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另一种选择|睿妈读书笔记

 

每个人都会面临失去:事业、爱情、生命。问题不在于悲剧及挫败何时发生,它们总会发生,我们也不得不直面这一切。重要的是,我们如何面对这一切,接纳这一切,重新站起来。...



冥冥之中,和桑德伯格的缘分居然就结下了。 每一次都给我注入心灵的力量。

13年暑假,睿妈纠结是否需要换工作的时候,读到了桑德伯格的《Lean In》(向前一步),心底的小宇宙被再次点燃:为什么不可以向前一步? 于是,我在四十不惑的那一年离开四平八稳本来要养老退休至死的北大,重新挑战自己。回望这四年我的收获,我太感恩自己的决定。

15年仲夏,同事的先生因病离世,36岁,和病痛斗争了一年半,留下30岁的她和不到3岁的女儿,我见证了整个一年半中他们一家的挣扎,我不知道该如何安慰她,恰巧看到桑德伯格在丈夫离世30天写的文章。于是我写了睿妈随笔|不是你的错给她。

不是你的错

人生就是如此无常,你能做的就是做好自己。

最后的日子里,我常常提醒你,铭记桑德伯格在写给 Dave 离开30天的那篇文章中的说的 -- 掌握三件对培养坚韧至关重要的事:

首先是不把“自己”卷入其中(personalization),要意识到这不是我的错,他告诉我要忘记“对不起”这个词,要一遍一遍地对自己说,这不是我的错。

其次是不把“永远”卷入其中(permanence),要记住我不会永远这样痛苦,事情会好起来的。

最后是不让事情无止境扩大(pervasiveness),这件事没有必要影响我生活中的每一个方面,学会作出区隔才是健康的做法。

上周五,我的一位学生离世,一位英年早逝的优秀企业家,三个孩子的父亲。我在五周前去医院看过他,出了病房泪奔不止,夜里大醉一场。这个周末出差夜里写了有人一去不返》送他最后一程。而这一路陪伴我的恰好是《另一种选择》,我写了下面这段话:

有人一去不返

最近几天在看Facebook 首席运营官谢丽尔·桑德伯格的新书《另一种选择》(Option B)。谢丽尔在丈夫突然辞世两周后,当孩子们准备参加学校的亲子活动却没有父亲陪伴时,谢丽尔痛苦地对朋友说:“我只想要戴夫。”朋友说:“既然选择A已经不存在,你就只能考虑选择B了。”

我无法想象自新在得知自己失去选择A这六个月是如何度过的每一天,但是我知道以他的性格,必然是把所有的事情尽可能的安排周到。病痛来得太过突然,公司,家庭,老人,孩子,在病痛的同时还要想好身后的事情,在得知选择A已经不存在,只能自己安排选择B的时候,需要多大的毅力。

如果生命是一场轮回,下一次遇见,请你真的不要给我选择B,我要选择A。

逝者已逝,活着的人如何从痛苦中站起来,才是最困难的。用桑德伯格的话来说,就是如何直面逆境,培养复原力,重拾快乐。

大家都知道我一直在商学院工作,接触的应该也都是所谓的“成功人士”。而从我的观察来看,所谓的成功人士和普通人,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当你遇到逆境和挑战的时候,你是一蹶不振,还是奋力一跳

人的一生,即使看似顺利如桑德伯格,其实也是在不断的面临逆境。你看,她二十出头早婚离异,终于遇到Dave,克服两地分居走到一起。终于夫妻恩爱,儿女双全,职场所向披靡,算是人生大赢家了吧?然而美妙嘎然而止,Dave突然意外离世。

跳出来,你就是人生更大的赢家,一蹶不振,你就会就此沉沦。

普通如我们,日常生活中,也会遇到这样那样的挑战。人生好比探险,每个人的起点不尽不同,但更重要的是遇到困境时的每一次选择,你是直面,还是逃避,人生的路径也会越来越不同。无论是我们自己,还是培养孩子,教会自己和孩子如何面对挫折,战胜挫折其实才是最最重要的。

