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你两朵栀子花——两个年轻人眼里的古巴

 

两个年轻人眼里的古巴。一位是派驻古巴的专业摄影记者刘彬,他在那里工作了四年;另一位是头一次踏上中美洲土地的郝方甲,个人旅行中,她用手机边走边拍,自娱自乐。...

2017第七届大理国际影会展览
古巴:

送你两朵栀子花


哈哈
策展人:陈小波

摄影师:刘彬 郝方甲



1



策展人语
 “送你两朵栀子花, 好好珍惜, 它们代表你和我的两颗心。”

古巴民歌《送你两朵栀子花》这样唱。

我们也为你送上两朵栀子花:两个年轻人眼里的古巴。一位是派驻古巴的专业摄影记者刘彬,他在那里工作了四年;另一位是头一次踏上中美洲土地的郝方甲,个人旅行中,她用手机边走边拍,自娱自乐。

他俩的古巴经历并无交集,摄影角度、手法和关注点截然不同。刘彬的拍摄浓烈、直接、以新闻为轴心;曾经在以色列驻外的郝方甲看上去随意、轻松、保持着“退半步看”的疏离感,以心为镜。这种差异,恰好拼出一个更加丰满的古巴,一个充满矛盾的远方。

看着他俩的作品发生如此奇妙的化学反应,让人相信:摄影,永远有下一种可能性。

今天的新华社拥有无论是实践还是思考都处在前沿的年轻一代摄影者。他们素质优良,学术背景深厚,一入社便接受严格的教育。他们身上,已种下新华人严守纪律、隐忍担当、不事张扬,万人如海一身藏的种子。薪火相传的使命感,使他们以严肃的态度关注社会,坚持为记录工作、为文献工作,继续为历史留存证据。但时代与摄影的进步,又要求他们必须在摄影本体上进行多种可能性的探索。

陈小波
古巴民歌《送你两朵栀子花》:


陈小波(中)与刘彬(左)、郝方甲


刘彬






郝方甲

这是我头一次作为“摄影师”,带着作品参加影展。顶级策展人陈小波老师,将古巴常驻记者刘彬的摄影作品与我古巴旅行的随手拍,做成一个双人展,带去了大理国际影展。

刘彬的古巴照片,小波老师早早就拿给我看过,风情万种,充满张力,色彩光影无可挑剔。见我喜欢,她当场送我,现在这些照片还在我案头摆着。

然后突然有一天她说,要把我的旅行随手拍和刘彬作品放在一起,做成展览带去大理,因为我们两人对同一个地方的拍摄手法、视角和关注点太不同了。他的热烈直接、以新闻为轴心,我的随意轻松、有“退半步看”的疏离感,而这种差异恰好拼出一个更加丰满的古巴,一个充满矛盾的远方。小波老师在策展人语中写:看作品发生如此奇妙的化学反应,让人相信,摄影,永远有下一种可能性。

我周围有很多特别会拍照片的人,摄影不仅是他们的职业,更是他们与世界对话的语言。一个人的善良、幽默、诚恳在他拍的照片里是可以看出来的,若是恶毒、刻薄、乏味,自然也是一览无余。小波老师有一双洞察摄影者美丑善恶的眼睛,虽然我自己都不懂自己的手机片好在哪里,但她若觉得值得展出,应该是有美的吧。如果不明显,那我大概是美在馅儿里。

我们的展览设在大理古城外一栋白族小楼的二层,一层是人像摄影大师郝远征的大展《重生与尊严》(是的,楼下老郝楼上小郝),策展人也是小波老师(这个大展值得好好写一下,我一定抽空写)。按小波老师的策展设想,刘彬的照片放大,我的照片镶框,错落摆放呈现一种连贯的跳跃感,在冲突中内含呼应。

直到展览全部布好,我才看明白小波老师所说的“可能性”和化学反应是什么。展览真的是一件很神奇的事情。
哈瓦那。人是行走的风景,总也看不厌。
哈瓦那老城,一双旧鞋挂天上。这是个信号吗?是恋人秘密见面的绿灯,还是小团伙行动的号令旗?看到它,谁会眼睛一亮?



哈瓦那何塞-马蒂广场。本地人挤在树荫里等着迟迟不来的公车,疾驰的老爷车里坐着欧美游客,一切都在切·格瓦拉的注视下。
放学的古巴小学生。白衬衣,红领巾,好熟悉。
哈瓦那小店。没有老板,也没有顾客,伙计睡着了。一切都静止了。
哈瓦那老城。国营商店的货架上,只有洗衣粉和卫生纸。水果摊像一道彩虹流过,人们跟着走,热烈烈地看着,却也舍不得掏钱出来。



哈瓦那华人街。牌坊还在,早没了华人,昔日的繁华都成镜花水月。
哈瓦那。为什么要跋山涉水,去看别人的日常?异乡的花特别红?还是异乡的歌特别动听?我的日常,也是别人的异乡。



巴拉德罗海滨度假村。古巴厨师在日式铁板烧店里,用鸡蛋写下:古巴爱中国。饮和食德,天下大同。
古巴巴拉德罗海滨。“在一棵树的树干上,少女欢天喜地刻上自己的名字,树从心坎里感动出来,掉了一朵花儿给那女孩。”——古巴民歌《送你两朵栀子花》

编辑:张传奇

延伸阅读:

请不要惊诧,这还是那个革命的哈瓦那!


    关注 新华视界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