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销术语鲶鱼效应

 

鲶鱼效应:99%的人都不知道的管理学...



鲶鱼效应(Catfish Effect) ,也称鲇鱼效应(Weever Effect)

什么是鲶鱼效应?
挪威人喜欢吃沙丁鱼,尤其是活鱼,市场上活鱼价格要比死鱼高许多,所以渔民总是想方设法的让沙丁鱼活着回到渔港,但绝大部分沙丁鱼还是在中途因窒息而死亡。

而有一位船长在装满沙丁鱼的鱼槽里放进了一条以鱼为主要食物的鲶鱼。鲶鱼进入鱼槽后,由于环境陌生,便四处游动。沙丁鱼见了鲶鱼十分紧张,左冲右突,四处躲避,加速游动。这样沙丁鱼缺氧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这就是著名的“鲶鱼效应”。

目前,一些机关单位实行的公开招考和竞争上岗,就是很好的典型。这种方法能够使人产生危机感从而更好地工作。同样的,大部分失败的公司,事先都有一些征兆显示已经出了问题,然而即使有少数管理者已略微察觉这些现象,也不太留意。如:企业的气氛沉闷,缺乏压力,管理层安闲舒适,员工充满惰性,一些真正具有能力和潜力的人员则得不到充分发挥才能的机会,他们或者离开公司,或者被无谓地浪费掉,企业慢慢地失去生机。
鲶鱼效应有什么变现?
“鲶鱼效应”是企业领导层激发员工活力的有效措施之一。它表现在两方面:

一是企业要不断补充新鲜血液,把那些富有朝气、思维敏捷的年轻生力军引入职工队伍中甚至管理层,给那些固步自封、因循守旧的懒惰员工和官僚带来竞争压力,才能唤起“沙丁鱼”们的生存意识和竞争求胜之心。

二是要不断地引进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管理观念,这样才能使企业在市场大潮中搏击风浪,增强生存能力和适应能力。
鲶鱼效应的利与弊分别是什么?
对于那些在能力上刚刚能满足团队要求的队员来说,"鲶鱼"的进入,将使他们面对更大的压力,稍有不慎,他们就有可能被清出团队。为了继续留在团队里面,他们也不得不比其他人更用功、更努力。

可见,在适当的时候引入一条"鲶鱼",是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刺激团队战斗力的重新爆发的。在这一方面,日本的本田公司就做得非常出色,值得我们借鉴。

有一次,本田对欧美企业进行考察,发现许多企业的人员基本上由三种类型组成:一是不可缺少的干才,约占二成;二是以公司为家的勤劳人才,约占六成;三是终日东游西荡,拖企业后腿的蠢材,占二成。而自己公司的人员中,缺乏进取心和敬业精神的人员也许还要多些。那么如何使前两种人增多,使其更具有敬业精神,而使第三种人减少呢?

后来,本田先生受到鲶鱼故事的启发,决定进行人事方面的改革。他首先从销售部入手,因为销售部经理的观念离公司的精神相距太远,而且他的守旧思想已经严重影响了他的下属。必须找一条"鲶鱼"来,尽早打破销售部只会维持现状的沉闷气氛,否则公司的发展将会受到严重影响。

经过周密地计划和不断地努力,本田先生终于把松和公司销售部副经理、年仅35岁的武太郎挖了过来。武太郎接任本田公司销售部经理后,凭着自己丰富的市场营销经验和过人的学识,以及惊人的毅力和工作热情,受到了销售部全体员工的好评,员工们的工作热情被极大地调动起来,活力大为增强。

从此,本田公司每年重点从外部"中途聘用"一些精干的、思维敏捷的、30岁左右的生力军,有时甚至聘请常务董事一级的"大鲶鱼"。这样一来,公司上下的"沙丁鱼"都有了触电式的感觉,业绩蒸蒸日上。



"鲶鱼效应"一直为很多企业所推崇,但我们不得不看到,这种引进外部力量刺激内部成员的做法也存在着一定的弊端。

首先,从企业这个大团队来讲,从外部引进的人才,其职位都不会太低,他们更多的是我们常说的"空降兵",一到公司,就被委以重任,具体负责某一块的具体业务。关于"空降兵"的优势与劣势在此处暂且不谈,我们只需要认识到,"空降兵"的到来,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原成员晋升的机会,从而扼杀了某些原本就非常努力的员工的奋斗激情。

其次,对公司内部的一个小团队来讲,既然是为了刺激团队的活力,所引进的新人在能力上就不会很弱,如果团队负责人再把握不住度,总是故意地把兴趣放到新人身上,势必会引起原有成员的不满,要是这种不满使原有成员变得更加消极,则引进"鲶鱼"刺激团队活力的结果就适得其反了。

最后,无论是"大团队"还是"小团队","鲶鱼"的进入能否和原有成员形成优势互补,是否具有合作观念,都会影响到团队以后的战斗力发挥。一旦引入的"鲶鱼"个人主义观念浓厚,单打独斗的行为明显,那么他不但不会产生"鲶鱼效应",还会把团队仅存的一点战斗力给破坏掉。

因此,鲶鱼效应固然可以提升一个团队的战斗力,但也可以毁掉团队的战斗力。是否要采取鲶鱼效应来刺激团队战斗力的爆发,还需要团队领袖对实际情况进行具体分析和决策。
 素材 | 管理入门(ID:chqmslydt)
 经品牌几何编辑 
 


    关注 品牌几何米仓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