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澄怀园语解说》(59):受恩不忍负 为孝子忠臣

 

嘯園叢書丨澄怀园语卷之三丨桐城张廷玉砚斋...



澄怀园语卷之三

桐城张廷玉砚斋


【原文】

司马温公曰:

“受人恩而不忍负者,

其为子必孝,为臣必忠。”

又曰:

“言不可不重也。

夫钟鼓叩之而后鸣,

铿訇镗鎝,人不以为异;

若不叩自鸣,人孰不谓之妖耶?

可以言而不言,犹之叩而不鸣也,

亦为废钟鼓矣。”

又《无为赞》曰:

“治心以正,保躬以静;

进退有义,得失有命;

守道在己,功成在天。

夫复何为,莫非自然。”

此数则格言中之浅近可行者,

当书之座右。

惟是“受人恩而不忍负”一语,

其中正,自有道。

当受恩之时,

必审视其人,

可受而后受之;

若不可受而亦受,

而时存不忍负之心,

必至牵缠跼蹐,身败名裂,载胥及溺,

不可不慎也。

【解曰】

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广为人知。他主持编纂的通史《资治通鉴》,大家也都知道,然而他写的《迂书》,知道的人就不是那么多了。但是通读《迂书》的人,或许比通读《资治通鉴》的人多,因为《资治通鉴》是宏观巨著,篇幅太长,而《迂书》则是短小精悍,言简意赅。

在司马光的著作《传家集》与《温国文正司马公文集》(卷七十四)中,就载有《迂书》这篇佳作。在《迂书序》中司马光说,自己六岁的时候,父亲兄长所教的书籍,虽然能够口念诵读出来,但并不能知晓书文的意义。直到十三岁以后,才得以稍微听闻古圣先贤的谆谆教诲,早起诵读,夜晚思考,至此已经有二十七年了。

司马光说,虽然自己本性昏庸愚昧,疲乏困顿而没有多少进步,然而勤奋努力还是做到了。边读边想,经常会有所收获,写出来拿给别人看。对于所写出来的东西,评价高上的人,也不过只是说:“你写的东西平庸无奇,大家都知道。”评价低下的人,更是轻蔑地说,“你写的东西迂腐陈旧,难以应用,对于世间社会没有什么利益吧。”

司马光叹惜道,我倾尽全力,冥思苦想,追求自古以来的规律真理,将自己力所能及的内容挑选出来。至于说平庸与迂腐,只是别人这样评说罢了,我怎么能够知道呢?因此将我写下的这些东西,命名为《庸书》,是平庸之书的意思,或者也可叫做《迂书》,是迂腐之书的意思。《迂书》共四十一篇,开头两篇就是“释迂”与“辨庸”。

释迂篇云,有人对司马光说:“你说的话太迂腐,对于世人没有什么用处吧。”司马光回答说:“你只知道迂腐没有什么用处,而不知道它有用,而且用处很大呀!反过来说,你只知道迂腐有用,而不知道它有害,而且损害也很大呀!你难道看不见树木生长的情况吗?树木生长一年就砍伐,那么充其量只能供给作为柴火而已;生长两年就砍伐,那么充其量只能作为建房放瓦的椽子;生长五年而后砍伐,那么完全可以作为建房的立柱;生长十年而后砍伐,那么完全可以作为建房的栋梁。从树木生长的情况看,难道不是收获功用的时间越长远,而产生的利益就越大吗?古代那些圣贤人士,唯独在他们那里,才能拥有真理宏大广博,而不能狭窄渺小;才能拥有志向深奥长远,而不能目光短浅;才能拥有言辞崇敬高尚,而不能卑贱低下。因此即便他们处在龃龉相恶、命运多舛、矛盾冲突的环境里,或者穷乏如平民百姓,甚至贫贱困苦一直到老,然而他们留传的风尚功业,几百成千年以来,人们还在以他们为法式典范。假使有些人,心胸狭窄以取悦于人,胸无大志以曲从讨好,低言媚俗以追求功利,虽然他们当时贵为卿相高官,也只不过非常短暂,利益在他们自己身上终止,荣华在他们有生之年竭尽,怎么能够带给后世的人们,留下恩泽的呀!像我这样,就是担心不能做到迂腐罢了,迂腐难道错了吗!”

辨庸篇云,有人对司马光说:“你说的话太平庸,每个人都能达到,有什么高贵的呀!”司马光说:“是的。我学习研究古代君主的治国真理,勤奋努力,而且时间很长吧。只是我的本性迷乱糊涂,苦心劳神而自己不知道,还是免不了平庸吧。虽然,古时候的天地与今天有什么不同吗?古时候的万物与今天有什么不同吗?古人的性情与今人有什么不同吗?但是天地并没有改换,日月也没有变化,世上万物一如既往,人们性情依然如故,真理为什么会独自变化呢!你们对于真理,总是讨厌常规,而喜好新奇。譬如要到荆楚大地去的人,不往南而往北;要到齐鲁大地去的人,不往东而往西,果真可以说是与众人不同,但你得到的是不知道该怎么办,失去的是你当初的追求,越是勤奋努力,就会离目标越来越远吧!呜呼哀哉!孝慈仁义,忠信礼乐,自从有人类历史以来,一直谈论到今天,哪能不平庸呢!像我这样,就是害怕不能做到平庸罢了,平庸难道错了吗!”

