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带上这一份书单,权作通往童年的地图

 

“文学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是一份指南,我们可能拥有的最好、最有用的指南,帮助我们前往我们要拜访的国度——人生。”...



三个月前,我受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与肯德基中国的邀请,参与2017年度“小书迷王国”儿童书单的筛选与一份阅读指导报告的撰写。同时参与的还有一线的儿童文学作家、绘本作家、出版人、科学家、翻译家、儿童心理学家、小学校长、图书馆工作者等。三个月的集思广益,得到这样一份书单与报告,在此呈现给各位读者。

美国作家厄休拉•勒奎恩曾说,“文学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是一份指南,我们可能拥有的最好、最有用的指南,帮助我们前往我们要拜访的国度——人生。”

那么,这一份童书书单,就权作一张通往童年的地图吧。



小书迷王国2017年儿童阅读指导报告
一个人在童年时听过的、读过的故事到底有多重要?或者说,一个孩子到底能从童年的阅读中得到多少心理或认知上的益处?这是一个不可能量化,也太过功利的问题。不过,美国哲学家玛莎•努斯鲍姆曾提出过一个很有趣的概念——“叙事的想象力”,即一个人想象关于他人,以及这个世界的故事的能力。她认为这是作为公民最基本的一种道德能力。当父母给一个小孩子讲故事的时候,他就已经开始在学习获取这种能力。哪怕是一首最简单的童谣,比如“一闪一闪亮晶晶,满天都是小星星”,他不仅会为星星美丽的光芒感到好奇,还会想象那颗星星背后也许有着某种内在世界,某种神秘的东西,和他自己一样。由此,他学会如何将生命、情感和思想投射到外部世界,并使自己随着年龄的增长变得越来越成熟。
阅读的价值

01
[b]1


扩展经验,认识世界

[/b]

脑科学研究显示,阅读和不阅读的人,在脑加工的特异性、速度和效率方面有非常大的区别。人类认识世界,一方面是通过观察、聆听、实践等活动获取关于世界的直接经验,另一方面则是通过阅读等手段获取关于世界的间接经验。

扩展体验是人类的天性。通过阅读,我们遇到我们在现实中未曾遇到过的人、未曾体验过的事,面对从未面对过的问题,并寻求相应的解决方案。通过阅读,我们将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文化纳入自身经验的一部分。唯有如此,孩子才能拓展自身的时空体验、思考范围、生活视野,打开一个全新的世界。也唯有如此,他们才能适应当下瞬息万变、充满挑战的社会。

[b]2


获取情感体验,学会爱与被爱

[/b]

童年期是情感学习的黄金时期。心理学实验证明,婴儿出生伊始,就会对“人类对象显露特有的社会性微笑,开始其情感的萌芽。然后,他们一点点发展出七情六欲、喜怒哀乐,懂得如何给予爱和接受爱,学习如何在不同的情境下调整自身的情绪。

对儿童来说,除了知识的获取之外,阅读更是一种情感体验。尤其在早期阅读活动中,幼儿在成人的陪伴下一起读书,一边欣赏美好的画面,一边倾听有趣的讲解,是一种积极的情感交流与体验。正如松居直在《幸福的种子— 亲子共读图画书》中写到的:“念书给孩子们听,就好像和孩子们手牵手到故事国去旅行,分享同一段充满温暖语言的快乐时光……孩子们长大以后,我才真正了解到,当时我用自己的声音、自己的语言讲了这么多故事的意义在哪里。我也发现,通过念这些书,我已经在他们小时候,把一个做父亲的想对孩子们说的话说完了。”

[b]3


发展个性,构建自我

[/b]

阅读是儿童发展个性、构建自我的重要途径之一。书中的人物、故事与情境,不仅可以使儿童通过旁观同龄人的生活而进行比较式的内省,引发对自我的再认识与重新定位,还可以使其对人生、对自我、对生命的认识发生质的飞跃。比如儿童文学中最常见的主题就是“成长”— —个孩子,离开熟悉的家,踏上冒险的征程,在经历了种种挫折与险阻之后,归来时对家和对自我都有了一个新的、更好的理解。这样的故事能帮孩子处理成长过程中必须面对的内心冲突,是他们的自我发现之旅。

中国儿童阅读现状

02
[b]1


阅读量不够

[/b]

2016年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关于未成年人阅读调查数据显示,中国0-17岁未成年人的人均图书阅读量为7.19本,其中0-8岁为6.34本。

与之对比,美国最大的童书出版社Scholastic针对全美儿童与家庭所做的关于阅读的年度调查报告显示,美国6-17岁儿童的平均阅读量为23本,其中高频率阅读者(每周阅读超过5-7本)的阅读量是低频率阅读者(每周阅读少于1本)的6倍。

