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爱过”,所以拉黑!

 

开门见山,喜欢就处,不行就分,喝点热水,重启试试。...







拉黑,是一个哲学问题。图/ifeng

文 / 阿饼

开门见山,喜欢就处,不行就分,喝点热水,重启试试。

豆瓣网上有一个“史上最沉默小组”,创建于2007年1月5日,成员有23482人。迄今为止,没有人发表过一个小组话题。

在众多聊天软件中,有一个功能是不能随便加的:“已读”。如果非要加的话,应该再推出“已读已读”功能,让对方知道我已经看到了你“已读”了,然后再“已读已读已读”……很好,中间再插入“对方正在输入”“对方已撤回”“评论已删除”……无需多说,就可以通过对方“已读”几遍、等待“正在输入”多长时间等判断对方对自己的重视程度了。



网络聊天早已成为新时代社交的一部分。图/《黑镜》

热文《新世纪社交礼仪》中列举了实用的词例:如何表达笑?——“呵呵”是想挑事,“哈哈”意味着“滚”,“哈哈哈”是“好无聊”,“哈哈哈哈”是敷衍。想表达真的好笑,就用“哈哈哈哈哈哈哈”,叠词越多越好。当然也不能多到刷屏,那是另一种搞事。

在如今的日常社交中,这样的“潜规则”还有很多。幼儿园级别的词汇,甚至不需要任何言语,却蕴含了更耐人寻味的表达。不过,不懂、搞错了也没关系,喜欢就处,不行就分,喝点热水,重启试试。



在微信上,私聊、群聊、发朋友圈、点赞等社交行为都有微妙的潜规则。图/视觉中国

“轻社交”下的朋友圈没有朋友

心理学家乔治·莱文杰(George Levinger)提出人际关系发展的五阶段模型:相识/吸引、关系的建立、加固/延续、恶化、终止。

互联网时代虚实结合的“轻社交”将这个过程大大简化、缩短——用最少的精力去维护一段并不深厚的感情,是通信技术和生活方式进步的必然结果。它固然使得我们联系朋友的方式更加多样更加便捷:懒得打字、抽不开手的时候发段语音,不想电话打扰可以等对方上线收阅后再回复,而且还不用话费,确实比传统的电话加短信模式方便很多,这些交往方式悄悄成为年轻一代的主导人际模式。



互联网改变了新一代年轻人的人际模式。图/视觉中国

工信部2014年1月发布的数据显示,中国有12.35亿人使用移动通信服务。从台式机的MSN和QQ时代到移动微信时代,“你好,在吗?”已经成为最容易引起警戒心的开场白。我们越来越礼貌。没有特别正式重要的事情,一般不用见面聊天;没有特别紧急繁琐的事情,一般不用电话;短信已成为快递员、银行信息和垃圾小广告的阵地。

每个人的手机里通常有至少一百多个电话号码,几百个QQ、微信好友,通过“扫一扫”“摇一摇”“约”“附近”“左滑右滑”等快消社交,还能更轻松地获得新的社交对象。当对方通过你的好友请求后,从开场白的第一句话到友尽的最后一句话,再加上取关对方所有的社交媒介,可能不需要活太久就能有幸见证。这种友谊关系是如此虚幻却实在。



虚拟世界的“好友”数量不断增加,但真正的朋友有几个?图/《黑镜》

我们经常联系的人不会超过十个。“朋友圈”有了字面意义以外的许多定义:五花八门的微店代购、早已不再联系的同学、为工作所需而添加的陌生人、名存实亡的群聊,还有45°仰望着你的大头自拍、每天背单词的打卡截屏、没人点开的小视频、来源不同的公号文章分享……

不过,相比真实生活的种种人际问题,这些五花八门的存在造成的困扰并不算大,甚至会成为一种日常生活的娱乐性所在。

心情好,你可以轻松地给予反馈——点赞和评论;心情不好,你可以视而不见或设置屏蔽。毕竟我们都在同一个表演剧场,互相成就了一个貌似热闹的自我世界的中心。这些反馈与被反馈的互动变成了一场有意的展示,多少有些虚假性。但在虚拟世界里,这种虚假显得很真实。



虚拟时代的社交关系有点假。图/《她》

“轻社交”又拓展了你的关系网与世界观

“轻社交”即superficial social interecourse,直译就是“肤浅的社交往来”。这不像贬义词。

《群体性孤独》作者、社会学家雪莉·特克认为,我们对于社交媒体的使用,以及对社交媒体上形成的关系的认识和维护,还处在婴儿期。我们并不真的知道如何有意识、有意义地与人互动。在她看来,这种保持多线程的“轻社交”,是我们对掌控的渴求,“我不会过度专注于某一段关系,我随时有很多退路”,本质上是寻求安全感。



“爱过”。图/《她》

从成年早期开始,特别是25岁以后,我们的朋友就不可避免地持续脱落,契机往往是人生的一些重大事件,比如恋爱、结婚、生娃等。与此同时,我们交朋友的难度又明显地增高了。如果所有社交都像以往那样,“不短信,不网聊,不漂洋过海,不被堵在路上,如果我想你,就翻过两座山,走五里路,去牵你的手”,估计很多宅男宅女已经彻底没有社交了。

互联网时代的“轻社交”自带技术含量,跟其他科学一样,降低了成本,是现实社交行为的一种补充,改变了我们传统的生活。它给予我们一个建立家人、亲密朋友、熟悉同事等熟人圈子的“强连接”以外的契机。



朋友真是一个圈?图/视觉中国

理查·柯克与葛雷格·洛克伍德合著的《超级关系》中提出,弱连接最奇妙的地方是不需要耗费太多时间和精力去维持关系。远方的某人可能拥有实用资讯,只见过一面的泛泛之交,或者拥有共同兴趣爱好的陌生人,很可能拓展你的关系网与世界观。这种情况类似于你年幼时在操场上玩耍,走向另一个玩伴,问他/她是否可以和你成为朋友。

最后,请慎用“拉黑”功能。据说这是“爱过”的另一种表述。

本文首发于《新周刊》499期
点击封面图即可购买



    关注 新周刊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