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节,和小明一起“把酒问青天”!

 

中秋:花月夜,人团圆2017-10-04 阅读公社  又是中秋,又见月圆。  中秋是一个圆,月亮的圆,月饼的...



中秋来点新鲜的,光明小明摆好擂台等你来挑战!
点击下图进入H5游戏《光明小明和你斗诗》
↓↓↓↓↓↓




  又是中秋,又见月圆。

  中秋是一个圆,月亮的圆,月饼的圆,以及每个人心中所追求的美好的团圆。团圆是中秋的主题,也是中国人文化心理的最终归宿。无论是寄托给满月的愿望,还是中秋夜各种有趣的风俗,最终都在家人的笑脸中凝成永恒的快乐。

  中秋是一个浪漫,温馨,祝福,思念,团圆的日子。世上最远,莫过于心。世上最大者,莫过于心。世上最近者,亦莫过于心。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愿天下所有的父母,身体健康,吉祥如意!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愿天下所有芸芸众生,团团圆圆,快快乐乐!



中秋史话



关于中秋节的起源,说法较多。中秋一词,最早见于《周礼》,《礼记·月令》上说:“仲秋之月养衰老,行糜粥饮食。”

一说它起源于古代帝王的祭祀活动。《礼记》上记载:“天子春朝日,秋夕月”,夕月就是祭月亮,说明早在春秋时代,帝王就已开始祭月、拜月了。后来贵族官吏和文人学士也相继仿效,逐步传到民间。

二是中秋节的起源和农业生产有关。秋天是收获的季节。“秋”字的解释是:“庄稼成熟曰秋”。八月中秋,农作物和各种果品陆续成熟,农民为了庆祝丰收,表达喜悦的心情,就以“中秋”这天作为节日。“中秋”就是秋天中间的意思,农历的八月是秋季中间的一个月,十五日又是这个月中间的一天,所以中秋节可能是古人“秋报”遗传下来的习俗。

也有历史学家说,中秋节起源应为隋末唐军于大业十三年八月十五日,唐军裴寂以圆月作为构思,成功发明月饼,并广发军中作为军饷,成功解决因大量吸收反隋义军而衍生之军粮问题。





中秋习俗



中秋夜是一个欢快的夜晚,人们欢聚在月光下,用各式各样的方式表达着自己的快乐。在这个中秋欢乐夜,都有怎样的娱乐习俗呢?



1

祭月、赏月、拜月

《礼记》早有记载“秋暮夕月”,意为拜祭月神,逢此时则要举行迎寒和祭月,设香案。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红枣、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饼和西瓜是绝对不能少的,西瓜还要切成莲花状。在月下,将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个方向,红烛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后由当家主妇切开团圆月饼。切的人预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样。

中秋赏月的风俗在唐代十分流行,许多诗人的名篇中都有咏月的诗句。到宋代,中秋赏月之风更盛,每逢这一日,“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明清宫廷和民间的拜月赏月活动更具规模,中国各地至今遗存着许多“拜月坛”“拜月亭”“望月楼”等古迹。



2

   观  潮

在古代,浙江一带除中秋赏月外,观潮可谓是又一中秋盛事。中秋观潮的风俗由来已久,早在汉代枚乘的《七发》赋中就有了相当详尽的记述。汉以后,中秋观潮之风更盛。明朱廷焕《增补武林旧事》和宋吴自牧《梦粱录》也有观潮记载。

3

   燃  灯

中秋之夜,有燃灯以助月色的风俗。如今湖广一带仍有用瓦片叠塔于塔上燃灯的节俗。江南一带则有制灯船的节俗。近代中秋燃灯之俗更盛。今人周云锦、何湘妃《闲情试说时节事》一文说:“广东张灯最盛,各家于节前十几天,就用竹条扎灯笼。做果品、鸟兽、鱼虫形及‘庆贺中秋’等字样,上糊色纸绘各种颜色。中秋夜灯内燃烛用绳系于竹竿上,高竖于瓦檐或露台上,或用小灯砌成字形或种种形状,挂于家屋高处,俗称‘树中秋’或‘竖中秋’。富贵之家所悬之灯,高可数丈,家人聚于灯下欢饮为乐,平常百姓则竖一旗杆,灯笼两个,也自取其乐。满城灯火不啻琉璃世界。”看来从古至今中秋燃灯之俗其规模似乎仅次于元宵灯节。

4

   猜  谜

中秋月圆夜在公共场所挂着许多灯笼,人们都聚集在一起,猜灯笼身上写的谜语,因为是大多数年轻男女喜爱的活动,同时在这些活动上也传出爱情佳话,因此中秋猜灯谜也被衍生了一种男女相恋的形式。



5

   吃月饼

中秋节赏月和吃月饼是中国各地过中秋节的必备习俗,俗话说:“八月十五月正圆,中秋月饼香又甜”。月饼一词,源于南宋吴自牧的《梦梁录》,那时仅是一种点心食品。到后来人们逐渐把赏月与月饼结合在一起,寓意家人团圆,寄托思念。同时,月饼也是中秋时节朋友间用来联络感情的重要礼物。

