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刻尔克》:“保温杯”大叔诺兰的一场战争

 

在真实的历史事件中,“敦刻尔克大撤退”从来不是一场胜利,它只是一次体面的失败,一次成功的逃亡。导演克里斯托弗·诺兰从一开始就清楚这场撤退的性质,也从未试图在《敦刻尔克》中美化它。...



在真实的历史事件中,“敦刻尔克大撤退”从来不是一场胜利,它只是一次体面的失败,一次成功的逃亡。导演克里斯托弗·诺兰从一开始就清楚这场撤退的性质,也从未试图在《敦刻尔克》中美化它。

这是诺兰对战争片的价值取向,他克制自己去渲染英雄主义,而是谨慎地呈示普通人的战争和生存的正义。



点击以上封面图
一键下单「敦刻尔克」
很多导演到了一定年纪都喜欢发表对战争和历史的看法。不对,不只是导演,这好像是男人们共同的喜好。

1993年,47岁的史蒂文·斯皮尔伯格拍完了《拯救大兵瑞恩》。斯皮尔伯格一直想对战争发表意见,几次不那么成功的尝试后,他终于找到了自己的语言。《拯救大兵瑞恩》在好莱坞开创了一种新的“二战”电影叙述方式。它不再全面讲述战事,而是通过一个普通士兵的命运来讲述战争的残酷。

《拯救大兵瑞恩》剧照
克林特·伊斯特伍德66岁那年也完成了他的两部战争题材电影《父亲的旗帜》和《硫磺岛来信》。年轻时喜欢警匪、动作和犯罪题材,上了年纪,老爷子越来越温和,也越来越喜欢和观众分享价值观。

诺兰的偶像,电影的引路人斯坦利·库布里克在他59岁时交出了《全金属外壳》,这是他导演的倒数第二部电影,库布里克的价值和哲学体系早就圆满,他只是借战场这个极致环境再次揭露人性。

有些导演因战争电影封神,比如刚刚提到的史蒂文·斯皮尔伯格,比如倾家荡产拍摄《现代启示录》的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也有人在这一题材上吃了亏,比如李安,两部战争题材电影——探讨南北战争的《与魔鬼共骑》和以伊拉克战争为背景的《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都口碑平平。李安的票房表现向来稳健,这两部电影却让他吃了亏。

《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剧照
如今,诺兰也上了这条船,交出了自己的答卷《敦刻尔克》。

法国历史学家马克·费罗认为,相比于历史学家的严谨考证,导演对于历史和战争的处理方式是,对史料进行甄选,从中截取能够支持自己观点的事实,并且对自己的选择既不限制边界也不加以评论。

诺兰所选择的“敦刻尔克大撤退”这段历史足够个人化,也足够英国人视角。以“敦刻尔克大撤退”在战争史上的重要性,这段故事应该早就被拍过很多次了。但事实上,它在电影中出现的概率比我们想象中少得多。

《敦刻尔克》剧照。在敦刻尔克海滩上等待撤退的英军士兵

1940年5月31日,战舰载满从敦刻尔克撤退的英军士兵抵达英国港口


这背后的原因其实不难理解。一直以来,好莱坞都是战争题材电影的主要产地,“敦刻尔克大撤退”时,美国还没有参战,他们对一段自己不曾参与的历史意兴阑珊。对于电影创作者来说,敦刻尔克这段历史事件里,缺乏通常意义上的战争题材电影应有的戏剧性。这是一场过于安静的战争,没有双方交战,有的只是绝望的等待被拯救的士兵和时而上演的德军空袭。

诺兰用这场缺乏戏剧性的“成功的逃跑”拍出了一部英国人的主旋律电影。在英国之外,“敦刻尔克大撤退”一点也不主旋律,这不是一场胜利,只是一次战略性认输。但对英国人来说,“敦刻尔克精神”是个特有的名词,这段历史是所有英国人都熟知的。在他们眼中,“敦刻尔克精神”与胜利无关,那是英国人至今引以为豪的东西:面对逆境时的勇气、决心和团结。

和偶像库布里克,以及他曾请教过的前辈斯皮尔伯格相比,诺兰对于战争的观看和解析方式不太一样。他出生于和平年代,不曾经历过任何一场战争,因此,他对用传统手法拍一部纯粹的战争片没有信心,所以他选了讨巧的办法,把这场战争视作一次大逃亡,用悬疑片甚至惊悚片的手段来处理。