[b]2


平均阅读素养相对落后

[/b]

中国2009、2012和2015年都参加了OECD(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策划实施的15岁在校生的国际学生评估项目测试(简称PISA)。此考试主要考察学生在数学、科学和阅读三个领域的核心素养。2009年和2012年,上海作为试点代表中国参加,三科排名都是世界第一。2015年是京沪苏粤——北京、上海、江苏、广东四个地区代表中国参加,排名则大幅下滑,其中科学排名第10,数学排名第6,阅读排名非常靠后。总体而言,中国学生数学、科学和阅读的成绩排名,数学最好,科学次之,阅读最差。这与中国传统的“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观念以及学校教育实践密切相关。

[b]3


阅读资源分布不均匀,城乡差异巨大

[/b]

中国社会差异很大,不同地区、城乡,不同家庭中的孩子阅读的机会和条件差异巨大。在世界范围内,在联合国教科文、儿基会等组织中,阅读都是作为对抗贫困的一种重要的手段。今天处境不利的孩子— 留守也好,边远贫困地区也好,如果他们的父母没有机会、能力、文化资本为他们打开世界,由学校、社会为他们提供的阅读机会和经验就变得非常重要。

儿童阅读四个主张

03
[b]1


多元阅读

[/b]

两三个世纪前,一个受过良好教育的人,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努力掌握所有领域的知识。在现代社会,这固然是一种不可能的理想— 现代社会是按照专业分工的原则组织起来的,专业化带来科学的进步与知识总量的增长,但也导致学科之间的壁垒重重,不可沟通。所以,无论从社会的角度,还是人的“完整性”的角度,我们都希望重新提倡阅读的“宽度”和“多样化”,为一个孩子相对丰富的人生做好准备。

阅读内容多元
A
中华文化类童书(选择标准:注重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兼顾艺术性和趣味性,关注自我成长)

这是一个全球化的时代,我们每个人都置身于全球化的洪流当中,越是这样的时代,“我是谁?我是哪个民族和国家的人?我以何种特色身处世界之中?”这一类的问题就越显得重要,因为它不仅涉及一个国家民族的立足之本,同时也是每个个人身份认同的重要标志。一个人只有在从小成长的文化中,才能找到属于自身创造力的源头。一个人观察和敏感应对周围世界的美的能力,最终会被转化为创造别人也觉得美的艺术的能力。小书迷王国书单在这一部分图书的甄选上尤其谨慎,其中《中国美丽故事》《中国优秀图画书典藏》《这就是二十四节气》等书,都从不同侧面,传播了优秀中华传统文化,弘扬了民族精神,有助于培养儿童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B
儿童文学(选择标准:富有童趣、经典、美)

无论对成年人,还是对孩子而言,我们从文学中希求的,是爱,是痛,是眼泪,是疯狂,是愉悦感、是对世界与对人性的提问。如美国著名的文学评论家哈罗德•布鲁姆所说,“一个孩子若要成为一个真正的个体,看电视、玩游戏、听摇滚,是办不到的;只有在文学的陪伴下,在威廉•布莱克或者A.E.豪斯曼的诗的陪伴下,在北欧神话的陪伴下,在《柳林风声》的陪伴下,他们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独立的个体。”

我们将儿童文学视为整个儿童读物中最核心的一部分,因为儿童文学里包含着人类社会对未来一代的美好文化理想,并通过独特、生动的艺术形式,赋予作品道义的、情感的、智慧的、美的强大力量,去感动儿童,去陶冶、优化儿童的精神生活,为他们打下一生精神的底色。小书迷王国的儿童文学大致分为三类:幻想类儿童文学(童话、寓言、幻想小说)、现实类儿童文学和童诗。如《柳林风声》《曹文轩文集典藏版》《童诗嘉年华》等。
C
图画书(绘本)(选择标准:儿童性、故事性、艺术性、文学性、设计感)

图画书(绘本)作为一种独特的儿童文学样式,以文图结合的方式(文图通过各自的方式表达信息,形成完美的合奏与表达),尤其适合学前儿童阅读。它克服了幼儿在年龄、智力和能力等方面发展不足造成的对文字的理解障碍,把抽象事物或道理具象化,“浅入深出”地表情达意,深化幼儿的情感体验,加速儿童的社会性发展。如美国学者多罗西•怀特所言,“图画书是孩子认识世界的第一本书,一个孩子从图画书中体会到多少快乐,将决定他一生是否喜欢读书”。小书迷王国选择的图画书(绘本)以国内外经典为主,如《野兽国》《活了100万次的猫》《团圆》《苏斯博士经典绘本》等。
D
科普类童书(选择标准: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互动性)

