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持保温杯又如何,他照样值得你献上膝盖

 

诺兰大神来北京啦~...





文 | 奇爱博士

诚如诺兰所言,《敦刻尔克》是一部悬疑惊悚片,而不光是一部战争片。

电影非常彪悍,从开头一声突如其来的枪响开始,就直入主题。英法军队被围困敦刻尔克,剧情进入一个惨烈的绝境。观众还来不及热身呢,就被硬生生拽进一个高度紧张的氛围,不得不正襟危坐、屏息凝视。

因为观看的是媒体场,放映完之后还安排了一场诺兰与导演吴京、黄建新的“中外导演交流”活动,所以在影片放映前,工作人员就紧张兮兮地在银幕前整整齐齐地放上了四把椅子。

银幕一亮,龙标一出现,底下地观众就生气地大喊,“撤椅子!”“快把椅子撤掉!”没人响应。但是等到电影正式的画面一开始,观众席就不再有声音了,完全被诺兰电影吸引住,几个镜头一过,才发现,咦,碍眼的椅子呢,什么时候被搬走的?

观看整部电影一直提心吊胆,感觉心一直是悬着的。网上有些观众借“看得我快要吐了”的观影感受抱怨诺兰,但我觉得这正是大神想追求的效果:他希望观众的心一直悬在嗓子眼。这一次,他要和观众的心理节奏作战。

理论上,电影必须有起承转合,有舒缓有紧促,全程高潮的电影是不存在的。但诺兰要让观众在100分钟里维持在一个高兴奋度,他要用汉斯季默像秒针震动一样的配乐将观众的心理节奏死死订住。

理论上,电影必须注重人物刻画,但在两军交战的恶劣情势中,电影连一个反面人物德军军人的正脸都没有出现过。诺兰也摒弃了以往战争片中经常出现的生离死别、儿女情长,他认为,这个历史事件本身就有着巨大的情感张力,不再需要多愁善感!

在这段动人心魄的真实历史面前,诺兰显示了足够的谦卑与敬畏。他没有花太多力气去讲述敦刻尔克大撤退所牵涉的复杂的政治历史背景,而只用了一种最“电影化”的手法,真实地表现那个40万人被困沙滩的历史瞬间,让观众去亲历当时那种既绝望、又带着强烈的“回家”渴望的极端情境。

讲好一个故事,刻画好几个人物,像诺兰这样的导演已经不再满足于完成这样的任务。在这样投资巨大的大片中,他仍然在做着他的影像实验,试图建立真实的、体验式的诺兰式电影美学。

在两场见面交流中,导演都在强调这种想让观众亲临历史现场的拍摄初衷。当然,大家津津乐道的,还有诺兰导演出色的时空处理。信奉“相对论”的诺兰,在《敦刻尔克》中,仍然采用多线叙事,对“时间”仍有着令人惊喜的绝妙处理。尊重历史,更尊重电影本身,诺兰是最电影化的导演。

观影过后,原来说好的吴京导演与诺兰一起的“世纪尬聊”,吴京爽约了。在两场媒体活动中,我两次见到诺兰。这位知名大导比我想象中的更要年轻帅气。脸好小,身材高挑,长得很紧致,丝毫没有中年发福的意思。手持保温杯的他,一样在作品里野蛮率性,让人感觉中年,那才是一个男人花一般的年华。哪有我们国人说的那么丧。

不过宣传方在组织活动时,显得紧张和小心翼翼,这次诺兰也显得比较矜持。但在矜持中,仍然时不常地闪现一些小幽默和小调侃。期待哪一天,诺兰去资料馆,真正地和影迷们进行一场酣畅淋漓的“世纪畅聊”。





我们「文慧园路三号」受邀参加了与诺兰导演的圆桌对谈,以及刷爆朋友圈的中外导演交流会,没能去现场的读者朋友们不用担心,我们在这里整理了精华的Q&A为大家送上,新鲜干货,尽情取用。

