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常的自我接受 羞耻在自体重建中的作用

 

羞耻,一个需要我们正视的议题。...



作者:Andrew P. Morrison

译者:黄志慧

Kohut (1977),在讨论“中老年的无辜绝望(guiltless despair )时,发现他们自体的基本模式是基于他们还未察觉的核心抱负和理想”(p. 238),谈到

一段对一些人来说彻底绝望、彻底倦怠、无辜抑郁、攻击指向自身的时间,这段时间压垮了一些人,这些人感到失败并且感觉已经无法弥补失败,但是能量依然由他们支配。这段时间的自杀不是在表达惩罚性的超我,而是一种补救行为——希望彻底擦掉由于意识到自己所有的一切都是失败的,而带来的无法承受的屈辱感和莫名的羞耻。

[p. 241].

这里Kohut提到的“莫名的羞耻”(nameless shame)是他在“自体的重建”中提到的少数几个羞耻中的一个。但是自始至终,都有与羞耻密切相关的情感表达:屈辱、羞愧(p. 137, p. 224)、失常的自我接受(disturbed self-acceptance)(p. 94),以及沮丧(p. 97, p. 224)。在讨论自体没有实现它的目标的“失败”的时候,这些情感就会重复出现。比如:

首先,驱力和防御理论没有公平对待,与建立、维持一个由凝聚力的核心自体这个非常重要的任务相关的体验、经历(以及完成这个目标的快乐,还有没有完成这个目标的莫名羞愧),其次,没有公平对待,与核心自体重要努力相关的体验,一旦它被用来表达它的基本模式(那么在这个最后,成功了就会相应的满足感,失败了就会出现相应的沮丧感)。

[p.224,].

有意思的是,Kohut 在这两段,用“莫名”来形容羞耻和羞愧,就好像羞耻的困扰品质是如此的痛苦,以至于公然挑战清晰度。

尽管Kohut只在第一次引用时明确使用了羞耻这个单词,但是羞耻渗透了他1977年所有描述自恋体验和自体的工作。比如,第二次引用中所描述的与失败相关的情感,可以从羞耻的角度,进行适当的概念化——自体没有实现理想和抱负的羞耻、羞愧和沮丧。病人之所以要忍受“失常的自我接受”(disturbed self-acceptance),是因为他为没有实现自体的“基本模式”(basic patterns)而感到羞愧。

没有任何一个其他的单词可以充分抓住自我评价(self-evaluation )和执行(performance)的意义。只有“内疚”拥有自我参考(self-referential )的品质,但很明显,内疚与没有实现自体目标的自我失败感有明显的不同。“莫名羞耻”的想法布满了Kohut的思想,而且这种羞耻的确不仅仅包括压倒性的夸大。

有分裂焦虑的病人(更原始的自恋障碍或者边缘人格障碍)可能有羞耻体验?有耗竭焦虑的病人(不太严重的自恋人格障碍)同样也可能有羞耻体验?就像之前暗示的那样,我相信一定水平的自我凝聚力是一个人体验羞耻所必须的,是对压倒性的夸大、无应答的自体客体做出反应,还是对理想实现的失败做出反应,Kohut(1977)是这样声明的:

我认为我们首先应该将自体的失调细分为意义完全不同的两个方面:原始失调和次级(反应性)失调(the primary and the secondary (or reactive) disturbances)。后者包括一个团结统一的、稳固的自体对沧桑的生活经历的急性和慢性反应,无论是童年期、青春期、壮年期还是老年期的沧桑生活经历。这里所有的情绪都在表达处在成功和失败中的自体状态,包括自体对抑制的次级反应(愤怒、失望、希望),这些抑制不仅来自于精神神经症的症状和压抑,还来自于自体原始失调的症状和压抑。

[p. 191].