我们生活在一个科学技术高度发达和进步的世界里。科学既是在精确的论据之上形成客观、中立判断的结果,也是培育这种态度的源泉。这几年,我们看到越来越多的科普童书不再简单地罗列知识,而是以机智和幽默感,以精美、妙趣横生的插图,向孩子展示科学的人文魅力。小书迷王国所选的《神奇校车》《地下•水下》《世界上最酷最酷的科学书》等都是这一范畴童书。
E
人文艺术类童书(选择标准:启发批判性思考、提供看世界的独特视角、编者/作者的专业性)

这个世界有两种知识的概念。一种是关于物的知识,即科学的知识,包括物理、化学、天文、地理等。另一种则是关于人的知识,关于人的心灵,关于社会的运转,关于人与世界的关系,这种知识丰富一个人的心智,锻炼他的想象力、创造力,启发他批判性思考的能力,并让一个人懂得何为美好的生活,何为值得一过的人生。如小书迷王国的《孩子来提问,大师来回答》《旅之绘本》《你不能带黄气球进大都会博物馆》等属于这种。

阅读形式多元

根据最新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6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7.31亿,相当于欧洲人口总量;互联网普及率达到53.2%,其中,手机网民占比达95.1%。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大部分儿童的父母都在使用多媒体,而我们的儿童早已被各种各样的媒体包围。

新媒介的产生和发展,带来了数字阅读、立体书、听书、书影共读、VR、AR等全新的阅读方式。关于这些新媒体的使用,父母的态度非常矛盾。一方面,包括智能手机、平板电脑在内的移动类设备已经在事实上成为很多家庭的育儿神器;但另一方面,也有很多研究质疑多媒体的过度使用会影响幼儿的视力,影响其注意力、坚持性、创造性、深度阅读和理解等能力的发展。

美国儿科协会目前仍然建议两岁以下儿童最好不要用多媒体,包括电视。这个阶段仍然需要阅读,但阅读过程中声音和亲子依恋才是最重要的部分。因为对于童年早期来说,儿童社会性的发展是必须通过真实的人际交往完成的。正如维果斯基所提出的“文化—历史”发展理论认为,心理的发展起源于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儿童在与成人的交往过程中掌握了心理工具,从而在低级心理机能的基础上形成了高级心理机能;各种心理机能之间的重新整合,又引起儿童心理新的质变。换句话说,高级心理机能就是人的社会活动和交往形式不断内化的结果。在这个过程中,儿童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展将为其一生奠定基础;而重要的学习品质,例如注意力和坚持性的发展,更是入学准备的关键。

至于针对2岁以上的产品,则最好明确标注需要家长参与,以及在操作上也需要家长的讲解,引导亲子共同学习。



[b]2


分级阅读

[/b]

国务院《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11-2020)》明确提出:“推广面向儿童图书的分级制,为不同年龄儿童提供适合其年龄特点的图书。”

分级阅读是一种世界性的阅读趋势,在发达国家已经推行了六十多年,积累了充分的经验。早在20世纪20年代,欧美等国家就出现了多种不同的分级阅读体系,30年代有了确切的分级标准,比如按照儿童阅读能力,按照英文字母分为26级,图书的难易程度分成26级。

在我国,“分级阅读”概念的提出与实践才刚刚起步,目前仍处于基础研究阶段,尚未出台一个权威的、唯一的、被社会和市场需要并得到各界广泛认可的、科学有效的中国本土儿童分级阅读标准。但根据儿童的身心发育特点,选择相应的阅读内容,已经成为业内共识。比如处于婴儿期的儿童,思维处于萌芽阶段,适合阅读一些图文并茂的画报类作品;幼儿期的儿童,思维较婴儿有所提高,能够通过具体形象进行联想,适合阅读一些以“游戏”和“故事”为主导的作品;处于童年期的儿童,思维开始从形象思维为主过渡到抽象逻辑思维为主,是培养儿童阅读兴趣的重要阶段,阅读范围和内容可以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而不断扩大;青少年时期,儿童的思维能力迅速发展,可以将文学名著和科普类读物作为其阅读的重点。小书迷王国的读者群以3+岁的幼儿以及6+岁的儿童为主,书籍的选择也主要围绕这两个年龄段展开。

[b]3


快乐阅读

[/b]

读书应该是一件快乐的事情。早期的阅读,重要的不是让孩子读到多重要的书,而是让他爱上阅读。一旦他有了非常好的阅读习惯,就有了终生的学习能力。让孩子爱上阅读,最重要的一条原则,就是尊重儿童。