《敦刻尔克》工作照。在恶劣环境下,导演诺兰仍坚持用IMAX胶片拍摄
在同事驳静眼里,诺兰的电影花样百出,但本质上,这位保温杯不离手的大叔还是个老派的导演。从《追随》到《记忆碎片》,再到《失眠症》和“蝙蝠侠”,如果不是动作戏,即便是大场面也还是一台摄影机。预算经历过几次大跃进,但他说:“因为本质的东西还是不变的,我依然坐在那里,观察着镜头前的一切。”一天拍摄结束,他依然会观看样片,要知道如今已经很少有导演会这样做了,而“以前这可是导演必修课”

诺兰的电影一向口碑很高,相较于以往,《敦刻尔克》有过之而无不及。它在北美主流电影网站上的评分居高不下,媒体们(尤其是英国媒体)更把《敦刻尔克》视作诺兰最意义非凡的作品。

在中国,我想不到任何一个外国导演比克里斯托弗·诺兰更有观众缘,卖得好的引进片很多,但单靠导演名字就能拉动票房的真的不多。2010年前后,国内上映过两部让大家二刷、三刷、四五刷的电影,一部是詹姆斯·卡梅隆的《阿凡达》,另一部就是诺兰的烧脑片《盗梦空间》。朋友听说我要去专访诺兰,恨不得把家里收藏的《盗梦空间》里的箱子搬给我,拿去让诺兰签名。

《盗梦空间》剧照
当最受追捧的诺兰遇到了严肃的战争题材,他们之间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我们对这样的组合好奇,也觉得它值得被讨论。所以,在这期《敦刻尔克》封面中,我们访问了诺兰,谈他与《敦刻尔克》的渊源,也认真梳理了他过往的经历和作品,探讨诺兰之所以成为诺兰的原因,还为读者奉上二战经典电影解析,从更多视角理解战争、历史与电影的联系。

在我看来,《敦刻尔克》的确是一部呈现方式新颖的战争片,在不走寻常路这点上,它很诺兰。但《敦刻尔克》并不是一部典型的诺兰电影,他大概只是对这段历史有话要说,说完了也就完了,转过头去,拉上真爱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继续拍那些永远被奥斯卡冷落的爽片才是他的正道。当然,这只是我的猜测。
关于本期封面故事,有任何想说的话,请积极留言。
精选留言将有机会刊发在下期杂志的读者留言区↓↓↓


就是这个位置!


本期

更多精彩


|封面故事|

  • 敦刻尔克诺兰的战争  生存与正义(宋诗婷)
  • 《敦刻尔克》:战争比想象更冷(宋诗婷)
  • 诺兰的男神军团(吴扬)
  • 偶然与奇迹:真实历史中的大撤退(刘怡)
  • 诺兰封神记(驳静)
  • 电影中的“二战”(张星云)
| 社会 |

  • 热点:基因检测能知晓你的过去和未来吗?(杨璐)
  • 热点:八达岭野生动物园熊咬人事件,粗放经营的乱局(刘畅)
  • 生态:青海泽库的游牧生活(吴丽玮)
  • 访古寻城:最后的“物证”(唐克扬)
|经济|

  • 市场分析:人民币还能强势多久?(谢九)
|文化|

  • 话题:集体制造戴安娜(何潇)
  • 话题:戴安娜风格,从优雅到更酷的解读(杨聃)
  • 文化:数字化复原天龙山石窟(艾江涛)
  • 人物:蔡康永:文艺之外,娱乐之内(张月寒)
  • 人物:韩红3.0(驳静)
  • 收藏:莫迪里阿尼的赝品为何这么多?(龚之允)
  • 图像:普遍的复活(张宇凌)
  • 电视:《谜湖之巅2:中国女孩》:黑暗与愤怒(悦涵)
  • 思想:雅俗之争始末(薛巍)
  • 书评:玛丽莲·罗宾逊:和解之美(钱佳楠)
|专栏|

  • 邢海洋:印度手机,中国制造
  • 苗千:探测中微子的新方法
  • 张斌:有钱,就是有钱
  • 宋晓军:第七舰队司令被解职“冤”吗?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文章版权归《三联生活周刊》所有,欢迎转发到朋友圈,转载请联系后台
点击以下封面图
一键下单「敦刻尔克」




 点击阅读原文,今日生活市集,发现更多好物。


    关注 三联生活周刊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