另外编辑小妹在此插播一条广告:诺神新作《敦刻尔克》的原版小说——美国历史叙事名家沃尔特·劳德(《泰坦尼克号沉没记》也是他写的哟)所著《敦刻尔克》,在咱们三号小卖部正式开始预售啦。戳此了解更多原著信息

现在下单即享77折优惠➕独家手账本赠品。有兴趣的朋友欢迎扫码进店。



诺=诺兰导演 / 黄=黄建新导演

Q:从您最早的《记忆碎片》,我们都能看出您对时间和空间有自己独特的处理方式和联系。在《敦刻尔克》您就使用了一小时、一天、一周三个时间维度,并在空间上也做了调整。想问您的是,在时空的安排上您是如何考虑的?

诺:敦刻尔克大撤退是英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个电影它可以向不了解这段历史的国际观众讲述这个故事,我非常荣幸能够能向这么多的观众展现这个故事。

我想要以一种非常亲密的方式来展现这个故事,所以我希望能够有一个让观众有非常悬疑、非常紧张的感觉,而不是想给他们上一堂历史课或者是政治课,我是希望观众能够与对电影当中在沙滩上、在飞机上、船上的角色感同身受,去想象一下如果他在当时的情况下是怎样的。

虽然这个故事是大家在英国众所周知的故事,但是我对于如何体验这个故事的视角是我个人的视角。



Q:您并没有讲太多的关于历史事件的背景,因为我是在中国长大的,所以我并不是很了解英国的历史,这反倒是有好处的,因为我并不知道结局会是怎么样的。但是在英国每一个人都知道这个历史的事件,当您在写剧本的时候,你在脑子当中有没有想象过不同的观众对影片的感受?

诺:因为有一些人是知道这个历史事件的结局的,也有很多像中国人一样,是不知道最终的结局是怎么样的。

你是如何来讲述一个真实的历史故事,有些人知道结局是怎样,有些人不知道,但是你一定要相信如果你能够创造出一种感觉,让观众观看时有一种现实的感觉,就是这个事情正在发生。

那些知道历史事件结局的人依然在看的时候有一种悬疑的紧张的感觉,对英国人来讲他们看的时候也会担心,到底这些人结局如何?有些人也许无法回家,就像看《泰坦尼克号》,你知道这个船会沉下去,但是你还是想看。

所以你一定要相信你要让观众沉浸在这个故事当中,只要能创造出这个感觉就能让观众有一种悬疑的感觉,对于中国的观众来讲你们不知道这个历史反倒更好,并且你们因为这部电影知道了这个历史事件,是我们的荣幸。

Q:在我们几乎看不到德军,在这样的风格设计里跟我们以往理解的战争电影是不同的,在这个电影里您是有意为之,还是想创造另外一个您想触摸的更深的东西?

诺:这个是我很早的时候就做的决定。我在写剧本的时候就想着不想展现敌人的近距离的面孔,我希望通过迫击炮、战机还有轰炸机等等的方式来展现,我希望人们有一种自己就在沙滩上的感觉。

这是一个关于撤离的故事,所以我是把它当成一个关于逃离的悬疑惊悚电影,而不是战争片。

所以我不显示敌军的面孔,这样的话我们就好像自己是沙滩上的士兵一样感觉到威胁,我觉得看不到敌人的面孔反倒更害怕。



Q:在决定拍摄这部电影的时候,是如何做准备工作的?

