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阜宁故事】潮沟河与丁桥

 

潮沟河与丁桥 潮沟河,西起废黄河旁芦蒲童营,经陈徐庄、板湖、邵湛、戚桥、计桥、谢家桥(今王桥,笔者注,下同)...









潮沟河与丁桥
潮沟河,西起废黄河旁芦蒲童营,经陈徐庄、板湖、邵湛、戚桥、计桥、谢家桥(今王桥,笔者注,下同)、丁桥、单庄(潮沟河南单庄属原硕集潮南村,河北单庄属原新沟潮北村) 、张舍,至潮沟河口入射阳河。废黄河北徒后,上流久淤。丁桥横跨在硕集街北2里余潮沟河口单庄西侧的潮沟河上。
潮沟河是一条古老的河道,横穿马集、板湖、硕集、新沟四区,据记载,“清康熙35年(1696),河决童家营,注射河,庙湾数百里无人烟。”这条从童家营清水塘流出,入射阳河九曲十八弯的河道就是320年前黄河决堤时冲出来的潮沟河。乾隆十一年本(1746) :“曹沟河 南出板沟达射阳河,北至运料河。”该河于清乾隆8年(1743) ,江督尹继善兴役,用帑20820余两,浚长8537丈,尽决壅滞,民赖其利。咸丰8年(1858) ,板湖士绅牒请重浚,知县顾思尧委员勘估,由计家桥起西至童家营清水塘入水20丈止,共长7204丈7尺5寸,计挑土方238381多方。民国18年(1929) , 孙剑虹、苏栋臣筹款兴挑,经建设局补助银币1500元。民国19年4月续浚,民国20年4月复浚,建设局补助银币300元。民国二十一年本(1932) ,“潮沟河,昔开此河以通潮流,后作漕运之漕,非至,又改用曹字更属讹误。是河起童家营运料新河,经板湖达计家桥至板沟口北三里许入於,河长四十八里,入口处南为老潮沟,北为新潮沟,黄河北徙后上流久淤。”这条从童家营清水塘流入射阳河的河道就是废黄河决堤时冲出来的潮沟河。用漕、曹二字都是讹误。原为历史上排涝河道,泄田亩之积潦约七百顷,又是沟通内地交通运输航道之一。
据《阜宁县水利志》(1996.11) :“自1951年11月苏北灌溉总渠开挖后,切断了潮沟河,分为南北两段整治,南段由板湖的徐张村至硕集的潮南村入射阳河,全长19.4公里,北段由童营起到徐庄入高排水渠。”建国后,南段从计桥到灌溉总渠段先后近10次裁弯扩浚,排水面积达35.2平方公里。1975年始,盐城市轮船公司曾有阜宁——板湖客运班船在潮沟河通航。


1964年秋,潮沟河疏浚,潮沟河口段疏浚时河水被抽干,在原硕集潮南三队东北角,南北小河西侧农田北潮沟河底,发现一座五节桥桥桩基头(高出河底面一尺多,杉木木桩头手一摸即粉毁) 6排,每排桥桩宽两米多,可以想像得出当时丁桥(东丁桥址)的样子。此桥在今丁桥(西丁桥址)东330米,时家住东丁桥旧址旁,几代人种地主田的佃户,60多岁的顾乾林老人也没有听他祖上人说过这里曾有过一座桥。 据《阜宁县志》光绪十一年(1885)  卷二  津梁 亦有丁家桥在谢家桥(今王桥,笔者注,下同)南跨漕沟,今已圮的桥名记载(此丁家桥址应是1964年发现的旧桥桥址东丁桥) 。

丁桥,横跨于东西走向的潮沟河上,孩提时听大人们叫丁桥(西丁桥址) ,桥址什么遗迹都没有。所以,我们就没有见到过桥,仅是一道渡口。过河时在渡船上偶尔遇到民船航行,渡工孙炳洪老人总会向民船喊话,水下有坏桥暗桥桩,注意安全,下桅减速慢行。解放前,此桥是连结益林、东沟、硕集、大楼、南沙湾、北沙湾、阜宁城的通道。1938年5月,日本鬼子侵占阜宁时,这五节桥河中间一节是一条活动性长跳板,后来,鬼子一下乡扫荡时,乡村联防队员随时将跳板抬走断路,阻止鬼子扫荡。所以,阜宁据点日本鬼子向西南乡下扫荡,只能扫荡到大楼,不能到硕集。益林、东沟据点日本鬼子向东北只能扫荡到硕集,不能到大楼。丁桥南北的老百姓依此桥可以向两边跑反,比其他庄上人要少受一些鬼子的危害。这条路旁还有一排从阜宁架到益林鬼子住地的电话线杆,上端架铜电话线。1943年2月,县、区、乡抗日民主政府部署第二次对日伪军反“扫荡” ,全民动手,割断鬼子电话线,锯断电线杆子,拆毁丁桥,并在桥下打暗桩阻止鬼子汽艇通行,从水路、陆路、空中阻击日军下乡扫荡。从此,丁桥在潮沟河面上消失了。孩提时记得,罗桥、益林、东沟、硕集等地干部到阜宁开会,老百姓上阜宁城办事都走丁桥过河。以渡代桥45年,1987年,盐城市交通局拨款在西丁桥旧址上重建丁桥,亦已成危桥。






