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识水碓村,从此是故乡

 

寻找质朴生活,回到安静阅读:点击上方x26quot;读书村x26quot;↑订阅...



寻找质朴生活,回到安静阅读:点击上方"读书村"↑订阅

初识水碓村
  文 | 王印明
水碓村,勉县南部山区元墩镇里的一个小村,谁能想到,它竟然幸运地成为了汉中市文联的扶贫包扶对象,更幸运的是,名叫小村的副主席已在那里驻村有些日子了。而正是这种种因缘,让我,在这个初夏时节,有缘与水碓村相识。

出县城翻越驰名中外的定军山,行走在两列青绿小山之间,青树夹岸,溪水潺潺。远山青黛,并不突兀,而是秀美,沟沟坎坎,杂灌丛生。田地里的庄稼,多为水稻和苞谷,绿茵茵的一片。太阳挤进秧苗的间隙,不时泛着耀眼的银光。绿树掩映中的村庄,有炊烟袅袅,使劲地与白云牵手,恰似我们与水碓村急切相见的心情。

我们一边欣赏沿途的田园风光,一边极力地想象着水碓村的模样——

在农耕时代,这个家家户户舂米的家伙叫做“碓窝”。水碓者,必是有座大碓窝,傍水而坐,靠一架水车作为动力来舂米。当然,还会有一个大大的地理标志——水磨坊。

然而,当我们走进水碓村,时光早已抹去农耕生活的痕迹,只留下一个地名而已。伫立村头,恍然若失,望着山嘴下的水潭,遥想那架巨大的水车和它的木杵下的碓窝——

流水激花,磨转击碓,金黄的稻谷脱去了外壳,变成了岁月的白银。农人情不自禁,哼上几句山歌……简直和儿时老家的水磨坊一模一样。

时光回到现实,让人难以想象。去丁小村驻村的陋室,面积不足十平米,中间一张简易床占去了房间的三分之一,靠门口的扶贫资料占去了三分之一,还有的三分之一是村上堆放的物品。并非来的路上想象的那样——房屋宽敞,窗明几净,电脑电视,一桌一椅……其实,在时代发展的今天,这应该是最起码的居住条件,但谁能料想,这只相当于故乡一些农家的院落:占地几分,房屋几间,自然围成的小院,只是中间多了个会议室。我能想象,像这样简陋的办公条件,不知有多少和丁主席一样的扶贫干部,在艰难困苦的环境,任劳任怨,苦干实干,为国家的脱贫攻坚夜以继日不辞辛劳。难道不是吗?桌子上一叠叠资料,一捆捆报表,无不彰显出精准扶贫的累累硕果,这就是一个贫困村诞生希望和梦想的地方。

古人因水而居,繁衍生息,水碓村也毫不例外,依山傍水,世代相传,也因了黄坝河的提醒,憨厚的山民变得睿智起来,在小河的上游筑起了坝子,成为青山环绕的水库。近观一汪清水,平静如镜,一片碧绿,与周围的山野农田相得益彰,有古色古香的气韵,有卓有天成的俊秀,像一幅浓抹重彩的油画。

水库面积虽然不大,但能浇灌数百亩田地,庄稼和蔬菜没有污染,人吃了也不会得病,这种良性化循环发展,不必担忧饮水安全的问题。这让我联想到了一江清水送北京的英明决策,也让我想起了儿时的碎碎记忆——

初夏的阳光,并不太剧烈,却也是暑气逼人,每逢这时,我们像一条条黑黝黝的泥鳅,赤条条地在水库里比游泳、比扎猛、比水中憋气。最好玩的是骑上水牛,戏水取乐。戏水,又叫“打水仗“,就是把水牛撵到水库里,人骑在牛背上,把水当作互相攻击的“武器”,这时,只见水中牛来人往,水花四溅,喊声、闹声、笑声响成一片,岸上的姑娘则拍手鼓劲,那场面十分有趣。黄昏,我们用清澈纯净的水冲洗着水牛,农人也清洗着自己,除去身心的疲倦和烦恼……

水碓村是典型的丘陵地,农户大都住在半坡上,一条水泥路沿河由南向北伸向远方。村支书杨新义家住在缓坡处,房舍映掩在树林之中。门前有两条狗,见我们走来,没有凶神恶煞的样子,反倒摇着尾巴像是在欢迎客人。场边几只公鸡无忧无虑地踱着步子,丝毫没有诧异的样子,依然过着自己无忧无虑的生活。不远处是一片庄稼地,与油绿的一片桐子树林交相辉映,一眼望去,满目翠绿,扑面而来。像是我那可爱的故乡,宁静而安详。

或许是心有灵犀一点通,我们在场院等了不大一会儿,村支书便回家了。他穿着深筒水鞋,扛着锄头,一幅刚刚劳作的模样。仿佛眼前浮现出已故的父亲——他也曾是村上的干部,白天要干农活,晚上处理村组的事情,靠白加黑劳累奔波,富裕着一方百姓。看着这些可敬的村组干部,想想我们慢条斯理地打理生活,心里还有什么不满和怨言!