诺:在拍摄真实的历史事件的时候,你很早就会面对这个事件以及这个历史事实的沉重感。对我来说这个历史本身是非常令人着迷的,所以你在拍摄的时候不能随随便便,你会看一下人们的口述,对这个历史事件的口述,我还见到了很多经历过这个事件的人。

接下来会让你非常的清醒,就是这些问题是远远大于电影的拍摄或者是娱乐性,所以你自然就有一种责任感,那你到底怎么样在影片当中选择,用什么样的方法来展现这些事实,那就是要表现人性,这就是属于这一类的冲突的问题。

还有的时候你需要考虑就是到底要不要拍这样一部电影,是不是一个合适的题材,把它作为一个娱乐的形式展现出来,所以我需要考虑这个电影应该试图让观众去体验这个事件,回答一个问题,怎么样能够拍一个值得的电影,一个配得上这个主题的电影,所以你不能想当然的简单的呈现一下这个历史事件,把它融入现今的大众文化,是要非常的小心。

对于英国人来说,很显然你必须要尊重这个历史,因为你和这个故事之间是有联系的,你要知道自己的责任感。

所以所有我们做的决定,一旦是下定决心要拍这个电影的时候,我们是希望能够取得一种平衡,要让观众体验到这个事件的戏剧性,不光是要呈现出历史的真实的感觉,而且要呈现出不同的人对事件的体会。



黄:这个电影其实是您最初当导演的时候就想拍的,一但在很多年以后您才开始拍这个电影,原因是什么?

诺:大概是22年前的时候,艾玛·托马斯和我跨越了英吉利海峡,到达了敦刻尔克,也是走过了敦刻尔克大撤退当中人们同样的路线,当时我们就感受到了这段路的险峻。水流很急,海峡也很长。并且当时的自然环境是非常恶劣的,所以可想而知在战争的时候渡过英吉利海峡的难度。

所以我非常地敬佩这些士兵,在当时我就决定要拍这样一个电影。但是直到后来我看到了很多的一手资料,以及真人叙述的书,我们开始讨论怎么把它变成电影。对英国人来说这个显然是非常容易就能拍成电影的,但是如果你真的去拍的话你就需要去填补空白。

你需要讲的故事但是此时故事还没有被讲出来,所以我就想用什么方式呈现它最好呢,这个时间确实是很长的。

而且在十年前我觉得我还没有这个自信,现在我有了,对英国的观众来说,这个电影如果只能拍一次的话,在我的职业生涯当中如果只能拍一次就一定要拍好。



黄:在这部电影中,我感受到了在战争环境中闪耀着的人性之光。为了传达这样一种最真实的感觉,在拍摄上您很反对滥用CG,您是怎么展现这些动人心弦的镜头的?并且在这部电影中动用了体型硕大的IMAX摄影机,从技术的角度来讲,您觉得拍摄《敦刻尔克》最大的挑战是什么?

诺:我的感受就是在拍历史事件的时候,摄影语言以及你所采用的镜头必须是真实的,让你感受到你就在那里,你可以闻得到、听得到、看得到周围的事情。

所以这种特效的处理或者是动画等等是一种非常人工的东西,有一些故事是高于现实的,所以必须采用特效呈现,但是在这样的故事当中我觉得需要一种非常朴实的方式,一种可以触摸的方式来呈现,所以我们用真正的故事、真正的船只,我们花了很大的精力,只在某些场合用视效,比如说飞机那里拍摄的镜头合在一起,用了一些特效,主要是2D的技术,而不是用的数字的特效。

我想不起来用了多少视觉上的特效,其实不管怎么做都不能影响到整个影片真实的基调,我们的视觉特效师他在旁边一直观看摄像机里的镜头,希望能够通过摄像机捕捉到这些真实的画面。



在技术上,从IMAX摄影机来讲有两个具体的挑战。

第一是把一个非常大的摄影机带到空中,放在飞机的座舱里,这是件挺困难的事,并且在战斗机旁边还要附加一个这样的摄影机,我们花了很长的时间,用几个月的时间来进行测试。

通过IMAX的方式进行实拍能够拍的更加的真实,让我们可以非常近距离的感受到飞行员,这是一个非常大的挑战。

另外我们还要考虑在水中IMAX摄影机怎么拍摄,有的时候水是到你的胸部这么深的还要带上摄影机的包,然后把它扔到水中,摄影机在水中漂移,旁边还有一个船只,工作人员去进行拍摄,通过这个努力是希望让摄影机随着演员去动去走。

Q:在《敦刻尔克》里,您用了很多的年轻的面孔,您是希望给观众带来一些新鲜感还是出于商业上的考虑?