我相信羞耻理应在羞耻的次级反应清单上处于显著地位,就像Kohut说的那样——“一个团结统一的、稳固的自体对沧桑的生活经历的急性和慢性反应”——羞耻体验需要一定程度的自我凝聚力,来登记、注册不适当的自体客体反应、实现目标的失败、猖獗的夸大、失望的理想以及身体功能。一个正在分裂的自体没有精力或者无法奢望对羞耻进行反省,相反地会被恐慌和界限扩散(boundary diffusion)压垮。

羞耻作为自体的一个“次级反应”,有可能是对一个补偿性自体结构失败的回应,或者甚至是对自体客体失败的回应,即自体客体没有对一个健康的、有凝聚力的自体的理想化作出回应。Kohut 举了一个有关补偿结构的独特例子,即通过追求理想来提高自尊。当Kohut坚持认为羞耻仅仅反映的是突破未中和的夸大的(breakthrough of unneutralized grandiosity),而没有反映没能实现理想自我的理想和期待的失败或者更加灵活的、贴近经验(experience-near)的理想自体的轴(shaft)时,他的观点貌似看起来就太过局限了。用Kohut的话来讲,我相信与理想化父母形象关系的破坏也会体验到羞耻。

我怀疑Kohut之所以否认羞耻与理想自我之间存在联系,是因为他认为羞耻是自恋及其沧桑变化的一种表现形式,而理想自我作为一个元心理结构,反映的是力比多化的客体(libidinized object)的内化。因此,Kohut抛弃了理想自我,因为理想自我与(现在已经抛弃的)内驱力控制有关,而且理想自我还与客体关系理论有关。

由于,自体寻求与理想化父母形象融合明显是自恋发展的一个方面,但是,我认为补偿性的(或者健康的)追求理想的失败引起的羞耻(就像任何其他与理想化自体客体有关的失败引起的羞耻一样),很可能与压倒性的夸大引起的羞耻一样,具有同等程度的毁灭性。实际上,父母自体客体没有对自体的理想化需求以及融合需求作出反应,是羞耻脆弱的一个主要原因,也是后来自体自身需要的体验引起羞耻的一个模型。羞耻反映了从夸大发展到理想化的一个发展顺序,与压倒性的夸大引起的羞耻相比,与理想化父母形象有关的羞耻更加的分化,而且不那么古老。

然后,没有实现理想和目标就成为了羞耻的沉淀物,并伴随着被“重要客体”抛弃或者拒绝的威胁 (Levin, 1967, 1971)。当然,这种被抛弃的威胁也可能反映了一种早期体验,即父母自体客体对自体健康的暴露努力的失败镜映。然后,自体客体镜映的失败可能会导致对理想的补偿性追求,目的是反转自体客体的冷漠和无动于衷。但是,理想化自体客体没有对自体的融合渴望做出深入的移情应答,那么,相应地,就会导致空虚感、耗竭感以及绝望感。

本文选自《Shame》翻译稿,《Shame》中文版预计将于2018年出版,敬请期待。

往期文章列表,点击即可阅读↓

  • 研究「羞耻」的缘起:一个在动力学治疗中常见但鲜被提及的主题
  • 为什么羞耻主题在精神分析文献中篇幅不多
  • 羞耻在冲突理论以及自体心理学理论中是如何被理解的?
  • 羞耻必须存在于人际背景之中吗?和内疚的关系又是怎样的?
  • 羞耻与暴怒、嘲笑、妒忌、脆弱以及耻辱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
  • 羞耻是与生俱来的女性气质的表达吗?
  • 弗洛伊德关于羞耻的观点
  • “关于自恋”和理想自我 | 弗洛伊德关于羞耻的观点
  • 从理想自我到自我 | 弗洛伊德关于羞耻的观点
  • 窥阴癖和自卑感 | 随后与羞耻有关的工作
  • 哈特曼等人关于理想自我的观点 | 随后与羞耻有关的工作
  • 原始客体关系,早期自恋和羞耻
  • 聚焦客体关系 | 理解客体关系中的羞耻
  • 羞耻与自恋:与自恋有关的核心问题的回顾
  • Piers和Lewis等人的观点 | 研究羞耻-自恋关系的方法
  • Broucek和Thrane等人的观点 | 研究羞耻-自恋关系的方法
  • Bursten的自恋人格类型的分类方法 | 羞耻与整合
  • Chasseguet-Smirgel关于自恋融合幻想和羞耻的观点 | 羞耻与整合
  • 羞耻在自恋现象中的核心地位
  • 自恋辩证法 The Dialectic of Narcissism | 羞耻与自恋
  • Kohut早期著作中的羞耻 | 羞耻与自体心理学
  • 与羞耻有关的问题 | 羞耻与自体心理学
  • Kohut思想的演变 | 羞耻与自体心理学




证道心理近期精彩课程,点击阅读详情↓
如何置顶公众号?



    关注 证道心理学堂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