6

赏桂花、饮桂花酒

人们经常在中秋时吃月饼赏桂花,食用桂花制作的各种食品,以糕点、糖果最为多见。中秋之夜,仰望着月中丹桂,闻着阵阵桂香,喝一杯桂花蜜酒,欢庆合家甜甜蜜蜜,已成为节日一种美的享受。到了现代,人们多是拿红酒代替。

7

   玩花灯

中秋没有像元宵节那样的大型灯会,玩灯主要只是在家庭、儿童之间进行的。早在北宋《武林旧事》中,记载中秋夜节俗,就有将“一点红”灯放入江中漂流玩耍的活动。中秋玩花灯,多集中在南方。如佛山秋色会上,就有各种各式的彩灯:芝麻灯、蛋壳灯、刨花灯、稻草灯、鱼鳞灯、谷壳灯、瓜籽灯及鸟兽花树灯等。

名家笔下的中秋

在中秋之夜,苏轼“把酒问青天”,期盼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在这一夜,白居易感慨“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在李商隐的诗中,这一夜,大概嫦娥都后悔偷吃了灵药,落得个形单影只。古人如此,近代的文人亦然。他们或者直抒胸臆,或者通过笔下的人物,抒发着中秋时节对团圆的期盼和离别的惆怅。
苏轼
古代的文人墨客写中秋节的人很多,其中最广为人知的作品,是苏轼的那首《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首词被看做中国“对月抒怀”题材的巅峰之作,以至于有人说:“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
丰子恺
中秋能与家人团聚,无疑是最好的。漫画家丰子恺在其随笔集《静观人生》中回忆往事时说,他童年印象最深的事情之一,就是“父亲的中秋赏月”。“在深黄昏,移桌子到隔壁的白场上的月光下面去吃。更深人静,明月底下只有我们一家的人,恰好围成一桌,此外只有一个供差使的红英坐在旁边。谈笑,看月,他们——父亲和诸姊——直到月落时光,我则半途睡去,与父亲和诸姊不分而散。”在丰子恺的笔下,全家团聚、言笑晏晏的中秋之夜,令人颇为神往。

鲁迅
鲁迅多年离家在外,不能与家人团聚纵然遗憾,但可以通过与朋友欢聚来弥补。1917年,鲁迅在北京绍兴会馆与朋友共度中秋,那时他已经不觉得月亮发出寒光,而是说“月色极佳”。1931年的中秋节,鲁迅与夫人许广平一起走亲访友,直到晚上十一点才回家。在他看来,仍是那轮明月,但因为与至亲之人聚在一起,那晚的月色已不是“极佳”一词所能描述,而是“月色甚佳”。团圆之时,竟然连月亮都是不同的。
杨绛
团圆与分离,但凡发生在中秋,其感情之强烈,总是更增几分。2010年的中秋节,时值钱锺书百年诞辰纪念日前后,杨绛赋诗《中秋》回忆爱人:“忽见窗前月玲珑,秋风竦竦吹病松。心胸郁结人知否,怀抱凄清谁与共。离合悲欢世间事,阴晴圆缺凭天公。我今无意酬佳节,但觉凄凄秋意浓。”这中秋之夜的喟叹,让人想起了她在《我们仨》中所说的那句“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同时,也在这凄凄别情中,想到了昔日团聚时的温暖与甜蜜。
梁羽生
作家们将对中秋时节团聚的欢乐和不能团聚的惆怅通过笔下的人物表达出来,甚至武侠小说中的侠客们也不能免俗。梁羽生在小说《萍踪侠影录》中,即有一段对中秋节的描写。那时云蕾对张丹枫已经情愫暗生,但因为哥哥的反对不能与之在一起。一日同乘一匹马缓缓而行,张丹枫“偶一抬头,只见玉宇无尘,蟾宫影满,天边明月,恰似冰盘。月光悠悠地洒下来,四野如蒙上一层薄雾轻绡,景色清幽美妙。猛然省起,今夕何夕,正是中秋。”“这两人历尽风波,屡经险难,今宵始得同乘白马,共赏月华,虽然心思不尽相同,但都感到这是人生至美之境。两人耳鬓厮磨,喘息相闻,肌肤相接,看着天边明月升起落下,只感万语千言,说之不尽,但却又不必多说,彼此心意,尽都在无言之中,心领神会了。”梁羽生如此描述两人的中秋之夜。月下人团圆、心相印,对于恋人来说,最美的中秋节恐怕莫过于此。

来源 / 阅读公社综合整理
总监制 / 振华
执行主编 / 张燕
副主编 / 跃升
责编 / 
家筱
制作 / 兰宇 跃升
光明日报 · 阅读公社工作室 
微信:yuedugongshe01   QQ:2223488253



版权声明:【阅读公社所使用的文章、图片及音乐属于相关权利人所有,因客观原因,如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敬请相关权利人随时与我们联系及时处理。】

内容来源:光明日报阅读公社微信公号 光明日报客户端

本期编辑:史薇薇




    关注 光明日报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