司马光(1019-1086年),字君实,号迂叟,自称迂夫。“迂”字的基本意思是曲折与绕远,如迂回、迂缓等等,还有一个意思,是指言行或见解陈旧不合时宜,如迂腐、迂论、迂气、迂儒、迂夫子等等。无论是古代,还是现在,说某人迂,说某人庸,那都是骂人的话。司马光自称迂夫迂叟,他的书命名为《迂书》《庸书》,那都是自谦的说法。历史上聪明智慧超过司马光的人,恐怕也没有几个。司马光呕心沥血几十年,总结写成的读书心得《迂书》,古今许多人对此却是不屑一顾,甚至嗤之以鼻,其实书中宝贝众多,很值得一读再读多读。



《迂书》第二十六篇为“负恩”,既有承受恩德的意思,也有忘恩背恩的含义。作于宋神宗赵顼元丰七年(1084)四月二十八日,其时司马光六十五岁,这也是《资治通鉴》耗时十九年后完成的年份。负恩篇云,迂叟曰:

“受人恩而不忍负者,

其为子必孝,为臣必忠。”

大意是说,受到别人恩惠,而不忍心辜负的人,那么他或她,作为儿女,一定孝顺父母;作为臣下,必然忠诚上司。

《迂书》第四篇为“言戒”,意思是说话的准则。言戒篇云,迂夫曰:

“言不可不重也。

子不见钟鼓乎?

夫钟鼓,

叩之然后鸣,铿訇镗鞳,

人不以为异也。

若不叩自鸣,人孰不谓之妖邪?

可以言而不言,犹叩之而不鸣也,

亦为废钟鼓矣。”

大意是说,说话不能没有力度呀。您难道看不到钟磬锣鼓吗?钟磬锣鼓这些乐器,敲打然后才能发出美妙的声音,小声铿鍧,大声镗鎝,低沉粗重,洪亮高亢,人们不会觉得惊奇吧。如果钟磬锣鼓没有被敲打,而自己发出声响,谁人不说这是妖魔鬼怪呢?应当说话而不说话,如同敲打钟磬锣鼓,而没有声音,也等于就是报废的钟磬锣鼓吧。如果有这样的人,那也是个废人吧。

《迂书》第三十篇为“无为赞”,意思是赞颂清静无为、道法自然的精神境界。作于宋神宗赵顼元丰八年(1085)正月十九日,这年宋神宗赵顼三十七岁逝世,哲宗赵煦八岁继位,也是司马光逝世的头一年。无为赞篇内容如下:

学黄老者,以“心如死灰,形如槁木”为无为。迂叟以为不然,作《无为赞》:

“治心以正,保躬以静。

进退有义,得失有命。

守道在己,功成在天。

夫复何为,莫非自然。”

大意是说,学习黄帝老子道家的人,以为心情消沉如同火灭后的冷灰,身体瘦得像干枯的木头,就是无为的状态。司马光认为不是这样,于是创作《无为赞》一首:

征服内心必须平正,

保养身体应当安静。

进退升降要有恩义,

得失利弊自有命运。

持守修道在于自己,

功力成就在于上天。

你又能够做些什么,

或许只能顺其自然。

道家宗师庄子《齐物论》里面不是已经说了吗?“形固可使如槁木,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意思是说,形如槁木,心如死灰,那怎么是修道呢?

张廷玉大学士说,司马光所写的这几条,都是《迂书》格言中,容易理解、能够执行的内容,可以书写下来,放在手边眼前,挂在墙上,作为座右铭。所谓格言,是指可以作为人们行为规范而言简意赅的语句,是人们机智的精华,众人汇成的睿智,是指导人生走向成功之路的法宝,时刻激励人们取得进步。

张廷玉大学士特别强调,惟有“受人恩而不忍负”这一句话,说得中立平衡,正直端庄,自然具有深刻的道理。用哲学的观点来看,受恩与负恩,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也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受人恩而不忍负,实际上就是懂得感恩,懂得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一定会是孝子贤孙;懂得回报老板的知遇之恩,必然会是忠心耿耿的员工。反过来说,忘恩负义是什么样的人,那就不问自明了。然而,并非所有的恩惠都能随便接受,俗话说得好:“吃人嘴软,拿人手短。”张廷玉大学士对于这一点,思考得更加深刻。

张廷玉大学士告诫人们,当你接受别人恩惠的时候,必须审视对方是个什么样的人,感觉可以接受,然后才能接受;如果不能接受,你也接受,那你就会时时存有不能辜负恩惠的心意,必然会导致牵绊纠缠,局促不安,困顿窘迫,甚至身败名裂,相继落水沉没,千万不能不慎重呀!