更让睿妈钦佩的,还有桑德伯格的坦诚。工作机缘,我接触到的名人很多,我发现越是成功的人越发的谦卑和随和。相比之下,外国人更加的open和乐于分享。

睿妈没机会和桑德伯格近身接触,但从她的文字中每次都能感受到她的坦诚和开放。把自己的尴尬、困苦写出来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更多的“名人”愿意让大家看到的是自己的“无所不能”,桑德伯格却一次次的分享自己的困苦:她爱哭,Dave的突然离世,让她总是忍不住眼泪。她讲述着自己无法面对孩子,无法面对同事的苦痛。睿妈感同身受。她不断的告诉我们,他的日子和我们无异,一样要面对吵闹、分歧、孤独、孩子的挑战、工作的艰辛。

比起别人更了不起的是,她还能够从中不断学习体会:我尚且如此难过难受,那其他人其实也是一样,那我能为大家做点儿什么? 

《另一种选择》两位作者
于是在书中她和大家分享:
✎另一种选择
每个人,每一天,都会遇到或大或小的挫折。如果你仔细地观察自己和周围人应对挫折的方式,一定不难发现这个世界上存在这样两类人:

第一类

  • 认为事情的发生都是自己的过错,觉得自己不够好、能力不行,从而产生很深的自我怀疑;
  • 除此之外,深受这件事的影响,致使生活的其他方面都出现问题,或者认为这件事会影响自己生活的方方面面;
  • 认为这件事一旦发生,后果严重,且影响会一直存在,如影随形。


第二类

  • 认为自己要为这件事负起责任,但不会全面否定自己,不会陷入荒谬的自责中;
  • 也不会将这件事带入自己的生活中,让它无处不在;
  • 认为这件事只是暂时的,一切都会过去。


心理学家认为第二类人的复原力普遍更高。

什么是复原力?就是个体面对逆境、创伤、悲剧、威胁或其他重大压力下,实现自救、恢复甚至提升自身的能力。在生活扯后腿的时候,复原力更强的人,更容易走出挫折或悲伤的阴影,更有能力触底反弹,重新来过。
走出悲伤的阴影,你需要想明白三件事
 

知名心理学家马丁·塞利格曼花费数十年时间,研究人们是如何应对挫折的,并总结出三个阻碍复原力的认知因素:(1)个人化(personalization);(2)普遍性(pervasiveness);(3)持久性(permanence)。这三个因素(简称“3P陷阱”)的存在,会让你产生错误的认知,认为:“这都是我的错!一切都糟透了,人生糟透了,而且会一直糟下去,直到永远!”

因此,如果要想走出悲伤的阴影,你需要想明白这三件事。
发生这一切,不完全是你的错
俗话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我们鼓励每个人对事情负起责任,但是,“个人化”与这个人“是否负责”完全是两回事。

陷入“个人化”陷阱的人,会将问题全部归因在自己身上,从而彻底的否定自己。

戴夫离世时,医院出具的第一份医学报告显示,戴夫死于从运动器械上跌落所导致的头部损伤,这引发了谢丽尔·桑德伯格深深地自责:如果早一点儿发现,戴夫就能被救活了

后来,戴夫的尸体解剖报告表明,戴夫并非是跌落后撞伤头部致死,而是死于由冠心病导致的心律失常——也就是说,在戴夫摔倒前,他就已经停止了心跳。可是即便如此,谢丽尔仍能找到理由责备自己。比如,为什么没有重视戴夫的病情?为什么忽略了戴夫曾无意中说到自己胸部会偶尔疼痛?为什么自己没能督促戴夫改进饮食习惯?……诸如此类。当戴夫的家人安慰谢丽尔说,戴夫自从遇见谢丽尔,生活已经比以前健康很多后,谢丽尔的自责才稍稍缓解。

但是,自责并没有因此停止。谢丽尔开始为自己给身边的人带来了不便而自责。悲剧发生之前,谢丽尔是家里的大姐、行动派、实干家、计划者以及领导者,但戴夫离开后,她发现自己什么都做不了了,甚至需要老板帮忙筹划葬礼,需要家人安排安葬事宜,需要其他亲人督促自己起床、按时吃饭,等等。