从言谈举止不难看出,驻村干部迅速融入乡村的生活,主动与群众打成一片,建立了良好的干群关系。难怪离别时,村支书说:这几天农忙,不知道你们来,我也没有准备,农闲了请你们到家里吃腊肉喝包谷酒。村支书的实诚大方,无不让人感动。也许,这就是山民纯朴的本质所在。
摄影 |阿呆


初夏时节,万物生长,氤氲出五月的清新。穿过一条小径,登上一个高台,翠绿映入眼帘,直插云霄。那就是一对有名的千年银杏树,当地人称为夫妻树。一颗生长在泥土里,一颗从瓦屋顶破空而出。两树牵手相依相连,相伴相生,一起听风,一起沐雨,一起看日月星辰世间风云。忽然,一阵风吹过,树叶哗哗作响,流水一样,带来清凉,勾起诗人的灵感,泼洒着零碎的文字。也许,《多情的土地》就从这里诞生。我又想唱这首歌:

“我深深地爱着你,

这片多情的土地,

我走过的路径上,

一路花香鸟语,

我耕耘过的田野上,

一层层金黄翠绿,

我怎能忘记……”

大山养育了山民,山民也知恩图报。哪怕是一草一木,都看得非常金贵。即使在大炼钢铁到处乱砍乱伐的年代,也始终没人敢打它的主意,使其得以幸免,以至于成为一个时代的文化符号。

紧挨着银杏树的是一座老宅四合院,夯土墙面已经斑驳,黑色小瓦略有损坏。大多数房门挂着旧式锁具,早已锈迹斑斑。木格门窗有蜘蛛网,它们缝隙深处挤满了岁月的灰尘。院里水泥硬化的地面与这古雅有些不搭调,但方方正正的大条石基础和石柱,稳如磐石,在斑驳光影下,印证着历史的沧桑,诉说着曾经的荣光。

其实,对于四合院,我并不陌生。在北京工作时,曾见过不少四合院,但在咱当地,实属罕见。不过,这座四合院与众不同,却坐南朝北,想必是受风水先生的点化,历经岁月的洗礼,成为时代的记忆。

深山出鹰鹞。遥想当年,这里肯定是一个大户人家,有良田千亩,男耕女织,四世同堂,代代相传,欢声笑语,好不逍遥。然而,世事变迁,沧海桑田。四合院早已褪去了昔日的繁华与风采,只有西边的住户显露出一丝生机与活力。古老的屋檐下,住着一老一少,老太婆八十多岁了,见我们走来,并不惊异,满脸微笑,热情地打招呼。显然,老太婆年事已高,但神情坦然,面目慈祥,精神矍铄。看来,人活的是心情。有言道:开心是一天,不开心也是一天。可是现在有些人不知怎么啦,不缺吃不缺穿,整天愁眉不展,仿佛跟自己过不去,岂不是自寻烦恼。我羡慕那一对银杏树的执著与恩爱,更赞赏那个老太婆的从容与豁达,她把普通的日子,过得有滋有味,不见苦恨与苍桑,超过了常人的想象。

去水碓村的路上,本想探究古水碓,却事与愿违遘兹淹留,得到意外的收获——领略水碓的风光,饱览历史的遗存,感悟先辈的聪慧,有了这些,何足水碓。

相逢是缘,相识是福。去过水碓村,我梦里又多了一个故乡。
·丁小村:我在水碓村的邻居们  
·任宏斌:水碓村:邂逅一个美丽的村庄
稳娟:水碓的水:温柔的治愈
细草朗诵:《我在水碓村的邻居们》
·邹坤:三访水碓村,山野有佳境
·廖晓梅:那个小村庄,已入我梦……
·凌子:水碓这个村,为什么让我不舍?
·温剑能:水碓村的那抹深绿
·细草:·七月流火,遇见水碓村……
· 黑河:·去水碓村,亲近水
汉青:定军山和水碓村
简简风:美丽的小山村,水碓
雷志江·寻访水碓
陈婉君:·在水碓,我的碎碎念……
廖晓梅:水碓村的千年和百年……
阿呆:·去一座小村,我是过客,也是故人……
阿呆,发表有散文作品等,业余摄影师,现居陕西勉县。
摄影 |阿呆
王印明,发表有散文作品多种,陕西作协会员。现居陕西勉县。
点下边标题阅读作者最新文章:
·“大大”不会寂寞……
·油灯点亮那些岁月
·记忆母亲
·沙沙河:水街水韵……
·鱼腥草:乡土上的“臭婆娘”
·老屋槐花:浮香一路到天涯……
·香椿香,岁月香……


读书村dushucun2015—鲜活·有质地·接地气
主持人:丁小村
联系QQ及邮箱:12545194@qq.com
微信交流群:读书村·微写作/QQ群:281290150
微信扫描或者长按下边二维码订阅丁小村言
有趣、有质、有味儿:文艺的、思想的、感性的
点击下面“原文阅读”可以查阅订阅丁小村言文章


    关注 读书村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

水碓村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