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余印坊】顽石点头 我心悠悠

 

一方印,任何一个小细节的失误,都会造成审美的跑题。...





再不点蓝字关注,机会就要飞走了哦



2017年2月16日行余印坊二期师生合影
顽 石 点 头     我 心 悠 悠
 
-----行余印坊阶段性学习总结


特聘资深篆刻专家刘刚先生为我们讲课
一方印,任何一个小细节的失误,都会造成审美的跑题。

2017年2月16日晚20时,行余印坊接纳了我的出现。来自并州的省内外资深篆刻家刘刚老师,将开启我们20名学员的篆刻生涯。“文化的概念,恰恰就是从微观介入到宏大的叙事中。”行余书社郝继文顾问给予我们很高的期望。

行余印坊墨稿双勾训练
戴着眼镜又特别风趣的刘刚老师,果真是通达之士,技术上没有死角,很方便地带着我们进入印学的各个通道。我从开始的手忙脚乱心惊胆战,逐渐趋于平和镇定胸有成竹。虽然与其他学友还有很远的距离,但就我本人零基础成长到今天驾轻就熟完成印作,便是值得回味无穷的。在二期培训即将结束的今天,习惯梳理知识结构的我,在刘刚老师的提醒下,在此对自己半年来的篆刻学习做个回顾总结,以便前面的路走的更轻松愉悦。

行余印坊墨稿书写训练
成人学习是见缝插针的,我们印坊每月会有两次集中培训。一次是晚饭过后的20:00—22:00,一次是第二天上午的8:30—11:30。实际上刘老师每次都讲的忘了时间,有几次晚课讲到23:00还刹不住车,还有几次上午的课,延长到过了吃饭时间,刻石头时我分明听到教室里有学友饥肠辘辘的声音。嘿嘿!也只有这个时候,我们才笑笑呵呵的告别刘老师各自勾画好老师布置的临摹和创作的作业回家。这作业可不是想做就做不想做就不做,是必须得做。因为丝毫不含糊的刘老师一定会在下次上课前,依次用幻灯把每个学员的作业展示出来,每一枚印都要细细找问题。行余印坊真的不是闹着玩的地方。

行余印坊作业花絮之一
像书法学习中字帖就是拐杖一样,印学中印谱的配备是必须的。刘老师给我们推荐了《十钟山房印举选》、《历代印风系列》、《汉印分韵合编》、《玺印文字编》、《汉印文字》、《说文解字》等标本范例。让我们初步感知印宗秦汉的教学理念。在此基础上重点从技法和审美上对我们进行普惠教育。祝竹的《汉印技法解析》是我们的教科书。作者高屋建瓴的观点和行云流水般的文字深深地吸引着我的心智。我确信好多地方我真的读不懂,有些句子看似不多几个字,但这几个字背后涵盖着无数大山。欲想窥到内核,又岂是我这凡眼肉胎反复轮回能知晓的。“先秦古玺和汉印之间的风格差异巨大,古玺文字奇奥多变,布局欹侧错落,显示出恣肆纵逸的强烈节奏。而汉印的文字和布局都是平正、饱满、庄重为基调,显现出雍穆渊雅的姿态。由古玺到汉印之间的转型,是在秦代统一中国的短暂十五年期间完成的。”这里的形容词是中正的,也是值得我用心和每一件作品对话的。十五年,不是弹指一瞬,在离今天很远很远的十五年的每一天里,是何人在何种环境里用何种工具何种办法殚精竭虑,揣摩铸造着金石丝竹?

行余印坊作业花絮之二
“刀法、篆法、章法所创造出的意境,能看出一个人的修养和追求。”“技术、悟性、理性缺一不可。”“分红布白、线形走向、匀空虚实、平衡呼应”、“篆刻艺术的形式美依靠相应的技法手段来完成,篆刻艺术的审美思想通过技法和形式来物化,可以说,没有篆刻技法发生作用,篆刻艺术就不存在。”、“在创作中,没有美学思想的作品就等于没有灵魂的人;没有形式的作品,就等于没有了躯体,而一切美学思想技法来说,则是‘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技法是完成作品形式、传达美学思想的唯一手段”······每一堂课老师都是口若悬河。由浅入深的剖析着。只可惜,我是听懂容易,做起来哆嗦。“桓启”、“寿佗”、“任强”是我们第一次的作业,记得当时,我用自己白描国画的手法把这几个字反书上石后,深切地体会到自己的右手像举着无形巨斧,绷紧的神经战战兢兢,生怕不长眼睛的“永”字牌刻刀脱缰野马似的伤害到握着石头的左手,我时常毫不费力的就想到左手鲜血淋淋的样子。于是,我准备好几块创可贴以备急需,另外一个防漏措施是用胶布把刻刀控制在很小的活动范围之内,这样它就不可能放肆游走了。还有一个问题是,刻刀是铁制的,虽然裹了防滑线,但是那线凹凸不平,把大拇指挤压的生疼。我就用创可贴减小刀杆与大拇指的摩擦力。之所以没有用印床,是因为梁艳忠老师说,握着纯天然的石头你会感受到来自不同石头的乐趣。好!我不能让印床代替了这份美好的感受。刘老师说:“汉印的基础最起码的打十年”。从老师的话里我读出了汉印的厚度,当我一点一点沿着线条去徐徐推进时,我想到前人缔造印石文化的艰辛和挫折。屈子、五柳、子美、子瞻、若无文学之才,其人格亦自足千古。钟繇、羲献、蔡邕亦非仅因墨海独立潮头。曹衣出水,吴带当风,《清明上河图》经历的灾难一点也不亚于唐僧取经的惊险。