诺:对我来说,我是不想犯好莱坞大片的错误,就是找一个40的演员演一个很年轻的角色。

我觉得在战争当中的冲突非常真实的,有很多十八九岁的小孩上战场去打仗,所以需要找一些年轻的演员、新鲜的面孔来呈现这些角色。

比如说汤米的扮演者菲恩·怀特·海德,据我希望在大家影片一开始的时候就看到这个演员,马上从人性的角度上感受到他想生存下去,并不见得他作为一个英雄,仅仅是想活下来而已,我想让观众和他一起体验这个历程。



Q:您说观众最好到影院里看这部电影,最好是在IMAX的影院看,我完全理解对于看《敦刻尔克》这样的电影应该在大屏幕上看,但是对于像《记忆碎片》等等,可不可以在家里看DVD呢?你对一些家庭影院或者是网上直播的服务也可以欣赏你的影片有何看法?

诺:拍摄的电影希望大家在影院里体验。当然如果说你希望再看一遍的话,我欢迎你在电影院里再看一遍,或者是在家里电视再看一遍或者是出了DVD再看也可以,但是我觉得在影院里才能看到这种深度。

比如说,如果你原来在电视里看录像片,中间去接个电话,回来就看不到大概有四五分钟就看不到了。在电视出来之前,所以很长时间好莱坞的电影都是这样子的,比如奥逊·威尔斯之前拍的这些影片,他是非常复杂的叙事结构,如果你要想看明白或者沉入其中,就得去影院看。

来影院看的话观众就会关掉手机,关掉手机就会非常关注这个电影的故事的进展,这种关注的程度就是让叙事可以有所不一样。

我觉得DVD还有其它的一些看视频的方式也能给大家一种关注感,就是说如果你错过了什么可以再回来看,这一切最终的结果就是让电影人能够去加强电影叙事的密度,相信观众如果对他们所看到的感兴趣,他们一定能够往深了去挖,来找到这个有趣的故事,所以说虽然在影院看电影和在家看的体验是不一样的。



Q:最后一个问题,在我看来让士兵疯狂的应该是女性,但是在这部电影当中,尤其是英军撤退的时候,那些欢迎他们的人差不多都是老年人,没有任何的女性,我的问题是问导演,为什么敦刻尔克没有加入一些比较重要的女性角色?

诺:原因就是敦刻尔克的事件它发生的时候主要涉及的都是男性。所以我在使用虚构人物的时候,是能够展现当时的真实的状况。

在拍电影的时候,这些你创造的虚构的人物要代表历史的现实,每一个拍电影的人都得这样做。

我想做的就是能够创建这样一些角色,具有代表性的角色,也就是当时困在沙滩上的这些人,如果加入一些感情戏的话可能会比较假,所以没有在电影当中采用女性的演员和角色。

今日福利 | 今天给大家送上林奕华先生最新戏剧《机场无真爱》,依照我们的惯例,我们将会依据点赞量和走心程度来挑选2位朋友送出价值580元的免费票。

欢迎大家在评论区猛烈留言,关于正文诺兰导演或《敦刻尔克》,或关于林奕华先生亦可(记得加上tag#机场无真爱#呀)。
一条专栏 | 近年来中国影视作品里,腐元素的受“追捧”“好评”的情况越来越多,好像让中国电影从业人员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






推荐 | “文慧园路三号”公号有偿向各位电影达人约稿。详情见:求贤

购票 | 8月26日,迈克尔·曼七分钟经典枪战《盗火线》,余票不多,阅读原文进入购票页面:


    关注 文慧园路三号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