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生活:立秋时节的泡菜坛子

 

寻找质朴生活,回到安静阅读:点击上方x26quot;读书村x26quot;↑订阅...



寻找质朴生活,回到安静阅读:点击上方"读书村"↑订阅

立秋要做的事
文 | 陈永明
今年的伏天气温高,连续多日的高温天气,使那些生活在大城市里不怕热的人都叫苦不迭,更别说像我等长期蛰伏秦岭深山,未曾经历过这般气温,怕冷更怕热的人了。天天盼着能下一场大点的雨,气温能降一点,越是盼望越是没有雨,偶然响了雷,也是雷声大雨点小,要么就来点太阳雨,气温还是降不下来。看看还有两天就要立秋,盼望天气能凉快一点。虽然“秋立起来了,有二十四个秋老虎“一说,更有“伏干不算干,秋干连根剜”的农谚。但必竟“早上立了秋,晚上凉飕飕”。希望立秋那天能下一场雨,应个节令,让秋别“立”起来了。

立秋这天除了盼望能下一场像模像样的雨,还有一件要紧的事……“换泡菜坛“,再忙也得做。家乡的家家户户都有一个大泡菜坛子,坛沿装水,坛内腌泡鲜豇豆、蒜苔、白菜、红白萝卜、包包莱、大蒜、乌红辣椒、黄瓜……放青盐、生姜、鲜花椒、鲜木瓜、冰糖、薄荷、紫苏等香料调味。不仅能长时间保存刚产出来的鲜蔬菜,还吃起来方便,非常适合秦巴山区人的酸辣口味。烧点稀饭,捞出点泡菜就可下饭;炒点泡菜调在面条里,味也不错;泡莱炒洋芋丝,就更别具风味了;做酸辣鱼离不开泡辣椒了;用泡菜烹饪野味,味特别窜,可胃口大开;泡莱妙腰花、炒猪肝、炒肚条、泡豇豆炒肉米也是一道道美味。

记得我刚参加工作那年,学校离家近三十公里,教师灶只做两顿饭,常常到了晚上饥饿难耐,乡上又无人开餐馆,两三同事聚在一起,用小煤油炉子,做点简单的饭莱充饥或喝点几毛钱一斤的小酒,打发单调无聊的时光。

我意识到需要一个坛子来腌泡菜。在一个周末,我到县土产公司买了一个一尺多高的泡菜坛拿回家,让母亲给我“起”(新制做)一个泡菜坛。母亲却让我先放那儿,到立秋那天再办这事。我有些不解,想马上就把泡菜坛起好,周日下午就带到学校去。母亲说:“立秋那天起的泡菜坛不易白花(泡菜汁生出的白色霉变物),味也香。”转眼到了暑假,八月七日立秋我正好在家里。早上,母亲让我到家后面的山沟里,一处泉水井去挑一担“龙水”(称地下涌出的水为龙水)回来,“起泡菜坛”。这龙水是冬暖夏凉,清冽甘甜,还有立秋这天喝点凉水,秋天就不“闹”肚子这一说法,不管有无科学依据,见了龙水先舀了半瓢,喝了个痛快,然后把水挑回家。我与母亲一起,先把家里那个大泡莱坛,抓着坛沿抬出来,“换泡菜坛子”,然后再给我“起泡菜坛子”。拿出饭盆、筲箕,把大泡菜坛子里的菜全捞出来放入筲箕,沥净泡菜水,把原来放入的调料挑捡出来,把所有泡菜汁倒入两个大饭盆内,把旧泡菜坛清洗干净。然后把洗净、晾干水气的新鲜菜放入坛子内,再把没有泡坏的旧菜也放进去,重新放入各种香料,用箩筛把沉淀了的旧泡菜水过滤一些到坛子里,最后把取回的龙水倒进去,直至水将灌满,坛沿上再参上水,泡菜坛就换好了。分一部分放入新坛子,那个新泡菜坛也起好了。

自有了这个泡菜坛子,给我生活带来了一些变化。年轻时,特别爱吃酸,时不时揭开坛盖子,用筷子捞出一点泡菜来吃。这一习惯是从小养成的,那时,家里条件差,没有其它可吃的东西,为了充饥,捞出点泡菜来吃,久而久之,就喜欢上了。那也是一个缺医少药的时代,陈泡菜汁还有止腹泻的作用,时不时的还喝上一点。有了泡菜坛,人缘也好了起来,有做饭的同事,需要用泡菜,找我要一点,我就让他自己去捞。有同事拿上一瓶酒来,我用泡菜炒洋芋丝,再凉拌泡菜来下酒,热闹一晚上。

据说,我们这种泡菜,只有这山泉水才能泡出来,像关中农村带碱的井水、城市里加了漂白粉的自来水就不行,几天就开始起白花,再过几天就发臭味,只好倒掉。韩国的韩式泡菜很有名,可与我家乡的泡菜制作的方法、味道都不一样,我更喜欢自己的泡菜。现在条件好了,各种新鲜蔬菜四季都有,虽没有过去那么爱吃泡菜了,可还是离不开泡菜。今天妻子就开始准备立秋时“换泡菜坛”的事了。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人有一方人的口味。家乡的泡菜,就是家乡的味道。
(图片来自网络)
陈永明,发表有散文作品等,出版散文集一部,现居陕西佛坪。
点下边标题阅读作者最新文章:
·今年有两个六月六
·一本小人书,多少少年的幸福……
·一窝雏鸟的生与死
·端午,粽叶飘香
·大山沟里的丰恒泰厦
·春风吹过香椿树
·三月三,抽茅签
·乡土记忆:二月二


读书村dushucun2015—鲜活·有质地·接地气
主持人:丁小村
联系QQ及邮箱:12545194@qq.com
微信交流群:读书村·微写作/QQ群:281290150
微信扫描或者长按下边二维码订阅丁小村言
有趣、有质、有味儿:文艺的、思想的、感性的
点击下面“原文阅读”阅读有趣的文章


    关注 读书村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