行余印坊作业花絮之三
“风云三尺剑,花鸟一床书”,作为实用性很强的印,一路走来一路变迁,印文化承载着我们国家多少代政治、经济、文化璀璨更迭的故事。在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禁锢思维的日子里,带着镣铐跳舞的汉官印,代表身份地位个人形象志向的汉私印,规矩方圆在其中的价值除了尺寸、线条、印纽之外,背后还有多少今天的我们看不懂也看不到的挣扎与呐喊,每一件作品中,是否还拥挤着史哲领域里太多羊肠小道与柳暗花明。“广陵王玺”、“汉委奴国王”、“山阳尉丞”、“阿阳长印”、“防乡家丞”、“魏嫽”、“立节将军长史”等等印花。缪篆之态,如篆如隶、亦篆亦隶、亦古亦今的神韵,包括点线面的起止、交叉、搭接、转折都是刘老师三番五次强调的主题。如同经典的甲金篆隶楷草行一样,汉印也是中国文化艺术的珠穆朗玛。它的和平敦厚、庄重典雅、堂堂正正已经形成自己独具魅力的韵致。坚贞独抱三千岁,阅尽荣枯凡卉条。仍向下风长侧倚,任他乔木各凌霄。是的,人生犹如护渡海浮囊,不容一点破损的旅途上,汉印的成长是健康宽博的。

行余印坊作业花絮之四
具体到印稿上石后,下一步的工作是“刻”,面对印面上宽窄不一的复杂线条,很多印友都会纠结:从哪下刀呢?下面结合篆刻创作实践体会,说一说如何把握好下刀后“刻”时的“稳、准、狠”。稳,不仅是执刀要稳,更重要的是心态要稳,心态的稳主要体现在心静与定力上。“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孰能浊以止,静之徐清。”准,是个技能问题,刀锋入石和运刀时的角度与速度要准,需要多加练习。狠,是指用力要果断,表层是刀石之间的砥砺产生的力感,深层即为心力。稳、准是前提,是要求作者要有良好的心态,执刀入石和正确把握角度、速度、节奏,使刀刻的点线产生力度。狠力是关键,篆刻作品生命力的显现,全在于刀法中力的显现。“力”源于身心,运于手指,发于锋刃。在刻印过程中,无论那种刀法,无论刻朱刻白,或者向线,背线,运刀用锋都要有起伏、转折、轻重、快慢等变化。目的是将力受于点、线之上,含于点、线之中,使点、线显现出各种刀法的力感,体现刀味风神,刀为笔使,笔自刀出。长画当冲之,短画及转折处当切之,直画一端尖一端圆或平,弧线宜以侧锋迟涩之刀顿挫曲行,于圆线则以二三略直之短线出之。

行余印坊作业花絮之五
“微云淡河汉,疏雨滴梧桐。豆蔻梢头二月初,卷上珠帘总不休”。生存不是苟活,温饱不是奢侈,发展不是放纵。方寸石,深似海。说来真是奇怪,我甚至唯心地相信我与印石的缘分,因为我不止三次梦到我已故的母亲给我看祖爷爷们留下的大大小小的印章。因而,利用暑假,我给自己安排了训练任务,把老师们的名字反复在设计好的田字格里训练,同时把满意的结果反书在石头上。名章、闲章、边款都根据自己对老师们的印象做了考虑。我先从身边老师的名字练起,海哥夫妇二人身体都不能像常人一样自由行走,但他们乐观对待人生,写了好多不亚于契诃夫的短篇小说,在灵石乃至晋中倍受关注,在我们心里海哥和海嫂的顽强忠厚诚恳坚定一点不逊于保尔。他是灵石文坛老师朋友经常牵挂的人。上次去海哥家,我决定给海哥家刻一枚印,让他知道在腿脚够不着的世界之外,有眼镜和心灵看得到想的到的许许多多的美好存在着。我给海哥设计的边款是“秉德无私,参天地兮”。瑞平姐心怀开阔,对我的包容和温暖丝丝缕缕都让我感动不已。“伊人”是她的别名,所以我选择“筑室兮水中,茸之兮荷盖 ”作为边款。

暑假训练创作花絮之一
黄河韵先生是灵石文化前辈的代表,温文尔雅诗作高产,凡游历之处皆有作品蓬勃汹涌。先生对家乡后生晚辈的引领是有目共睹的。我除了用、仿西汉印名章外,边款上刻了“驾八龙之蜿蜒兮,载云旗之委蛇。”这里还有一个机密,“蛇”字虽然不读“she”,但是先生恰恰属相是蛇。真是妙不可言好玩至极。“五音份兮繁会,吾欣欣兮乐康”,符合藏器庐先生。  “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适应每天在百草坡锻炼身体因此瘦了5公斤的兰亭先生。

