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话题 我们的单身

 

我觉得,我们应该在无数歌颂单身的鸡汤中醒来了。...





我觉得,我们应该在无数歌颂单身的鸡汤中醒来了。

最近,YouTube上有一条流传颇广的视频。“五种单身的人”。它是五个油管红人的一条恶搞视频,但或许还是可以在其间瞥见某些很强烈的stereotype——女权、天真到几乎无知的乖乖女、自私任性的直男、过于乐观无可救药的浪漫主义傻白甜……但是,虽然此类话题已被探讨了上千遍,它还是让我思索:这个社会对于单身的人的观点,究竟有没有进化?是不是这么多年,人们依旧在重复一种老生常谈毫无新意?

流行文化领域有时将单身塑造得过于美好,有时塑造得过于简单,有时塑造得过于凄惨。

清冷夜间。一个人的公寓。灰白色纱帘浅淡地飘着。静静地放着音乐。这一切真的有那么惨吗?

然而,我却认为比嫌弃单身更危险的观点,是粉饰单身。

《欲望都市》是一种很典型的认为单身是如此fabulous的一种观点。这是单身者在90年代自然形成的一种自发性抵触。但是,当我们从第一季追到第六季,再追到第一部、第二部电影,却发现她最幸福的时候,是不是还是套上戒指的那一刻?

《欲望都市》剧照


2012年更新至今的《都市女孩》(Girls)或许是一种更进化版的《欲望都市》。虽然说它也有很多套路的地方,但可以看出它对单身这一话题,产生了一些新的思考。包括直面我们这一代的自私。

霍尔巴赫曾说,人在他所爱的对象中,只爱他自己;人对于和自己同类的其他存在物的依恋只是基于对自己的爱……人若是完全撇开自己,那么依恋别人的一切动力就消失了。

我们毕竟是太自私了。其实大家都很美好。只是太自私。太困惑、太自恋的彼此自私。然而毕竟要意识到这一点的,在一切还未太晚之前。

今年的一部新电影《单身指南》(How To Be Single),号称提出了对于单身的一种更进化的观点。影片开头先迅速闪过几个单身族的状态:彻夜不归夜店族、疯狂想结婚族、工作狂、以及和大学男友谈了四年恋爱突然决定体会一下单身是什么状态的应届毕业生。

电影《单身指南》
然而,看完整部电影,我觉得对于单身这个命题的思索,这部电影似乎仍未给人一种产生撕裂性改变的震撼。可是,些许启发性,或许是有的。

每个人几乎都幻想过自己在纽约的第一间公寓,最好是那种棕石的、楼外有消防梯的——无数《老友记》和杜鲁门·卡波特所堆积出的情结性建筑。电影中女主角爱丽丝就住在这样一间公寓。单身后,她在晚间有风的消防梯上独自喝一瓶冰凉的啤酒。微风吹来,爱情里和爱情外的自己,仿佛开始变得不一样。

片中有一个有趣的“花生理论”,建议大家可以一看。人们认为大城市既然那么多异性,是不是会更容易找到另一半?这其实是所有大城市交友的迷思。在酒吧中,第二女主角Lucy用一杯盐花生,和花花公子汤姆论证了这一理论,结果耐人寻味。

《单身指南》剧照
这部电影最值得反思的一个词我觉得就是,dick-sand。——我们每个人只喜欢“喜欢”我们的人。好友Robin骂醒了爱丽丝:“每次只要有一个男人看你一眼,你就是那种异常开心的全身心投入……”

电影中爱丽丝不停在“喜欢”自己的人中选择,进入一段又一段关系,长期或短期,却已经很长时间没有真正思考,自己想要的到底什么。或什么才是真正的自己。
《单身指南》剧照


这其实是很多美女的爱情通用误区。因为一直有追求者,所以总是在“他们”中选择,在“他们”中将就。而你自己真正想要的、真正喜欢的究竟是什么?

很多人,一直在“被动爱情”。

正对着洛克菲勒树的拥有巨大方格落地窗的公寓;中央公园奔跑的白色马车……这些也许都是我们希望有一个人能为我们做到的。但现实是,也许真的没有人会为你做这些。

很久以前我们看《小妇人》。以为每个女孩的人生或许都会那样。有波折、有起伏、有爱情、有心酸,而最终,总会有一丝美好,真正实现。我们不能说所有作家都是骗人的但作家确实是被无数失望所逼出来的一种极美的花。很多你们所期望的那种爱情,生活中也许真的出现不了。但不放弃希望,才是真正的生活美学所需求我们坚持的。

爱丽丝在那扇落地窗前,旁边是刚认识的富和有魅力的大卫。她说:“我其实一直想去大峡谷。”大卫说:“但我不是很喜欢步行……”