尊重儿童的天性

一本童书一定要以儿童为本位,尊重儿童天性和他们的经验世界,才能真正触动他们的心灵。让他们爱上阅读,首先在选书上要尊重儿童的兴趣,挑选他们感到有趣的、美好的、幽默的、能触动他们心弦的书。

尊重儿童的心理秩序

儿童阅读有一个循序渐进的心理秩序,从情趣、情节到情感。学前儿童的阅读首先要强调“情趣”,没有趣味、不好玩的书,孩子不爱读。到了三四年级能够自主阅读之后,“情节”变得非常重要,孩子会更关注情节的发展,尤其是书中主人公命运的展开更能吸引他们。所以一定要把读书和对人的关怀、人物命运的关怀结合起来。读书就是讨论主人公的命运。进入青春期以后,孩子的感情世界变得更加丰富了,他们需要在书中寻找“情感”寄托,所以会更关注书中的情感、心理描写等。

尊重儿童的阅读节奏

随时体察孩子的反应,用孩子愿意接受的方式与孩子共读,享受自然而然的共读,不要过于频繁地去打断阅读过程,破坏孩子的阅读期待和审美愉悦。如果一本书读不完,不要逼着他读完。孩子遇见了自己心仪的书,会反复看,还会反复让大人讲。我们应该允许孩子反复读同一本(套)书,当这本书的信息完全满足了孩子的心理需要时,他自然会进入下一个学习周期,自然会把兴趣转移到另一本书上。

尊重每一个儿童的独特性

每一个孩子都是独特的。独特的基因和成长环境,决定了他们独特的兴趣、个性与思维方式。英国教育家肯•罗宾逊用“天命”一词来描绘这样一种境界——个人的天命使其喜欢做的与我们擅长做的完美结合。他认为,对每个人来说,发现属于自己的天命都是至关重要的,不仅因为它让我们对自身的生活更满意,而且还因为未来世界的发展取决于它。所以,就阅读而言,也应该尊重每一个儿童独特的个性、兴趣与爱好,允许他们朝着自己的“天命”发展。



[b]4


亲子共读

[/b]

3-8岁期间是一个人阅读能力形成的关键阶段,在儿童自主阅读能力成长的历程中,需要父母的正确引导与温暖陪伴。

在中国,越来越多的父母已经意识到亲子共读的意义。尤其在6岁以前,每天抽出10分钟与孩子共读,是对孩子的教育最好的支持方式之—。很多研究发现,爱读书的孩子有更大的词汇量,更好的解决问题的能力,更高水平的情商,即以积极的方式辨别、使用、理解和处理情感。

让孩子爱上读书有很多种方法,但最好的方法是父母从自身出发,设立一个家庭的基调:读书是这个家庭珍视的一种价值。让孩子在还没读书之前,就意识到自己身在一个爱读书的家庭里。陪伴孩子读书的基本原则是:分享而不教导;尊重而不放纵;积极鼓励而不强制要求;关怀而不干涉;不断激发内在渴求,而不停留于外部行为的激励。在这样的共读过程中,家长不仅是读者,更是孩子的观察者,有机会全面了解孩子性格、特长、兴趣所在、内心所想,也更加懂得如何与孩子对话。正所谓“通过阅读,孩子发现世界,家长发现孩子”。

此外,我们认为,亲子共读不应止步于七八岁之间(很多调查显示,过了7岁以后,很多父母都放弃了与孩子一起阅读的日常习惯),而应该贯穿彼此的一生。因为阅读不仅指向孩子的当下,也指向一个父母曾经的“童年”(父母有机会回到童年,甚至修复自己童年的创伤),更指向两代人共同的未来。
结语

04
图书是儿童的精神食粮!

阅读启童智,书香立少年!

我们提倡亲子阅读和分级阅读,我们致力于提升儿童自主阅读水平和扩大快乐阅读的内涵。肯德基中国和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愿以小书迷王国项目为契机,在阅读专家团的指导下,联合儿童阅读推广人和阅读服务机构,传播正确的阅读理念,推广科学的阅读书单,建设免费的儿童图书馆。我们将努力用心选择好书,认真推广好书,让中国的孩子在享用营养均衡的肯德基美食的同时,积极参与丰富多彩的阅读活动。我们致力于培养中国的爱书人,致力于建设书香家庭新家风,致力于建设一个书香充盈的和谐社会。让我们一起为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建设一个和谐美好的文化强国而携手“童”行!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 文章版权归《三联生活周刊》所有,欢迎转发到朋友圈,转载请联系后台


    关注 三联生活周刊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