暑假训练创作花絮之二
“九畹芝兰”、“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草之百亩。”也该是画工笔的贠老师的真实写照。“仁者寿 ”“苏世独立,横而不流兮,独立不迁,岂不可喜兮”是毛老师的。“骞将憺兮寿宫,与明兮齐光。”郭老师“俯仰自得 ”、 “高飞兮安翔,乘清气兮御阴阳”是王兄的。“从吾所好”适宜田老师。“驾飞龙兮北征望洞庭”和“行余铭”适合郝老师。“百草兮实庭,建芳馨兮庑门”是魏老师的。“清水芙蓉”、“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是沪上荷花姐姐的。“傲雪梅”、“梅花欢喜漫天雪”是梅姐的。“灵衣兮被被,玉佩兮陆离。”配搭给红丽妹妹恰恰的好。对不起的是李老师、张老师。刻的时候跑刀了,要么字体线条粗细不协调,要么跑刀,要么掉了一块角角。反正是不能入眼。好在没让他们见石头,如若真见了,非要跌掉眼镜的。王彤小朋友北理工第二年了,掌握了许多课堂以外的知识,发展方向非常好,鼓励一下是应该的:“嗟尔幼志,有以异兮;独立不迁,岂不可喜兮!”正是男孩子修身储能的好句子。

暑假创作花絮之三
我知道,短暂的面对面学习是不足以补救我严重匮乏的理论和实践知识的。我也清楚,我的脚步尚摇摇摆摆,不能在短暂的时间内刻出令自己和师长亲朋都满意的作品,但是我一直行走在丰富自己的路上。

暑假创作花絮之四
在此,我要感谢曾经帮助过我的老师和朋友,正是他们让我看到不断成长的自己,是他们的一次点拨和矫正鼓舞我走在正确的思维和技法中。难忘行余印坊中16次的交流和促进,难忘刀石相逢碰撞出的良师诤友:艺术家的女硕士研究生海涛老师指导我制稿反书上印、刘老师单独示范沿线刀法、梁艳忠老师亲自指导我握刀无名指抵石石花上崩、王斌老师告诉我切刀轻重和谐角度速度、阎德华老师像打扫房沿角落一样让我看他清理好的每一笔画的拐角、赵岱岭老师指点我如何查篆书字典、如何把字更准确地反书上石、王冬平老师检查并指点我印作细节、杨自明老师及时鼓励大家劳逸结合、小李婧老师用微笑和热情点燃全班的学习热情,经常举着起了水泡泡的兰花指让我们看。班主任王爱登老师最是暖人,每次都给我们准备好茶水,生怕我们上火误了学习进度。最让人感动的还是行余书社郝顾问,他时刻关注着我们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及时通过微信渠道给以提醒和摆正。记得有一次,赵老师建议我们都参加省里举办的篆刻作品展。我本来知道自己没有实力,所以零时抱佛脚,找了些风格不同的样本模仿凑数。郝老师当机立断斩断用“焚介子林麓”一句打消了我对自己和行余不负责任的幼稚思想。实际上,我们学习到哪个阶段,每个人水平如何,郝老师都了如指掌。令大家最感动的是郝老师总是不厌其烦冰雪气味的点化,他总是在课余随时随地地把篆刻理论和特色印花发布在朋友圈让我们欣赏借鉴。让我们所有学员受益匪浅,每人都在自己原有基础上篆刻水平大幅度提高。用我们印坊赵老师的话说,我们这批学员优秀的很,提高速度远远快于第一批。我还要感谢同县藏器庐老师的鼓励“刀石相撞,音乐之美。石花翻飞,案头飘雪。和平操刀,女中丈夫!”读来真是备受鼓舞,在衣食无忧最好的时代,有幸追随德艺双馨的老师们学习传统精华,与己、与家、与社会、与工作皆妙趣横生,此乐何极!

暑假创作花絮之五
红颜素轩冕,白首卧松云。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百年行余,精诚所至金石为开,顽石已点头,我心自悠悠。我坚信,行余印坊明天更美好。

暑假创作花絮之六
硕士生海涛老师做示范
更多精彩  点击链接


1、【八面来风】在动物眼中,我们只是个笑话

2、【行余杂谈】 梵高究竟好在哪?

3、【书林缀叶】读《傅山全书》札记

4、【行余动态】行余书社举行吸收预备社员仪式

5、【行余视角】书法批评:要拒绝成为商业利益的附庸

6、【行余文史】金石同盟(二)

7、【行余推荐】沉潜生活 激扬文字

8、【行余报道】行余的高考

9、【名家论坛】老寇说事—生活的真理
行余印坊

本期责编:和    平   宋海涛
审       稿:赵岱岭    刘婷婷
复       审:梁艳忠    冯鑫磊



    关注 行余书社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