《单身指南》剧照
于是,她的这个“自己一直想做的事”,再一次被搁后了。因为她以为那是“爱情”,或“终身”。

我们只做着那些他们想要我们做着的事。我们只按着他们想要的那种方式打扮。但越是年轻,你是不是越容易忽略自己、忽视自己、不知道自己想要的究竟是什么?每个人都不愿承认自己真正为所谓“爱情”所妥协的,或迎合的。

影片中,她也试过夜夜笙歌。无心的交往。但有些女孩是天生做不到那样的。于是,每一段空虚的关系过后。都必有一种承担。这种承担或许是你付出的,或许是别人付出的。因果报应。这世间其实都是一种苍漠。

《单身指南》剧照
不过,影片最后也提出一个较有建设性的观点:当我们如此“擅长单身”以后,当我们在健身房中努力、在午后阳光射进来的落地窗软垫旁读任何一本自己想读的书的时候,我们会不会恰恰因为太“擅长单身”而失去了去寻找下一段爱情的动力?

这其实是一个真正值得思索的问题。

《心理学期刊》上有一篇文章认为,单身太久了,会让人情绪变得坚硬、心房紧闭、不再那么容易敞开。更重要的一点是,当一个人单身时,你很少会感到爱情中那种撕扯的钝痛、那种冰冷夜间心一片一片碎开的感觉。

这是很多人沉溺于单身的根本原因。即,我们永远不会再心碎了。

比嫌弃单身更危险的观点,是粉饰单身。



我近来在咖啡馆中最怕看到的一种现象其实是单身大龄女子对周围的朋友大声宣布:我觉得单身很好!一个人的状态很舒服!然后开始跟朋友们大谈自己是多么充实气质有思想。瑜伽读书拉丁舞去西藏。

我不是说这样不好。而是……

过分强调,其实就是一种粉饰;如果真的是单身无限精彩到自由的人,相信也不会交一群需要向他们不停剖白、声明、呐喊单身是多么好的朋友。

米兰·昆德拉曾说,人类时间不是循环转动的,而是直线前进。这就是为什么人类不可能幸福的缘故,因为幸福是对重复的渴望。所以,其实在一切的粉饰单身、安慰单身、鼓励单身鸡汤话语中,最致命的一点就是,在所有这种粉饰、安慰、廉价的鼓励背后,那个单身的人的生命,被浪费了。

目前国内对单身两种最大的不健康的态度,一种当然就是逼婚或剩女。另一种,其实最是温柔的杀手的,就是各种“廉价的安慰”。

“一个人也可以很好”

“单身可以很精彩”

“相信自己,你的缘分就在下一个转角处”

“不是嫁不出去,而是时候未到;如果缘分到了,一切其实发生得非常快”

“……着急结婚这件事,就是你30岁以前会不断想、非常着急,30岁以后,就反而坦然了……”



能不能不要再这样自我欺骗了。能不能不要这样再无限蜷缩在自己舒适的壳中了?

这些廉价安慰背后的实质是很多人不敢真正质询自己究竟为什么单身。因为怕那会挖出自私、外表不够好或性格中有着某种缺陷。

当然,也有人真的是主动选择单身并很享受那种状态的。这类人群不在此讨论范围内。

历史上著名的单身女王伊丽莎白一世是安·博林和爱砍妻子头的亨利八世的女儿。25岁,她年轻漂亮并已成为了英国女王,按说应该是当时世界上最容易嫁得出去的女人。但她也是一世单身,被后人称为“童贞女王”。其实,就算一个人的单身已经被写进历史、被拍成了电影,我们还是无法知道她当时单身的彻底真相。这也是我认为单身无法被解读、没有真正解决方案、不能被批判、不该被安慰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们对待单身的真正观点,其实应该是没!有!观!点!

《伊丽莎白一世》剧照
因为,任何一个人单身或不单身,都不关任何一个其他人的事的。

曾经《美食祈祷与恋爱》这本书,我是在海边一个蔚蓝色咖啡馆参加一个读书俱乐部时读的。书里找到“生命中的平衡”这种观点,真的让我迷醉了好久。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而我们生命中的平衡究竟是什么?梦想与现实,得到与得不到,努力与放空,在这些每一个的我们生命的元素之间,自己可控以及不可控的,生命的平衡,是否找到了呢?

我们的时光。是我们面前被扑散了的未来。一团团的,像雾,刚一分明,就不很清晰了。

(图片来自网络)



回顾往期可点击:

  • 深蓝色公寓
  • 文艺青年鸡尾酒手册
  • 住在张爱玲的公寓
  • 伏特加般的俄式恋爱
⊙ 文章版权归《三联生活周刊》所有,欢迎转发到朋友圈,转载请联系后台
点击以下封面图
一键下单新刊「虚拟创造新现实」



    关注 三联生活周刊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