我发现了我的存在的一个方面”(p. 324)。

Thrane也提到了羞耻的社会和内在的双重本质-Sartre也这样暗示过-这反映了我们对羞耻的内在或者外在品质的兴趣。他将羞耻与面对他人时暗含的观众意识联系在一起,同时也将羞耻与构成自体-表征和道德发展重要部分的理想化客体的存在联系在一起。然而,他不同意人类学的观点,即羞耻仅仅反映了来自他人的谴责,这种观点使得羞耻比内疚更表面,设计的内部成分更少。

跟Broucek (1982)一样,Thrane认为羞耻始终意味着自我认识或者自我意识,这不仅仅是从集体认同或者期望认同的角度来看的,还是相对于深陷其中的集体理想来说的。就像Erikson (1950)提到的那样,羞耻不仅反映了没有实现父母认可的行为的失败,还反映了没有实现内化的、自恋的自体期待的精通、自我-控制或者自治的失败。

因此,儿童通过认同和服从,来争取“自恋的融合”-即内化理想化父母,并与理想化父母合并。没有实现这个融合就会导致羞耻以及与全能的父母客体的统一,还有来自全能的父母的客体的爱的缺失(详见这一章中的结合和合并部分)。

与此同时,认同需要从父母“他人”那里完成分化和个体化,并且从Thrane的观点出发,界定自体界限的失败也会导致羞耻,这在青春期会经常出现。最后,从Thrane (1979)关于“正常”自恋的观点出发,羞耻可以被看作是自体发展中的一个自然显现:“羞耻的倾向现在可以看作是自体爱的结构产生的一个无法避免的副产品。对羞耻的恐惧保护了认同和个体化”(p. 339)。

Broucek强调羞耻与理想自体的交互作用,强调自体与决定自恋的客体的关系,以及羞耻严重影响了自恋的构成。另一方面,Thrane认为认同形成是自恋的一个核心成分,而羞耻影响了这个过程。对Thrane而言,羞耻是一种正常的体验,它形成了个体化(认同形成)、客体认同和理想建立的自恋过程的一部分。

与我们自恋辩证法的概念化一致,Thrane 认为自恋不仅与分离自体的建立有关,还是寻求与父母理想完美结合的一个方式。在预见不可避免的困难时,以及没有实现这些目标中任何一个时,都会出现羞耻。关于认同形成中的失败,Thrane的观点让人想起Kinston (1983) 描述的羞耻,即自体-自恋中自体自治的独立,尽管Kinston认为在获得分离认同的时候会体验到羞耻,但Thrane认为羞耻是对那个请求失败的反应。(认为没有获得分离认同会体验到羞耻)

没有与父母理想完美融合而产生的羞耻,就像Thrane描述的那样,与没有实现内化的理想自我而产生的羞耻一样。然而,他明确指出自体与理想关系的内在和外在方面,既与认同的形成(内在的)有关,又与观众、群体成员和行为标准(外在的)有关。Thrane认为,自恋要素是认同形成和融合的中心,是自体主观体验的中心,是与别人关系的中心。羞耻严重影响了自恋的每一种表现,这些表现虽然不一定必须都是病理的,但很可能是人类状态的一部分。这个关于羞耻和自恋发展的“正常性”观点,与Kohut (1966, 1971) 的自恋的发展线观点类似。

本文选自《Shame》翻译稿,《Shame》中文版预计将于2018年出版,敬请期待。

往期文章列表,点击即可阅读↓

  • 研究「羞耻」的缘起:一个在动力学治疗中常见但鲜被提及的主题
  • 为什么羞耻主题在精神分析文献中篇幅不多
  • 羞耻在冲突理论以及自体心理学理论中是如何被理解的?
  • 羞耻必须存在于人际背景之中吗?和内疚的关系又是怎样的?
  • 羞耻与暴怒、嘲笑、妒忌、脆弱以及耻辱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
  • 羞耻是与生俱来的女性气质的表达吗?
  • 弗洛伊德关于羞耻的观点
  • “关于自恋”和理想自我 | 弗洛伊德关于羞耻的观点
  • 从理想自我到自我 | 弗洛伊德关于羞耻的观点
  • 窥阴癖和自卑感 | 随后与羞耻有关的工作
  • 哈特曼等人关于理想自我的观点 | 随后与羞耻有关的工作
  • 原始客体关系,早期自恋和羞耻
  • 聚焦客体关系 | 理解客体关系中的羞耻
  • 羞耻与自恋:与自恋有关的核心问题的回顾
  • Piers和Lewis等人的观点 | 研究羞耻-自恋关系的方法




证道心理近期精彩课程,点击阅读详情↓
如何置顶公众号?


    关注 证道心理学堂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