这是陷入“个人化陷阱”的典型案例。他们会不断地跟每个人说抱歉——亲人、朋友、客户、同事……所有人。

可是,自责的事情真的是事实吗?既然医生都没能阻止戴夫的死亡,那么谢丽尔又凭什么相信自己可以呢?是谢丽尔在故意打扰其他人的生活吗?不,是悲剧,没有人希望它真的发生。同样地,也没有人认为一个人要为自己感到悲伤而抱歉。

如果这么做了,不妨咬一下自己的舌头吧。慢慢地,个人化的内疚也就渐渐消失了。
发生的这一切,并不会影响生活的方方面面
当无意识的自责越来越少,你才可能看清事实,发现并不是每件事都那么糟糕——你还有深爱自己的家人、朋友和同事,这件事让你们之间的关系更近了;孩子们哭得少了、玩得多了;你也并非每时每刻每分每秒都深陷其中,不能自拔……

事实证明,回到工作岗位对摆脱“普遍性陷阱”有很大帮助。

在戴夫去世10 天后,谢丽尔送自己的孩子去学校,也返回了自己的工作岗位。会议让谢丽尔暂时忘记了死亡、忘记了戴夫倒在血泊中的样子、忘记了棺木下葬的场景。在某一个会议上,有那么几分钟,谢丽尔竟然睡着了。虽然这有点儿尴尬,但她对此也感到庆幸——不只是因为没有打鼾,而是戴夫去世后,这几分钟是她第一次感到放松的时刻。

工作让悲伤的人能暂时忘记痛苦,找回做自己的感觉。同时,同事之间的善意,也会让你明白,你的生活并没有那么糟糕。
发生的这一切,总会过去的
在3P陷阱中,最难克服的部分是“持久性陷阱”。

有一项叫“情感预测”(affective forecasting)的研究,旨在对人们未来的情绪进行预测。该研究显示,我们往往过度放大了消极事件对于自身的影响。研究人员请一些学生想象自己和爱人分手两个月后的伤心程度,又请另一些真正经历了分手的学生报告分手两个月后的感受。研究结果显示,真正经历了分手的学生要比仅凭想象的学生更快乐。

此外,人们也会高估其他压力事件的消极影响。被拒绝授予终身教职的助理教授,认为自己在接下来的五年内都会沮丧消沉,但实际上他并没有。某个大学生认为,如果他被分到一个自己不喜欢的宿舍,就会感觉很痛苦,实际上也没有。

正如身体自带免疫系统,大脑也有其免疫系统。当某些事情不能正常运转时,我们便会本能地启动防卫机制。解决办法是,你可以把“从不”(never)、“总是”(always)这样的词语,踢出你的脑海,用“有时”(sometimes)、“近来“(lately)等词语取代。比如,把“我总是感到很糟”变成“我有时感到很糟”,把“我永远不会再快乐”变成“我最近不太开心”等。


每个人都会面临失去:事业、爱情、生命。问题不在于悲剧及挫败何时发生,它们总会发生,我们也不得不直面这一切。重要的是,我们如何面对这一切,接纳这一切,重新站起来。

有时,我们比自己以为的更脆弱,却比自己想象的更坚强。

大爱推荐。

2017-8-22 于上海返京高铁

有时,我们比自己以为的更脆弱,却比自己想象的更坚强。
购买链接   

  • 购买单本《另一种选择》


  • 购买《向前一步》和《另一种选择》精装套装
更多睿妈原创文章

有人一去不返

睿妈随笔|不是你的错

从朗读到阅读,这个暑假不退步!|睿妈读书笔记之《朗读手册》

睿妈管理术|折腾如我,职场妈妈带娃清单

睿妈管理术丨拼搏如我,职场妈妈如何管理时间

睿妈分享:培养孩子最重要的三点是什么?

更多精彩,扫描二维码关注“睿妈”,一起成长↙



点击阅读原文”进入睿妈小铺,和睿妈睿宝同步阅读。


    关注 睿妈看教育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