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志炫:如果你的耳朵只有80 分,你唱到死也就80分 枝桠第三季 01

 

有些人可能觉得歌以传情,可是这首歌对我而言是歌以明志。...







在那个年代,音乐不会选择规格化,你很少会看到某个东西红的时候大家就通通做这个东西,没有。你随便举几个乐团出来,他们绝对是不一样的存在。



01 这首歌对我而言是歌以明志

                  
它传达了我整个歌坛生涯最想说的话


Eason(陈奕迅)《U-87》这张专辑出来之后,我应该是隔了两三年听到了《浮夸》,其实这首歌最先打动我的是旋律,然后是声音的感染力和编曲。
每个人对歌的理解不同,有些人可能觉得歌以传情,可是这首歌对我而言,是歌以明志。我后来发现,它传达了我整个歌坛生涯最想说的话。

后来我找到楼南蔚老师。她是一位我很熟悉的词作家,我常常跟她聊生活中大大小小的事情,跟她定做属于我的故事。而她跟我之间有一个很棒的微妙的共通性,她写出来的文字,有时候恰恰就是我心里面想要讲的。就在这个组合之下,诞生了《浮夸》这首歌的国语歌词。

它完全表达了我在音乐这条路上,对自己声音的自我要求跟期望值。我一直觉得如果能够留下一个又一个美的作品,事实上是无形中一直在增加自己生命的长度与宽度。

                  
可是最终你很难定义我像谁


很多人定义我的从艺生涯,可能都是从我第一张专辑发行到现在的25年,但事实上我跟音乐之间的接触,对音乐开始有感受力,应该是从4岁开始。
我爸那时候常常把我放在很棒的音响跟黑胶唱片前面。他这么做其实只是因为这个小孩在这个状况下最好带。我就坐在那,盯着黑胶唱盘不停地听,很安分。


林志炫小时候与父母亲
我觉得这是一种耳濡目染。我第一首会唱的歌不是中文歌,而是一首英文歌。我完全不知道歌词什么意思,只是到后来牙牙学语,而且还蛮标准的。我第一首会唱的歌应该是

I got nine million,nine hundred ninety nine thousand,nine hundred ninety nine tears to go.

就是因为那个ninety nine不停地重复,它居然成为了我第一首会唱的歌,所以家人和邻居都很惊讶:你家小孩这么小就懂英文了? 其实不懂,它就是一种听觉的体验。

1970年代其实是西洋音乐百花齐放、蓬勃发展的一个年代,音乐的多样性几乎是爆发式的,每一种音乐风格都有人尝试,有自己独特的个性。在那个年代,音乐不会选择规格化,你很少会看到某个东西红的时候大家就通通做这个东西,没有。

那个时候你随便举几个乐团出来,他们绝对是不一样的存在。也是因为那样的关系,我吸收了很多也认同了很多美学。你现在要我从A到Z去找出每一个字母我喜欢的音乐类型跟乐团,我可以找出无数轮,round很多遍都可以。

要不要试一下?我尽量讲大家熟悉的:
Air Supply  Barry Manilow

Carpenters  Dire Straits  Eagles

Freddie Mercury

George Michael  Genesis

Howard Jones。他的电子乐非常出色。


INXS,Journey(旅程合唱团),我很爱它的主唱Steve Perry。
Steve Perry


Kenny Loggins Kenny Rogers

Lionel Richie

Michael Bublé  Michael Bolton

Neil Diamond。他就很老了,其实那就是我儿时的记忆,回头去找才知道他叫这个名字。



Oleta Adams  Phil Collins

Queen  Rick Price

Stevie Wonder  Seal

Tears for Fears  U2

Van Halen。重金属很重要的一个乐团。很难得吉他手可以开除歌手,一般来讲都是歌手离团。
Whitney Houston  X-Japan

YES合唱团  ZZ Top。

如果你真的要,我还可以再来一轮。

我什么类型的音乐都听,但是必须承认一点,我天生对于旋律比较有感觉,所以我一个最弱的项目就是Hip Hop,说唱。我虽然也欣赏,但是却不是很投入,这也是我觉得自己在音乐涉猎上比较少去碰触的一块。

我刚刚提到的这些人,他们的音乐,从表现力的运用,或者独门的一些特殊的音色、情感的处理,甚至音乐当中吉他配器的选择,噪音美学的美感等等,其实都已经进到了我的血液我的想法里面。我会不停地在做音乐的过程中去想,我脑袋里面现存的这么多元素里面,有哪些可以抽出来用。

虽然音乐这个概念大部分人都是从模仿开始,可是最终你很难定义我像谁。

                  
如果你的耳朵只有80 分,你唱到死

也就80分

一直到17 岁碰到我的音乐老师之前,我都不知道自己能唱歌。


我觉得她一开始发现的其实是我的听觉。因为我的音准极佳,她发现我跟别人合唱的时候,会自然而然地找出最美的那个和声,然后去调整自己声音的大小。所以她先发现的其实是我的耳朵。

我到后来常常鼓励别人,其实练唱歌不是瞎练,你也要练耳,因为听觉决定你出来的样子。到底好不好听,是你的耳朵决定的。如果你的耳朵只有80 分,你唱到死也就80分,因为耳朵告诉你,这样就可以了。你的听觉一定要是挑剔的,你才有可能进步,因为那是你自省的一个结果。

当时李骥已经知道我了,因为那时候学校里的歌唱比赛里面,独唱组的冠军就是我——但是那是“山中无老虎,猴子称大王”。李骥是大家都知道的,重唱组或者是吉他社的有名的人物,我们各自知道彼此,但不确定能不能合作。


1991年,林志炫与李骥以组合“优客李林”形式出道
一直到毕业之后,李骥开始有写歌的念头,于是他开始写,我觉得这些歌很棒。那时候的想法很单纯,就想把这个歌变成唱片,出一张做纪念就好了。

但没有人想到,那一张专辑光是在台湾就破了百万的销售量,这是没有想到的。这之后就开启了我一个全新的音乐生涯。

对我而言,优客李林是我的大学时光。我们这个大学念了五年,交了六张论文,成绩还不错,反响也还行,但终归要毕业。


就我的人生历程来讲,不要忽视你在人生当中的任何学习与知识,将来说不定哪一天就会用到。我印象最深的是我在台北的演唱会。台北的演唱会是我自己主办的,这里面用到哪些知识呢,我给你一一道来。

舞台的设计、结构、监工,这些方面我就用到了土木工程(大学专业)的知识。
另一方面是我的家学渊源——印刷。虽然我一度曾经排斥过它,但到后来,那些东西是跑不掉的。就算没有去进修,你在操作、实务上的经验还是累积了下来。

于是就有了台北演唱会,你可能看到后面满场的横幅海报,座位后面漂亮的座位贴,还有地上的指引,在那一场,就是比别人的演唱会漂亮,为什么?因为我是学印刷的。
我就发现在我人生当中三大还可以的技能都用上了,所以你很难去区分学工科的就不能做音乐。它们虽然是不同的领域,可是你怎么知道不会用上呢?在我身上就是一个很妙的而且绝佳的综合体,不是吗?

林志炫枝桠访谈一共两集,下一集将在近期播出
2017林志炫 ONEtake2.0 巡回演唱会北京站
8月19日   北京五棵松体育馆
唤醒声音美学
【特别鸣谢】
ELSEWHERE提供的有格调的专属空间
大栅栏扭院儿
关于枝桠
《思想的重量》 枝桠第二季宣传片

更多【枝桠】访谈,请点击 阅读原文
iOS用户,长按识别二维码赞赏



    关注 一席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