明代洪应明在他著名的《菜根谭》一书中说,恩惠里面本身自来,都会伴生伤害;恩惠里面的暗枪戈矛,最难防范;如果有人,接受别人的恩惠,虽然恩深情重却不思报答,而一点浅显的怨尤,他却睚眦必报,这就是极其苛刻狠毒,特别冷酷无情,应当严加戒绝;大凡一般人,对人施恩,都是想要邀名结好,这是善念中的刀枪剑戟,真理道路上的荆棘障碍,最荣易在施恩时夹带,也最难在心里拔除,必须是痛改前非,清心寡欲,涤尽渣滓,斩绝萌芽,才能见到真体本来面目。



【参引】

附1:宋代司马光《迂书》(节选)

迂书序

余生六龄,而父兄教之书,虽诵之不能知其义。

又七年,始得稍闻圣人之道,朝诵之,夕思之,

至于今二十有七年矣。

虽其性之昏愚,惫而不能进,然勤亦至矣。

时有所获,书以示人。

人之论高者则曰:“子之书庸而无奇,众人所同知也。”

论卑者则曰:“子之书迂而难用,于世无益也。”

嘻,我穷我之心,以求古之道,

力之所及者,则取之,

庸与迂,惟人之所名也,我安得知之。

故命其书曰《庸书》,亦曰《迂书》云。

释迂

或谓迂夫曰:“子之言太迂,于世无益也。”

迂夫曰:“子知迂之无益,而不知其为益且大也;

子知迂之有益,而不知其为损亦大也。

子不见夫树木者乎?

树之一年而伐之,则足以给薪苏而已;

二年而伐之,则足以为桷;

五年而伐之,则足以为楹;

十年而伐之,则足以为栋。

夫岂非收功愈远,而为利愈大乎?

古之人,

惟其道闳大,而不能狭也;

其志邃奥,而不能迩也;

其言崇高,而不能庳也。

是以所适龃龉,而或穷为布衣,

贫贱困苦以终其身,

然其遗风馀烈,数百千年而人犹以为法。

向使其人狭道以求容,迩志以取合,庳言以趋功,

虽当时贵为卿相,利止于其躬,荣尽于其生,

恶得馀泽以及后世哉!

如余者,患不能迂而已矣,迂何病哉!”

辨庸

或谓迂夫曰:“子之言甚庸,众人之所及也,恶足贵哉!”

迂夫曰:“然。余学先王之道,勤且久矣,

惟其性之惛也,

苦心劳神而不自知,犹未免夫庸也。

虽然,古之天地有以异于今乎?

古之万物有以异于今乎?

古之性情有以异于今乎?

天地不易也,日月无变也,

万物自若也,性情如故也,

道何为而独变哉!

子之于道也,将厌常而好新。

譬夫之楚者,不之南而之北;

之齐者,不之东而之西。

信可谓殊于众人矣,

得无所适,失其所求,

愈勤而愈远邪!

呜呼!

孝慈仁义,忠信礼乐,

自生民以来谈之至今矣,安得不庸哉!

如余者,惧不能庸而已矣,庸何病哉!”

附2:明代洪应明《菜根谭》(节选)

恩里由来生害,故快意时须早回头;

败后或反成功,故拂心处切莫放手。

仇边之弩易避,而恩里之戈难防;

苦时之坎易逃,而乐处之阱难脱。

受人之恩,虽深不报,怨则浅亦报之;

闻人之恶,虽隐不疑,善则显亦疑之。

此刻之极,薄之尤也,

宜切戒之。

为善而欲自高胜人,

施恩而欲要名结好,

修业而欲惊世骇俗,

植节而欲标异见奇,

此皆是善念中戈矛,理路上荆棘,

最易夹带,最难拔除者也。

须是涤尽渣滓,斩绝萌芽,

才见本来真体。

【影印】







【往期】

《澄怀园语解说》(58):七言化五言 有意或无意

《澄怀园语解说》(57):居官清慎勤 清本慎乃大

《澄怀园语解说》(56):静处乾坤大 闲中日月长

《澄怀园语解说》(55):汉家重九鼎 政自钓竿来

《澄怀园语解说》(54):莫问封侯事 功成万骨枯

《澄怀园语解说》(53):咏物贵澹永  不即亦不离

《澄怀园语解说》(52):岭外无寒食 何日是清明

《澄怀园语解说》(51):三世得美谥 卢家有莫愁


    关注 有义方家训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