2015年秋,阜宁县交通局续造丁桥,拆除老桥在原位新建,亦于12月16日开工打桩。蔡立华、蔡广利二人看过大桥承建单位施工人员手中的图纸,新建大桥名为潮沟河桥,桥长60.08米,全宽7米,上部结构为20十20十20米,三跨预应力混凝土空心板,下部结构采用柱式墩,座板式台,基础采用钻孔灌注桩基础,水下桥桩基深22米、27米。总造价91万元,已于2016年3月建成,4月通行。从此,丁桥桥名消失,为潮沟河桥名取代。连结潮沟河桥的原南北士路亦已扩建成5.5米的水泥路,将成为阜宁、新东、南湾、大楼、硕集、永兴、公兴等地的农村公交车线路。



《阜宁县志》光绪十一年(1885)  卷二 建置 村庄 就有丁家桥(漕沟河南) 地名,属义字八图。民国(1938-1941.9)时,丁桥南北村庄属阜宁县13区潮沟乡(区长谢挹匡,又名谢鼎,本乡北潮沟东谢庄人),公社化后均属硕集人民公社,1960年春,桥北划归原新沟人民公社大楼大队3队,桥南划归原硕集人民公社潮南大队3队,两个3队都是公社的农业先进样板队,1966-1968年、1969-1971年两次分配到阜宁县的大学毕业生,曾有十多人分配在这两个村劳动锻练,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后来,他们都在各自不同的岗位上担任领导职务。1987年,新建的丁桥,就是曾在大楼村劳动锻练的大学生,在盐城市交通局工作,筹款在西丁桥旧址上重建丁桥,才结束了以渡代桥45年的历史。 至今,丁桥南北庄上人仍称自已为丁桥人,两庄农户的墙上仍看到,阜宁县地名办制作的“丁桥”庄名瓷牌。

桥南、桥北两个村及周边村民,没有一户人家姓丁,为什么会叫丁桥、丁家桥这两个名字呢?笔者曾问过许多人,至今不得其解,只有原新沟大楼村杨学荣老人身前对我讲过,丁桥是硕集街丁姓人捐资建造,所以叫丁家桥,时间长了,桥名、庄名就统称丁桥。



按照杨学荣老者提供的线索,查找《阜宁县志》、《阜宁军志》和《阜宁人》等资料,根据《阜宁县迁台姓氏考》和《阜宁县志》,硕集街丁姓同宗人物:丁如茯,字苓仙,号静怀,撒家集(硕集) 人,叔父丁遇良(以孝行获旌表,《阜宁县迁台姓氏考》为父子关系),字相周,捐职布理,问阜初,请改中学。清道光6年(1826) 邑大水,煮赈济饥,全活甚众,大府以乐善好施旌之。遇良卒,无子,从如茯嗣,时年十一,哀毁如成人,嗣母项孝,抚二女弟处兄弟……乐成就寒素于功名一途尤力助之,以遇良好施与力承先志,施棉衣、施粥、旋棺以为常,尤以桑梓利病为己任。道光中江上夷警土贼四起,如茯练勇以卫乡闾,戊申(1848) 大水,全力救灾,为粥以食饿者。咸丰初(1851年为元年) 丰北河决,流民载道,遍施棚席,并日吹粥踏雪亲给之,受惠无数。癸丑(1853) 军兴,倡练乡团一方赖以安堵,于是,大工大役施赈、筑围、改立中学,筹号舍画,志捐当事悉以属之,如茯亦躬任艰巨,劳怨不辞,即经费支绌,不惜典衣鬻产,称贷益之。同治元年(1862)2月捻军撤退阜宁后,丁如茯捐资兴筑硕集围,工程坚整,防守严密,东西径150丈,南北径80丈,四面有门各有活动板桥,光绪(1875年为光绪元年)初年四门皆毁。光绪7年 、8年职员丁如茯等数十人联名吁请疏浚穿里河,建马工闸引淮水御卤以免卤患。曾叙功以候选部郎加四品衔,赏戴花翎,妻陶氏以孝行入县志列女志。丁庆鳌,字少仙,丁如茯子,廪贡生,光绪间任邳州学正,归乡后,邑入举为县志局总纂。丁锡恩,字策六,清光绪间分发两淮候补盐运使,治理溱、潼私枭卒于任。民国14年(1925) ,丁钧章等人又兴建硕集西、北二门和枪楼。







综上所述,“清康熙35年(1696),河决童家营,注射河,庙湾数百里无人烟。”潮沟河这条从童家营清水塘流出的河道就是320年前旧黄河决堤时冲出来的。撒家圩清乾隆年间(1736-1794) 兴集,更名撒家集,清光绪年间(1875-1908) ,才更名“硕集”(亦称“硕家集”) 。



撒家集丁姓人丁遇良、丁如茯叔侄,在清道光6年(1826)在阜宁县内乐做善事,有一定的知名度。所以,笔者认为,丁家桥应是撒家集丁姓人捐资建造,但此桥(东丁桥址) 在清光绪十一年(1885) 已圮,说明此桥应在几十年前约在公元1800年前后建造。但是,此桥已圮和以后建造的西丁桥,何年何月何人牵头捐资建造,定丁桥庄名,笔者并没有找到硕集丁姓人家谱的确切资料佐证,还有待于进一步论证。

文字来源于阜宁日报,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阜宁红色故事】革命烈士郝济民

❄【阜宁故事】苏北灌溉总渠阜宁段

❄【阜宁红色故事】沟墩阻击日寇战役

编辑:悠悠


    关注 精彩阜宁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